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付晓东:新时代小城市发展靠什么

发文时间:2018-12-10 阅读次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繁荣,为小城市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小城市以其独有的个性、地位和潜能,参与到中国规模宏大的城市化浪潮中。新时代,发展小城市就要靠创新,重点是打造特色,挖掘根植性。

【关键词】小城市 特色 根植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小城市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我国经历了从支持小城镇到重点发展大城市,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演变。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蓬勃展开,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小城镇扮演了推动城镇化的重要角色,那时倡导“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小城镇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繁荣。虽然当时也由于担心大城市接纳能力,采取了限制大城市的措施。然而,这种“遍地开花”的分散式城市化,很快受到了基础设施不足和产业升级的压力而徘徊不前。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紧箍咒”被放弃,大城市获得了大量的项目与资金,经过积蓄与开发,能量迅速爆发,大城市纷纷拓展崛起。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每一个城市,不论大、中、小都兴起一轮拓展城市的高潮,城市化进入全面发展的高速成长期。

进入新时代后,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风靡全球,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内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出现减缓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面临挑战。这种态势为小城市带来发展契机,小城市由于其海量的蓄能(土地、劳动力、市场)、功能潜力巨大受到关注,小城市的建设成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推手和生力军。虽然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期,大、中城市的发展壮大依然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目前仅仅依靠大城市带动明显动力不足,需要重新思考发展战略。因此,众多的小城市的基础作用和潜在能力(环境、土地、人文、特色等)的发挥是新阶段的重要主题。其实,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不论怎样定义小城市,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从未缺席,始终处于城市发展序列的基础地位上,起着紧密连通城乡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城市发展靠特色

小城市靠特色发展,有利于实现差别化个性化定位发展,避免“千城一面”,造成趋同、雷同、相似发展;有利于发挥各地优势、扬长避短,提供基础性、深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力量;有利于理清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与体系,使得那些接地气的新兴产业得以生根发芽、形成网络与价值链体系,茁壮发展;且避免在那些水土不服的产业上误置生产要素、浪费资源和财富;同时,避免短期行为,使得追风尝鲜作秀的做法失去土壤;有利于打破僵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更好发挥各级各类城市的潜力和活力;有利于国家(政府)有针对性地实行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相关产业政策,使得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力。

小城市发展的特色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地独有资源或条件,且随着时代变化常常不断增强。当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减弱。特色是未来每一个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

根植性是特色的根源、内核,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活动长期依赖于某些条件的表现和特质。地方的经济行为深深嵌入当地自然和社会关系之中,是地理区位、资源、文化、技术、制度等要素在当地长期融合、积累、本地化的表现。根植性一经形成,就具有了难以复制的特性。

根植性与城市(区域)经济相融合主要体现在对产业的吸附或集聚上,产业之所以在特定地区得以集聚,主要取决于根植性包含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也就是当地的可用资源条件、适宜文化基础、可融社会关系、可靠制度结构等。实际上,小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展开的,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植性是很有限的,需要认真不断地尝试和探寻。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最为关键的是发掘出接天时(如政策、市场)、地利的根植性,它是特色的源泉,是产业依托的根脉、发挥城镇功能的出发点、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

根植性对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特色形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涉及地理因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技术技能、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一个地区的特色不是单一、孤立的,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可能会形成多样的、相互融合的特色,如既有秀丽的景观、富饶的土地、天然的矿产,又有独特的文化、探险的精神、思辩的传统,而这些都是根植性的产物。为了把握根植性,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即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

自然资源禀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等,是人类最初经济活动的主要依附要素,是地域特色最原始的部分。社会资本基础最初是指社会主体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通常把社会资本分为两类,结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和网络等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文化社会资本或认知社会资本主要指规范、价值、信仰、信任等心理过程。国内也有学者结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要素,将社会资本划分为技术社会资本和文化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包含地区的传统技艺、产业基础;文化社会资本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是地区差异的最大特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极强的生命力,可为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地区特色的开拓必须考虑到当地的社会背景,社会资本中悠久的文化传承、相互信任的氛围、企业家精神以及稳固的产业基础,作为地区发展的内生性因素,是区域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市场需求偏好是地方(城市)特色产业的重要一环,经济活动成功的前提是市场需求,然而现有理论研究并未将其纳入到根植性范围中。但市场需求往往会因地区、消费群体而异,例如贫困地区很难出现对奢侈品的大量需求,骄阳似火的地区往往不售卖羽绒服。市场需求还会随着产品、行业、时代而变,探讨这一因素的意义在于筛选出更符合消费需求、符合时代意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成更为稳固、旗帜鲜明的地方特色。

当然,这三个因素并非独立而存,各因素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某地区可能兼具两种或更多特色。除此之外,宏观政策和科技进步也是地区发展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的发布可能带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亦可能破坏地区原有的自然基础和产业结构;科技的进步可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令地区焕发新的活力,也可能令地区在技术竞争中落败,面临产业衰退的危机。地方政府要充分关注政策和科技这两个因素,更要挖掘地区根植性。特色和根植性的关系,就像树冠和树根,密不可分。根植性是特色的来源,只有充分依靠利用根植性,特色才能够发展壮大。

尊重自然禀赋的纹脉,坚持绿色发展

任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脱离不了自然基础的支撑,小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尊重自然,需要奉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做到遵循自然规律。

特别是对于准备依赖自然禀赋打造特色模式的那些小城市,首要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这类小城市以自然禀赋为依托进行发展,必然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一旦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根植性也就没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告诫我们,如果不能保护好“山”的清秀纹脉、不能保护好“水”的清澈源泉,可持续的“吃”是难以为继的。

在依赖自然禀赋的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越强,根植性也就越强,衡量此根植性可以使用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通常包括绝对资源量、地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通过直观展示区域内的资源密度,反映该地区自然禀赋根植性的强弱。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资源丰裕度越高,地区发展这一产业越有优势,“特色”也就越容易被发掘。

地区既可能通过开发自然资源得到发展,也可能因环境的破坏丧失活力,因此在这种以自然禀赋为主的开发模式中,经济的发展既要利用资源优势,更要保护当地的生态圈,做到绿色发展,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然而,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依靠自然禀赋发展的小城市,在现代化的城镇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大中小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产业发展不仅要强调特色,还要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小城市的规划要摆脱单纯追求GDP或产业规模的传统思维,将产业、旅游、文化、生态和社区功能融合在一起。

利用自然禀赋建设特色小城市和发展地方产业是较为普遍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模式和自然资源模式。自然景观是指该地区的原生态景观,包括气候天象、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模式是指将当地特色资源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的模式。许多资源型矿业小城市属于这种类型。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重要方式还包括梳理自然纹脉和开发自然资源,地方政府可以从自然资源入手,结合市场需求和新兴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要避免完全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短期发展的“资源诅咒”,沦为产业链低端环节或单纯的资源开采地,等到资源消耗殆尽,地方“特色”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坚持创新赋值

目前,有些小城市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对文化、社会方面的发掘、探索和建设重视不够,这可以从建筑风格以及城镇规划方面就能够显现出来,比如盲目追求大城市式的现代化(高楼、大马路、大广场、大商场、大产业)。这种情况在很多小城市基本都存在,城镇设计规划与历史脱节、与现实需求相左,甚至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功能的不足或缺失。众所周知,特色发展路径不可以生搬硬套,需要紧密围绕着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来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不可缺失的重要文化底蕴,将这种内涵因素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更加彰显出特色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且还可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园区,加快小城市文化、社会、旅游等一些产业的融合发展。

社会历史文化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部资产宝典,不管是历史遗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长期积淀的重要财富,有着鲜明突出的地域特色。这类资本是人类劳动智慧的产物,与自然禀赋而言,社会历史文化资本更能反映出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底蕴、功力和活力,它所具有的根植性对其他资本而言更加强烈。尽管一些城市在文创产业、文旅产业上作出了推进,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文化资本这种根植性的开发利用难以深化渗透、有效支撑城市持续发展。当然,目前一些城市在对当地社会历史文化资本进行挖掘和利用时,已经作出了探索,他们把地域文化作为核心要素,不仅融入文旅产业、文创产业,还融入到高新产业、虚拟经济等新兴产业中,从而形成文化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模式。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优秀的案例。例如,英国的库姆堡小镇是目前英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镇,这座小镇拥有13世纪的教堂、14世纪的市场遗址以及众多历史建筑,斑驳的石板、颇有格调的英式小屋以及迷人的自然风光,古老与自然的结合,形成了独具英国特色的乡村景观,这个小镇也因此被称为英国最美村庄。在我国,将社会历史文化资本根植性功能发挥到极致的是浙江乌镇,其围绕特色历史街区与内河,融入现代化园林风格,科学规划布局,打造出了一个极具传统历史与现代文化特色的江南水乡小城镇。更为重要的是,乌镇借助历史文化资本,把新兴产业纳入其发展目标,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成功的关键在于注重营造文化氛围,保留原始居民,将千年文化的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又不失时机地引入现代最具活力的产业。

选准特色产业,创设新动能机理;避免固化衰退,始终与时俱进

特色产业作为一个特色小城市的重要主体,是小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色产业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禀赋、社会资本以及市场需求这几个与根植性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也就是说,城市在确立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城市根植性特点,确定发展路径,再借助政策优势和科技对产业的加成作用,打造本地特色产业或品牌,形成规模化。像英国伦敦附近的温布尔登小镇,就是充分发挥区位与人文优势,依靠网球起家,建设成体育健身名城。

对于产业能力而言,一个地方对技术的传承、改进和创新(或引进)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技术,不论是传统技术还是现代技术,都是地方特色产业的灵魂。如西湖龙坞茶镇是龙井茶重要发源地,其产业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屹立于世,最重要的就是独特的气候土壤资源加上传统制茶技艺(世代传承的茶种植技术以及独特的炒制技术),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强大的、起着基础支撑作用的根植性,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茶文化,形成了茶业种植、制作、销售和旅游的产业链,加快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如云栖小镇作为我国云计算重要聚集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目前所涉及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方面,已经拥有各类互联网企业400多家。2013年,阿里云、中软国际、短趣等30多家成员在小镇发起成立了云栖小镇联盟。此后的三年,云栖小镇发展迅速,富士康、Intel、中航工业、洛可可等大企业纷纷入驻。云栖小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得益于时代发展趋势,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信息化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阿里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云栖小镇的发展成功,阿里云平台的建立为云栖小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在阿里云品牌效应的作用下,更多云计算企业进驻云栖小镇,同时在社会资本的大力支持下,云栖小镇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我国技术和规模遥遥领先的重要云计算产业基地。

根植性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特色产业的根源,只有通过认真挖掘梳理和长期持续的开发利用,才能让根植性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细水长流的滋养作用。除此之外,小城市特色建设还受到经济环境、导向政策、技术进步的影响,但是这些要素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建设小城市特色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升级和转型,避免固步自封、老态僵化、走向衰退。

美国波士顿市曾经有个辉煌一时的研发产业基地“128公路”,修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修建初期,借助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科研优势,公路两侧主要集聚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如坎布里奇实验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1970年,“128公路”逐步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电子产品革新中心。不过受到政治和订单主要集中在军用方面等因素的影响,且其对民用产品的研发重视不足,冷战结束之后,“128公路”逐渐走向衰退,地位也随之被硅谷所取代。从这一案件当中能够发现,抓住和用好根植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城市在资源禀赋基础之上形成产业规模之后,还要敢于革新,更要注重其与外界的交流和产业升级,打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不断调整产业类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挖掘根植性的要领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路径,而是在于找到长远发展的路径。

脚踏实地瞄准市场

既要保持根植性,又要具有创新性,至少有一条通道可以有效连接这两个方面,那就是脚踏实地瞄准市场。市场需求导向是小城市发展中最难把握也最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是市场需求导向往往是特色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产业发展方向必须要时刻高度关注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产业类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市场需求分为制造业需求与服务业需求这两大类型。而对于制造业需求而言,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强企业间合作,力争形成产业链及其体系,即形成产业优势以及定向合作关系,如浙江、广东的诸多专业性小城市(专业镇)——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服装等。如意大利萨索罗是目前世界上最密集的石砖生产聚集地,目前在这一地区拥有几百家瓷砖生产企业以及辅助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意大利开始重建,在重建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建材,所以瓷砖这一建材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萨索罗也正是抓住这一机遇,把原有的简单陶瓷生产升级拓展为大规模专业瓷砖产业基地。

对于制造业来讲,目前小城市对服务业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发展前景光明。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让更多的城市人开始追求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生活,所以一些小城市根据人们的需求,开始建立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为核心的现代化服务产业。像紧靠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小城市,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区域优势,打造农家乐,把现代化服务型产业融入到小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比如浙江的桐庐健康小镇,钟灵毓秀的生态、气候、水资源条件让健康小镇有了养生、休闲的根本,这个小镇利用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健康产业基础,以富春山水原生态和“桐君”国药文化为依托,打造健康服务业品牌,促进健康养生养老、健康旅游、中医药保健、健康食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类型关联产业的加快集聚,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健康系列产业“健康服务业+”的融合快速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静田、王谦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新华网,2018年8月30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