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吕一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好四大关系

发文时间:2024-06-28 阅读次数: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统筹好以下四大关系。

1.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市场机制是推动创新活动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顺畅流动的必要保障。在理论上,市场可以通过各类价格的调节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果。然而在实践中,市场并不总是完全有效的,可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总福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并改进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全社会创新具有非常强的正外部性,但它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市场往往不愿意承担这种高风险、长周期的投资。政府通过设立研究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市场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坚持市场和政府之间有效配合,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才能激励创新、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促进科技创新。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组织科研力量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以重大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平台,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以市场需求牵引创新方向,推动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中,形成创新链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要素合理流动。实行全国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打破要素和资源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数据市场、能源市场。三是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让企业敢于持续投入创新。宏观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多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各政策之间形成合力,强化市场积极预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四是健全资本市场,激励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完善监管制度和行业规范,提高市场透明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通过税收优惠、建立创新孵化基地等措施,鼓励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

2.统筹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开放的关系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归根到底要看科技水平有多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时代以来,虽然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但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创新内生动能不强、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主动地位。

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相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开放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当一个国家开放市场、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它可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一个国家开放市场、允许跨国投资时,它可以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激发国内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提升竞争力。统筹好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开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对准“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下功夫。加大各级政府科研投入,优化科研资源分配,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能。二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各类人才计划支持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技术选择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健全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大众创新。三是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基地。鼓励国内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延揽海外人才来华工作,营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宽松环境。

3.统筹好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各界已形成高度共识。正因如此,应警惕并预防热情冲动下的一哄而上与重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我们应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做好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顶层设计,构建统筹转型的协调机制,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协调各地之间的发展,使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各地应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统筹好顶层设计与各地因地制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制定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各地重点发展领域。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各地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定位,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进行分类指导,坚持全国一盘棋。二是各地在服从国家大战略和总方针的前提下,找准自身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盲目跟风、不照抄作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科学理性地确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三是各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完善地方相关配套措施,加强与中央的衔接。积极主动参与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4.统筹好新兴产业壮大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唯有在“立”的基础上推进“破”,在“破”的推动下稳健“立”,才能稳扎稳打向前进。坚持先立后破,在实践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当前,以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在这一轮大变革中抢占先机的关键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溢出效应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既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又能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传统产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稳定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充分就业、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放弃传统产业可能导致这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传统产业还是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离不开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好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科技赋能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统筹好新兴产业壮大与传统产业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策适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同时兼顾传统产业升级。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研发支持等手段,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二是将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传统产业,提升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继续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广节能减碳技术,做大绿色环保产业。三是促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新兴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将传统产业纳入其产业链,以传统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构建完整的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提升整体效益。只有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既育新枝栽新苗,也让老树发新芽,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作者:吕一飞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

设计 责编:刘丹青 马文林

审核:吕一飞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