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做好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工作:

(1)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2024年度作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其中,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

(2)深化完善阶段(2027年以后),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全面加强。

生态环境部表示,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碳排放总量还未达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采用基于绝对总量控制的思路,创新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配额分配方式,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此方式既可压实企业减排的主体责任,有效传导减排压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也为下一步过渡到总量控制提供缓冲、奠定基础。




 

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节目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郑㼆。郑㼆表示,此次政策标志着碳市场扩围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为高碳排放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郑㼆提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买卖碳排放额度”的市场,政府按照一定标准给企业分配碳排放额度,如果企业排放少,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获利;反之,排放超标的企业需购买配额履约,从而形成“多排多付、少排获益”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郑㼆指出,政府与企业在碳市场中的角色各有侧重。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负责设定行业纳入标准、确定排放总量上限、分配初始配额,并通过监管机制确保市场规范运行;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需要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合理规划配额使用,并通过市场交易优化碳资产管理,推动自身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型。

郑㼆指出,选择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作为碳市场扩围的首批对象,主要考虑了四个因素。首先,这些行业碳排放量大、减排潜力高,年排放总量约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20%以上。纳入碳市场后,可通过市场机制加速行业减排步伐,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其次,这些行业长期依赖高碳能源,高碳锁定效应强,转型需求迫切,碳市场有助于推动技术升级,打破高碳路径依赖。此外,这些行业对经济影响广泛,通过碳市场调节,可以推动行业由“被动减排”转向“主动降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最后,这些行业已有较成熟的碳排放核算和监测体系,企业对碳市场较为熟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

郑㼆特别提到,《方案》的发布明确了阶段任务的重点,确保扩围行业顺利履约与市场平稳运行。一是企业注册与数据核查。各地需组织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企业完成碳市场注册开户,确保企业顺利参与交易。同时,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为2024年按实际排放量分配配额做好准备。二是履约管理与配额调整。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即用配额覆盖自身排放。为了帮助企业适应碳市场,还会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能力。三是市场监管与信息透明度提升。强化市场监管,优化交易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市场透明度,让企业更好地利用碳市场推动绿色转型。

郑㼆进一步提到,《方案》明确提出“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启动实施阶段,2024年配额基于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即企业过去排放多少,就获得相应数量的配额;深化完善阶段,2025年起,配额分配方式将调整为基于碳排放强度的模式,排放强度较低、技术先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配额,从而推动行业向低碳生产方向转型。与此同时,“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机制”也将在深化阶段启动。郑㼆指出,政府将综合考虑行业整体碳排放强度下降情况、企业技术进步速度、低碳转型的实际成效以及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动态调整行业配额总量,确保行业平稳过渡。

郑㼆分析指出,企业在面对碳市场的挑战时,需要提升三方面的核心能力。首先,企业应加强碳资产管理能力,通过优化生产方式和碳交易策略,降低碳成本,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并合理规划配额使用,以避免因配额不足而增加成本。此外,企业要加快低碳技术创新,通过研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在未来的配额分配中占据优势。最后,企业还需要增强政策适应能力,加强与监管机构和市场平台的互动,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确保在碳排放配额逐步收紧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市场竞争力。

郑㼆强调,基于强度控制和基于绝对总量控制的配额分配方式主要区别在于配额设定的标准。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模式,即根据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设定配额,企业配额数量与产量挂钩,适用于产业发展仍在调整、碳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升的阶段,能够兼顾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目标,确保市场平稳运行。而基于绝对总量控制则设定一个固定的行业或区域碳排放总量上限,企业的配额在这一总量范围内分配,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少。这种方式对碳减排的约束更强,能够直接控制碳排放总量,使碳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郑㼆最后提到,碳市场的发展也将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并对碳核查、碳金融、低碳技术与清洁能源投资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碳排放监管要求加严,企业对专业碳核查、碳资产管理和履约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碳管理服务市场将迅速壮大。同时,碳期货、碳债券等碳金融工具的推出,将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和风险对冲的多元化选择,推动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此外,碳排放成本的增加将促使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节能改造和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投资力度,促进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

设计 责编:罗伊璇 马文林

审核:郑㼆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