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公众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较高的抑郁或焦虑风险检出率,敲响了国民心理健康的警钟。
传统的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治疗方式。艺术疗愈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通过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健康促进的过程,帮助个体表达情感、探索自我、缓解压力、改善认知,最终实现身心平和和健康。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报告《全球健康经济:超越新冠病毒》预测,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艺术疗愈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由来已久的疗愈方式
艺术疗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古希腊人已认识到音乐净化心灵的作用,并将艺术应用于教育和身心改善。在中国,传统医学和艺术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疗愈思想和实践。例如,《黄帝内经》就有关于运用五音的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就已经认识到艺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现代艺术疗愈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士兵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艺术疗愈被应用于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同时,艺术疗愈也开始应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治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艺术家兼美术教师伊迪斯·克莱曼(Edith Kramer)提出“艺术作为治疗”的理念与方法,通过观察受助者美术创作过程及作品,从而引导和帮助其获得心灵的释放与成长。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英国相继成立了艺术治疗协会,并开始制定艺术治疗师的培训和认证标准。艺术疗愈的实践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最初的绘画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艺术疗愈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应用。
专业化系统化的走向
伴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艺术疗愈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人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和分析,而右脑主要负责情感、直觉和创造力。艺术表达具有象征性和不明确性,属于直觉式和潜意识的思维。艺术疗愈通过激活右脑功能,帮助受助者缓解情感问题和身体创伤。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助者容易放下戒备,更愿意暴露内心,在无意识中将内心的想法、情感和冲突专注地投射到艺术作品中。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艺术创作可以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刺激大脑释放情绪稳定剂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促进神经元的连接和重塑,将受助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可视化或者肢体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沉浸专注性和过程中的美感,使创作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从而改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提升幸福感。就艺术学来说,艺术创作过程会对美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欣赏,美感体验可以畅通心流,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认同,进而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带动改善生活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陶艺、刺绣、编织、剪纸等)引入疗愈过程,不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为受助者提供深层次的情感治愈,还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非语言表达的媒介性
艺术疗愈的独特性表现在,艺术疗愈强调非语言表达。艺术创作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激发大脑额叶皮质的活动区域,降低与压力相关的激素水平,以实现自我疗愈与情感恢复。这使得艺术疗愈尤其适用于那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或难以用语言描述内心体验的人群,例如幼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等。
此外,艺术疗愈鼓励个体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种表达可以帮助个体宣泄情绪和重建认知。艺术创作不仅能够激发人的潜在创意,还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工具,受助者可以获得乐趣感、放飞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再者,艺术疗愈由内心带动身体,提高脑眼体的协调能力,增强神经系统对手部肌肉的控制力,促进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改善血液循环,给身体带来活力。可以说,将艺术作为媒介,这样的疗愈方式创造出一种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环境。
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艺术疗愈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绘画是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艺术疗愈形式之一。通过画笔、线条和色彩,受助者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和心结转化成可视的图像,从而调节心境,陶冶情操。
音乐疗法能够刺激和活化脑部细胞,加快大脑神经中的传导速率,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放松气道平滑肌,间接保护心肺功能,帮助患者舒缓情绪、释放压力。
舞蹈疗法通过身体的律动和表达能让全身随之舞动,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与坎坷,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与自由,让心灵得到充分的滋养与放松,提升优雅气质。
戏剧疗法通过角色扮演、即兴发挥等方式,培养交往和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帮助人们换位思考、矫正内心冲突。手工艺疗法通过塑造陶艺、刺绣、编织等重复性或精细化动作,直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视觉、触觉、思维、动作反应等协同,提升专注力,增强自我成就感。
艺术疗愈的过程中,治疗师非常重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能够根据个体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治疗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师的角色更像是陪伴者和引导者,与受助者进行交流和讨论,他们通过观察受助者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帮助受助者理解自身情感和行为,最终实现自我疗愈。
艺术疗愈适用于较广泛的区域和人群。在医院、学校、社区等地方进行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设计,使人心旷神怡,增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并且,它不仅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癌症等病患群体,也适用于工作生活中经历的突发事件打击、社交障碍、发展挑战和身体伤害等心理问题人群。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借鉴
艺术疗愈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入艺术疗愈的理论和实践。近年来,社会需求越来越旺盛。如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设立艺术治疗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圣爱自闭儿童康复中心联合主办“大手+小手、美育筑梦——牵手星星的孩子走进中国美院筑梦”艺术治疗教育实践活动,从动手开始,让疗愈在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中发生。
中国文化对艺术疗愈的理解和实践具有独特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思想����������������与艺术疗愈理念不谋而合。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体现在中国的艺术疗愈更注重集体共创和互动。例如,合唱、舞蹈作为一种社交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有助于打开心扉、分享喜悦、分担忧愁。
在上海多伦路市集剧场的一次试验中,表演者戴上角色面具进入场景,以角色的定位来表达和传递情感,随着剧情的深入,心理压力烟消云散,接地气的戏剧表演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疗愈效果非常明显。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艺术疗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手段。北京艺术疗愈创新机构整合百亿级参数大语言模型自主研发情绪分析与干预系统,为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深度个性化的疗愈体验,满足不同受助者需求,带来多种感官互动体验、沉浸式内容和专业心理健康的解决方案。
面对巨大的艺术疗愈市场需求,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健康发展。鼓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双创”在艺术疗愈中发扬光大,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推动中国的艺术疗愈专业化、规范化和普及化,使艺术疗愈成为文化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典型体现。
作者:黄隽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来源:金融时报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黄隽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扎实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2025/03/31
-
应用经济学院黄阳华教授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实践案例观察员
2025/03/31
-
应用经济学院陈占明教授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亚洲》栏目采访
2025/03/31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蒋黎副教授入选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