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丨贵州线-梵山净水队在印江县

发文时间:2024-09-26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8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的调研团队从铜仁市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铜仁市4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江口县、印江县、思南县、德江县)的调研任务。

8月6日中午,访谈团的第二站来到了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印江县孕育了国务委员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名人。

印江地处梵净山西麓,始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思王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县城东部的梵净山,1986年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江县地处梵净山西麓,自然资源丰富,第一产业占比较大。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0.1%、16.9%和53.1%。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拍摄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的茶园

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实施“2+N”产业扶贫

8月6日下午,访谈团到达印江县新寨镇,新寨镇党委书记杨洪江与访谈团参观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生态茶是印江县“2+N”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印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紧扣“2+N”产业布局,持续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2个主导产业,全力做优做特蔬菜、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

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是县委、县政府指导成立的首家集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产品销售和出口贸易为一体的茶叶股份制龙头企业,是贵州省“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并获得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公司现有员工122人,自有茶园基地2万亩,签约茶园基地4.7万亩。

公司“净团”品牌被国家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中心认定为“中国驰名品牌”、贵州省“龙头品牌”。

2023年公司实现产值1.5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其中出口金额1.1亿元。同时,与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和摩洛哥、俄罗斯等茶商签订了5000吨贸易合同,为2024年出口业务奠定了基础。











▲访谈团参观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短期“输血”改善基础设施,长期“造血”落实村民就业

8月6日下午,本科生吕思雅访谈新寨镇团山村村支部书记雷松。

雷松首先回顾了团山村在脱贫攻坚之前的情况,总结了当地的主要致贫原因。他提到,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里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较为困难。在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团山村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改善。通过修建道路、改善基础设施、推广产业发展,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前的路非常窄,摩托车能开过去就不错了,现在都是沥青路了,汽车出行是没有问题的。”与此同时,村里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水窖和改造饮用水系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据雷松介绍,当地的致贫原因主要为因病、因学和因残致贫。

村集体多措并举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农户收入。对于愿意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村里集中力量发展烤烟、茶叶、辣椒和水稻种植,并通过引进企业进行大规模种植,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烤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一亩需要22到25个劳动力,给村里提供了就业岗位。”此外,村里还通过政策补贴和产业奖补,鼓励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增长。“我们村内生动力最足的一户,自己养了三头牛,仅靠肉牛养殖一年就能增收9000元。”

对于愿意就业的农户,村里通过劳务公司牵线搭桥,帮助村民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目前主要的务工地点为广东省江门市。此外,村里也会提供培训,增强村民的就业能力。“我们的农业专家,每年都会举办一个摘茶叶技能的培训。例如,摘茶叶之前一定要剪指甲,不然会导致茶叶的茎变黑。”







▲本科生吕思雅访谈新寨镇团山村村支书雷松

接下来,本科生喻薇访谈了新寨镇团山村脱贫户。

脱贫户表示,在脱贫攻坚期间,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就业岗位和教育补助金方面的政策支持也使他收益很多。通过政府的帮助,家里的破屋变新房,水泥路变成沥青路。脱贫户还提到,村里为大学生提供教育补助金,并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补助,使他成为了村里的烤烟大户,大大提升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此外,脱贫户也对村里干群关系的改善深有感触。他表示,现在的干部更加亲民,经常主动上门了解群众的困难,并积极传达各项惠民政策。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干部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他提到,在冬季时道路结冰,第一书记下乡时汽车轮胎打滑开进了田里。第一书记在鞋子上捆上稻草,步行访问群众。“换做一般的人,他是不会这么做的。在脱贫攻坚期间,第一书记把群众放到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情放到第二位。”







▲本科生喻薇访谈新寨镇团山村脱贫户

“长短结合”发展产业

8月6日下午,博士生杨宇婧访谈新寨镇党委书记杨洪江。

杨洪江首先详细介绍了乡镇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乡镇政府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源协调、政策宣传及监督管理等方面承担了关键职责。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新寨镇确保了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村民都得到了有效帮扶。

在谈及如何选择产业时,杨洪江提到,新寨镇结合土地资源和市场需求,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产业。比如,茶叶作为长期产业,经过三年的培育后可以丰产,而烤烟、辣椒和玉米等则是短期见效快的产业,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杨洪江强调,乡镇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指出,基层组织的强大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留用有经验的村干部、吸纳大学生、“土专家”和退伍军人等举措,确保基层组织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访谈的最后,杨洪江还分享了新寨镇在政策宣传、群众动员及文化振兴方面的举措。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等观念的推广,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博士生杨宇婧访谈新寨镇党委书记杨洪江

“文军扶贫”激发内生动力,房屋保险减少返贫风险

8月7日上午 ,谢伦裕教授访谈印江县副县长周刚。

周刚首先回顾了印江县在脱贫攻坚中的艰难历程。他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举全县之力”的战斗,依靠的是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周刚特别强调了“文军扶贫”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的作用:“有些人觉得无论怎么努力可能收入都一般,就可能会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心理。所以我们文明扶贫,更多的是从思想领域的扶持,让他们转变思想,这个特别有意义。”

在队伍建设方面,当地依据“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农业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选派驻村工作队,改善驻村工作队的资源与村需求的匹配效率,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

最后,周刚提到了当地在房屋保险方面的措施。当地推进房屋保险,减少支出风险,避免房屋失火导致的返贫。贵州省当地的传统民居以木屋为主,失火风险高,失火后返贫风险大。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省级统保是由省财政支付保费,省应急厅组织实施,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承担省级统保查勘理赔责任,并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自有房屋遭受灾害导致倒塌受损的居民给予赔偿。广大居民不需要交费,在自有房屋受灾情况下即可获得保险公司相应赔偿的惠民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谢伦裕教授访谈印江县副县长周刚

8月7日上午,博士生邹恬华访谈印江县社会协作中心主任梁黎林。

梁黎林首先介绍了印江县在脱贫攻坚期间采取的精准扶贫措施。他强调,针对贫困户的识别和帮扶过程采取了严格的评议和核查制度,以确保资源准确分配给真正有需要的家庭。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因病、因学和突发意外等。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县里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帮扶政策,提供教育资助、搬迁补贴、医疗救助等措施,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

梁黎林还特别提到,印江县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实现“组组通硬化路”,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宽带全覆盖,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并为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印江县通过发展与广东东莞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动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博士生邹恬华访谈印江县社会协作中心主任梁黎林

易地搬迁“拔穷根”,扶贫工厂“铺富路”

8月7日下午,访谈团参观印江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及扶贫工厂。

印江自治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2万人以上(2023年数据)。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这支被戏称为“613899部队”的留守大军,是当下不少农村的“主力部队”。扶贫工厂实施计时/计件结合的方式,工作时间灵活。扶贫工厂通过吸纳妇女劳动力,实现工作、照顾家庭两不误,提升家庭收入。









▲访谈团参观印江县扶贫工厂

石旮旯变“花果山”,荒山变“金山”

8月7日下午,访谈团前往印江县朗溪镇,参观经果林与朗溪生态体育公园。

朗溪镇针对石漠化严重的现状,围绕“山上绿色屏障、山中经果飘香、山下美丽乡村”目标,实施了退耕还林、“培土增地”和“长藤结瓜、路池果园”科学示范工程,用勤劳的双手从石头缝里“抠”出千亩连片经果林,把土地贫瘠的荒山石岭变成了“金山银山”。







▲访谈团参观印江县经果林

此外,为了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断让贫瘠的荒山迸发新活力,打造乡村精品生态旅游,当地政府对山上山下齐发力,持续完善景区内附属设施功能,在山下河谷修建索桥,提升游客打卡体验。





▲访谈团参观印江县朗溪生态体育公园

2024年3月,印江县石漠化生态治理公园春景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节目。贵州印江万亩石漠化生态治理公园里,桃红李白,花满枝头。游客们赏花拍照,怡然自得。过去乱石滩,今日花果山造福群众,游客点赞。





▲央视报道印江县石漠化生态治理公园春景

行程预告

接下来,梵山净水队将前往思南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思南县的集体经济、农村电商和肉牛养殖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思南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印江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印江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