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刘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自1953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规划以来,到2021年已经先后编制和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计划/规划。连续编制和实施国家中期发展规划,且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以上,这种国家发展现象,世间罕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周期性的规划管理使一个世界经济弱国在短短的70年中发展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人均GDP从80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00美元以上,实现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堪称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所谓国家发展规划,是一种按计划逐步实现选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大规模协调的集体协调管理行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发展规划要取得成效,需要完成从规划决策、方案起草和编制、审批和修改、推进落实、监督和评估等一系列环节,需要有各个机构、社会各界、基层企事业机构和相关个人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还需要规划机构的跨期管理。完成如此庞大和复杂的管理行动,其难度超越任何一项已知人类自我管理行动。因此在一百五十年前,当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们设想用社会计划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来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缺陷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这个设想能够实现;在一百年前,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着手尝试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来实施这项社会计划管理行动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精英们认为它不可行。然而在大约五十年的时间内,国家发展计划行动仍然在许多国家中得到推行并取得了成功。只是这种经济成功是在特定环境下取得的,在解决了这些国家发展落后问题的同时产生出制约继续发展的新问题,因此国家发展计划的成功是有限的。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如苏联和东欧各国所推行的计划经济管理归于失败,另一些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则主动放弃了市场经济规划管理。甚至,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行的论断,一时间成了世纪咒语。

  从国家计划/规划管理成效来看,中国堪称规划大国和世界规划集大成者。从1953年开始到2021年为止,我国总共编制和实施了十四个国家总体性质的五年期发展计划/规划、超过60年的年度发展计划及难以计数的国家专项计划/规划和从省级直到市县级的各类计划/规划,管理行动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个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一度试行指导性计划管理,最终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规划管理。不同形式的计划/规划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成效也有很大差异。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五年中期计划是主要形式,改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年度计划仍然还要编制,但是因为大政方针已在中期规划中规定了,所以年度计划主要发挥行动方案的作用。五年中期规划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对比两个不同体制时期的计划/规划实施及成效,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

  两种体制下的计划/规划管理思路是不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管理比较冒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规划行为比较谨慎。在计划经济时期,除“一五”计划外,多数中期计划完不成,因为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欲速不达;在市场经济时期,多数五年规划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因为规划不再追求高指标高速度,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两种体制下的计划/规划管理内容是不同的。过去的中期计划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发展。从第六个五年计划起,确立经济与社会保持协调理念,计划名称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成为规划重要内容之一。从“十三五”规划开始,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增加了更多与此理念有关的内容。如今,五年发展规划内容在继续保留必要的经济发展基础上,突出了科技创新、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这种计划/规划的内容调整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从一个阶段不断向一个更高阶段迈进。

  两种体制下的指标管理作用是不同的。无论计划还是规划均需要落实到指标管理上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指标是单一命令性的,且事无巨细,指标数量下达最多时有上千种,计划实施机构只能被动接受和在紧张压力下完成任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规划指标分成约束性和预测性两类,用于分别分类指导和管理不同的规划对象,指标管理具有指导性和灵活性。这样的指标管理能够引导计划实施机构及其广大市场主体去主动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