学院简介
学院愿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锚定“独树一帜”总目标,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自主培育“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引领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高水平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贡献经济新知识。
历史积淀
学院下设国民经济管理系、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系和产业经济系4个系所,和平与发展研究院和文化经济研究所2个研究机构,牵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国民经济管理系发轫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时的八大创校专业之经济计划系,是新中国经济学科的学术重镇和重要起点,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强大的影响力。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经济计划系于1992年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系。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可追溯至1950年设立的经济地理教研室,后改为生产布局教研室,2010年启用现名。能源经济系成立于2011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能源经济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我国第一个碳经济专业硕士学位。产业经济系可追溯至1950年八大创校专业之工厂管理系。为培养数字化时代产业经济紧缺型、急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于2023年设立产业经济系。学院立足“两个大局”,为研究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先后成立和平与发展研究院、文化经济研究所、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等创新高地和科研平台。
一流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科连续三轮在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在多轮评估中获评 A+ 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院下设3个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能源经济、数字经济),2个本科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 - 数据科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应用经济 - 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6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1个专业学位硕士项目(碳经济)和1个全英文硕士项目(中国经济),6个学术型博士专业(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以及1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
多学科交叉
学院积极推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的深度合作,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课程融入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参与交叉学科科研项目,熟悉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全球视野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立足全球新格局,扎实办教育,培养扎根新时代、熟知新理论、掌握新技能、驾驭新形势的高端人才;踏实做研究,提炼新假说,为世界贡献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案。
名师辈出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引导教师争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现有专任教师59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一流学者,约50%教师具有剑桥、耶鲁、早稻田、加州伯克利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背景。
培养宗旨
培养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员导师、三全育人
学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为每一位大一新生配备成长导师,实现本科生导师全覆盖。学院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理论引导团队”“学术辅导团队”“成长指导团队”“发展向导团队”,明确“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从入学教育的“关键前八周”,到毕业生的“学位授予”,聚焦专业本领、身心健康、品德理想,践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机制。
基础课程与荣誉课程
高标准的基础课程:包含“应知应会”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课程,让学生具备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本科核心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紧密衔接,为本科生的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升学打好扎实的基础。
进阶荣誉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高阶课程,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完成部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学生完成相应学分后,学院颁发荣誉课程证书。
双学位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申请双学位项目,可在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外再获得一个人工智能、数学、统计学或是英语学士学位。
丰富的调研实习资源
学院践行“知行合一”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832工程”)、“大国边疆”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认识祖国”实践调研,传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学院建立多个实习基地,涵盖政府机构、国有企业、金融企业,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
图 应用经济学院学生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