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郑新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

王丽媛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了5方面20条措施,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包括有序引导网络直播等规范发展、稳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水平、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支持缴存人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租赁住房、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等。这是进一步稳增长的发力措施,因为持续消费走低,所以目前政策导向上持续做消费激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与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今年以来,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新冠疫情在国内多地散发的压力下,中国一季度4.8%增速来之不易。但与5.5%的全年目标增速相比,一季度GDP增速放缓,加上未来一段时期内外部的不确定性,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目前看来,在消费措施上持续鼓励已经呈现了政策的积极性,从宏观经济体系看,目前核心所在就是稳增长,先要保证基本增速。


从发展视角看待短期经济运行情况


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强调发展,意味着从单一的增长目标转变为多维度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勾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九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目标任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锚定中长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所以在新发展阶段,对短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与展望的视角也需做出相应调整,与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


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需要平抑经济波动,防止大规模失业和超级通货膨胀;第三,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第四,要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最后,还需兼顾国际国内协调发展,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上述“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内涵为新阶段评价短期经济运行、制定宏观调控策略提供一个更加符合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更加全面的框架。


以高质量发展视角衡量中国2022年第一季度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4.8%增长速度的背后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从就业和物价水平来看,尽管受疫情冲击影响,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一季度总体的就业率保持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25-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4.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在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国内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CPI同比上涨1.1%,生产领域价格涨幅高位回落。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区间。


从污染治理和二氧化碳减排来看,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能源效率持续提升。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40.8%和24.3%,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3%。


从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来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投资进一步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4.2%),城乡居民收入比上年同期缩小了0.04。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7780万人,同比增加2.2%。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4436元,同比增长5.9%。公共服务等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6.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3.8%、17.2%。


从对外开放来看,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外汇储备保持稳定,外资利用快速增长。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94151亿元,同比增长10.7%,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按美元计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1.7%。


以“稳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稳增长”通常采取宏观调控策略,使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工具,对消费、投资、进出口进行需求侧管理,以应对短期经济波动,提高经济总量。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宏观调控策略在进行短期逆周期调节的同时,也需要相应地调整政策施行的方向和重点内容,以兼顾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其他宏观政策体系协同配合,统筹推进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消费和投资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宏观调控策略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保民生、促消费的方向。“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促消费政策提供了政策空间。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居民摆脱绝对贫困,收入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在投资方面,以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阶段过后,交通、通信、住房、工业产能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饱和,原有的促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双碳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优化宏观调控的投资结构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空间。


以“促消费”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加大对低收入居民消费支持的力度,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和培育社会消费。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就业支持政策、完善兜底救助类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体系、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等举措,可以削弱经济波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短期负面冲击,稳定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促进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将资源从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家庭转移到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家庭,短期有利于促进消费提振总需求,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以“促投资”推进协调发展和绿色转型。一方面将 “促投资”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支持“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婴幼儿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能在短期内提振总需求,也有利于长期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促投资向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方向转变,对接“双碳”战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支持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实现“一鱼两吃”,短期促进内需扩大和结构调整,中长期提升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效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