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

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等系列项目。应用经济学院落实学校党委部署,组织学院骨干师生参与暑期调研,在扎根中国大地的调研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三有人才”,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7月24日,在学工部的组织与带领下,学院师生与“先锋闯将”成员、新闻学院、历史学院以及新疆财经大学师生组成“大国边疆”调研团石榴籽队,正式开启为期8天的访谈调研活动,通过边境线上的实地考察,感受大国边疆的磅礴气魄,记录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展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考察和交流中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在调研和访谈中争当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本组调研的第二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阿图什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是克州的首府,东连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东北与克州阿合奇县相邻,东南接喀什地区巴楚县,南与喀什地区伽师县和疏附县相连,西邻克州乌恰县,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有维、柯、汉等11个常住民族,是国内著名的“无花果之乡”和“木纳格葡萄之乡”。

一片丹心映天山,戍边文化基地讲好护边故事

阿图什市与吉尔吉斯斯坦有将近80公里的边境线,其中73.3公里都在吐古买提乡,该乡稳边固边任务重大,有1763名护边员。在吐古买提乡边防哨所,调研团参观了戍边文化教育基地。秉承着“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的理念,2022年3月开始,吐古买提乡护边员齐心协力,共同铸造“固守边防”的戍边文化,展示护边员对边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山体上鲜艳的党旗,由13670块石头拼成,代表着该村13670名柯尔克孜族人民,蕴含着柯尔克孜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诚信念。吐古买提乡乡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刘文亮告诉我们,吐古买提乡最不缺的就是石头,现在干群正在用石头搭建56个坦克模型,一是为了增强戍边文化教育基地的教育性,二是为了在周边乡镇暴雨洪涝天气时能迅转移供应石块。

参观的尾声,调研团柯尔克孜族的表演团队,在由1763个石头做成的毡房前,为人大师生演唱了世界级文化遗产《玛纳斯》,赢得人大师生的阵阵掌声。据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现场观看的《玛纳斯》,便由该团队倾情演出。在戍边文化教育基地,人大师生与柯尔克孜族的同胞欢快共舞,不仅深刻认识到稳边固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是感受到了柯尔克孜族淳朴民风和一心向党的美好品质。

代代传承的铮铮护边誓言

随后,调研团来到了某执勤点进行走访,并为正在执勤的护边员送上慰问品,在与执勤人员的交流中,调研团感受到了执勤点条件的艰苦,也为护边员默默守边护边的精神所感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先锋闯将”计划学员曾美谊访谈了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护边员、“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吐尔地·吾斯曼。在访谈中,吐尔地•吾斯曼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兴边富民的相关政策给以他为代表护边员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善。在生活保障方面,政府经常给护边员送物资和相应药品;在日常工作方面,通过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护边员在边境线上的一些地区可以骑摩托车巡逻而不再纯靠步行;在增收方面,除了护边员的工资之外,牧业局也会定期派人对牧民进行培训,帮助牧民奔向小康;在安全保护方面,为了谨防遇到狼和熊等危险,党也为护边员配备了相应的武器。

吐尔地•吾斯曼告诉我们,受护边员及边民补贴优惠等政策影响,柯尔克孜族的国土意识愈发强烈,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护边员的队伍中,护边员人数的扩张增加了护边员巡逻的安全性,实现了“兴边”与“护边”的良性互动。吐尔地•吾斯曼打算和他的父亲一样,践行“将一生奉献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的誓言,他们一家三代博大而神圣的守边情怀令调研团师生十分动容,为大家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一课。

“织造”变“智造”,纺织企业转型升级

在润华纺织厂和安琪拉地毯厂,调研团开展了实地调研。

润华纺织厂是集纺纱、织布以及高端纺织品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纺织企业,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在阿图什发展纺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纺织企业的发展能充分发挥原料的地缘优势,减少了很多运输环节的开支,更加节省成本;其二,政府积极打造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发挥地源、资源优势,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从用电、用水、用气、用地、用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补贴、产品运费补贴),除发展农业外,纺织产业、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大力发展,带动了更多居民增收致富。

随后,调研团来到了位于阿图什工业园区小微产业园的克州安淇拉地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实地了解地毯的制作过程。该企业作为一家设备先进的纺织类加工企业,生产的各类家用地毯、挂毯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且由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已能够接受根据给定的图案进行私人定制,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一体化。

回顾峥嵘历史,不忘来路初心

调研团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进行参观。克州博物馆在江苏省援助下于2023年4月20日开放,以详细的史诗、多样的文物、丰富的展品全面展示了克州悠久的历史、壮美的山川、浓郁的风情、灿烂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卫国的情怀。

参观过程中,调研团了解到克州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活动足迹,自西汉时期克州就归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在西域物产、文化、宗教交流中扮演重要的地位。自从五代时期中原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近现代以来各族人民都团结在中国的管辖之下。随后,调研团成员继续前往三楼的玛纳斯展厅参观。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之一,讲述了玛纳斯及其子孙率领本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故事,在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专门观看《玛纳斯》史诗说唱展示。成员在展厅了解《玛纳斯》的发展与保护历程及其深远意义,一步深化了在实际调研中观看《玛纳斯》表演获得的认识。最后,调研团成员参观了商贸厅与守边戍边厅。克州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地缘优势,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西部的重要屏障。同学们学习了克州历代以来促进东西交流、保卫祖国疆土的英雄事迹,领悟到了克州自古以来的爱国、团结精神。

这次博物馆的参访深刻丰富了全体调研成员对克州全方位的认识,了解到几十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克州各民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兄弟省市支援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未来克州在新征程中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华章。

“无花果+”产业模式打造特色小镇

调研团来到了“中国无花果之乡”松他克镇阿孜汗村开展调研与访谈。阿孜汗村曾入选中国扶贫发展中心2021年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诸多荣誉。调研团了解到阿孜汗村以无花果为核心,将民俗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餐饮业、优质无花果种植业、无花果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四驾马车,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走出了一条特色优势产业之路。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冠琨同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镇长托合提·买合苏展开访谈,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璨瑜和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如合亚·热扎克访谈了阿孜汗村党支部书记关善君,经济学院本科生、“先锋闯将”计划学员杨明菲访谈了阿孜汗村脱贫户库尔班江•买买提,从扶贫干部和脱贫户的多维视角对阿孜汗村的脱贫之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精准扶贫政策未推行之前,阿孜汗村无花果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由于无花果皮薄馅大、不易保存,起初未能寻到合适的储存和销售方式,在引入相关先进技术后,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和改良,现在一亩地年收入约2万元。目前由于土地规模较小,且各农户土地分布较为分散,村里并没有推行合作社模式,成熟后也主要是农户散卖,没有统一销售渠道,但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带动力度很大,民宿、农家乐、刨冰、窝窝馕等都成为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手段。

此外,阿孜汗村也开设了果酱加工厂,制定出产品标准,打造产品品牌,延长了无花果的保质期,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村民致富。未来,阿孜汗村将会继续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让游客在来村旅游的同时就地品尝无花果,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此外,该村还将通过招商引资继续拓展无花果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统一集中的销售渠道,并逐步辐射至电商业、物流业等诸多新兴业态。

携手同行起新篇,教育共建赢未来

在阿图什市第一中学,调研团参加了“边疆县域中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授牌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足球是阿图什群众参与度较高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阿图什市第一中学以“快乐足球,幸福成长”为指导思想,球队组建至今,文化教育和体育专业两手抓,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球队管理制度。该校2022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今三个球队共80名球员每天由专业教练团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国运兴,体育兴;体育强,中国强。现代化强国建设道路上体育事业不能缺位,阿图什市第一中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阿图什市一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文化润疆的模范标杆。其中心理中心的心理沙盘游戏等特色项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沙盘游戏治疗是国际上流行的、受到普遍推崇的治疗方法,阿图什市一中通过多种心理游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并对高三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在信息技术中心,3D打印、VR眼镜、机器人、编程等相关项目引得大家驻足观赏,阿图什市一中的同学还现场进行了相关技术的表演,得到了教授们的充分肯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最后,大家来到报告厅,举行“边疆县域中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授牌仪式。阿图什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努尔加玛丽·尼亚孜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黄滢老师发表重要讲话并进行授牌,出席活动的还有阿图什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局长买买提力·塔依尔,阿图什市一中党组书记。本次活动将发挥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大同心圆,统筹促进一体化资源共建共享。

酸奶工厂谱写乳业振兴新篇章

在阿图什松他克镇克青孜村,黄滢老师与阿图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吾提库尔·亚森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阿图什市脱贫攻坚的帮扶措施与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

随后,在阿图什松他克镇克青孜村苏特布拉克食品有限公司,调研团品尝了当日生产的核桃酸奶,并对其独特风味与高品质给予了极高评价。本村有悠久的酸奶制作历史与丰富制作经验,但长期以来缺乏规模化生产条件,自2019年10月成立以来,该公司仅花两年时间,就从起初的乳制品小作坊扩建到如今的现代化一条龙乳制品生产线。目前公司采用“农户+工厂”的生产模式,即从农户处收购牛奶,再由公司统一加工成酸牛乳、纯牛乳等奶制品,目前公司年总收购量近900吨,直接带动本村脱贫户39人参与就业,平均工资3500元,同时又解决了老百姓牛奶卖不掉的问题。工厂现在建有两条生产线,主要采用“订单+区域代理”的销售模式,总产量可达1200公斤/日。

该司主要产品“核桃酸奶”日产量可达5万罐,目前主要在阿图什市、喀什地区等邻近区域销售,拥有独立的冷藏车进行运输,同时也在正在大力拓宽销售渠道,在抖音、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均设有直营店。当下主要问题在于销售范围过窄:本村、本地用户更倾向于从农户处直接购买大包装(如5公斤)的酸奶而不愿意买公司生产的罐装、盒装酸奶;而由于运输、保质期等问题,疆外又很难销售出去。未来公司希望进一步开发与当地特产结合的特色酸奶(如无花果酸奶等);加快物流运输效率,将产品销往疆外;引进包装回收专业设备,降低生产成本。

盘活葡萄园,结出“脱贫果”

在阿图什行程的最后一站,调研团来到位于阿扎克镇阿扎克村的葡萄采摘园参观调研。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走上玻璃栈道,以别样的视角参观了占地面积50亩的葡萄采摘园。

阿扎克镇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挖掘“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拓展休闲旅游产业链条,现代工业体系布局产业一条街引进22家企业,搭建303名常驻就业,创造2.1亿元产值,投资3,500万元。该镇村民大多种植木纳格葡萄,维语意为洁白透明,但布局较为分散,镇里结合各村生态采摘园,打造出绿色生态园项目,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把木纳格葡萄这一品牌做靓,每年可创收3500余万元。依托木纳格葡萄这一资源,阿扎克镇农家乐、民宿产业也随之兴起,目前拥有星级农家乐19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师生感悟

应用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陈冠锟

阿图什市的民族团结氛围与农家乐“小院经济”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在村级别设立“法律明白人”和对村干部进行法律培训,阿图什市普法教育浸入了整个社区文化当中。以此为基础,及早发现和解决基础矛盾,从根源处完成了社区团结建设。同时,这种和谐的氛围也带动了他们经济的发展,阿图什的农业发展未来有限,所以当地通过以特色农业带动农家乐的形式,拉动起了旅游业的发展。这一切的协同发展,都给我的学术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

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 杨明菲

在阿图什,我们度过了许多精彩的,此生再难复刻的瞬间:在3000多米海拔的爱国戍边教育基地和当地文艺小分队一起翩翩起舞,感受独特的玛纳斯文化;参加了一场维吾尔族婚礼晚宴,体会当地浓郁的维族风情……同时,作为访谈小组的成员,我访问了阿孜汗村的脱贫户库尔班江•买买提。在访谈中,我感受到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切实效果。在政府帮助下,库尔班江现在是村里吾孜克仁达西手工馕合作社的负责人,一家五口衣食无忧,生活的很幸福。访谈过程中,库尔班江讲的最多的话就是“越来越好”,他也特别感谢政府给他的支持与帮助,未来也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合作社做大做强。通过这次主访谈经历,我觉得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到基层百姓的真实情况,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乡村发展逻辑中,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未来有机会,希望能更多参与到这样基层的调研和访谈中,真正扎根中国大地,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 华曾增

我们在护边文化主题广场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奇们同歌共舞,我们登上戈壁山丘见证每一块石头诉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疆”的铮铮誓言,我们走进地毯厂和纺织厂听见机器轰鸣,我们在阿孜汗村无花果特色村农旅看到农旅结合开出致富花。通过这次调研实践活动,我有幸聆听了阿图什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依托木纳格葡萄和无花果特色,农户通过政府补助打造特色农家乐,脱贫攻坚落地开花,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相信通过勤劳的双手,阿图什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甜蜜幸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 曾美谊

坐大巴车前往护边文化教育广场和护边员执勤点的路上,隔着车窗,我看到周围的山体上用石头摆满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戍边有我,请党放心”等字样。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山都在诉说着护边员和戍边战士“一寸河山千寸血,土疆岂敢失分毫”的责任与担当。“岂曰无声,山河即名”。还没与护边员们接触,就已经能感受到吐古买提乡浓厚的护边文化与护边员博大的护边精神了。在与护边员吐尔地•吾斯曼的访谈中,我了解到,对这里的护边员和柯尔克孜族人而言,戍边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

行程预告

阿图什市调研结束后,调研团将前往乌恰县开启下一站调研,继续围绕“先锋闯将”、“大国边疆”与“832工程”项目的要求,参观乌恰县文博馆、紫金锌业、伊尔克什坦口岸等地,与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进行访谈,进一步感受新疆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深入“西陲第一村”吉根乡斯木哈纳村开展调研,记录边疆增收致富的中国智慧。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一周年之际,学校启动的全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努力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优秀分子。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启动的育人工程,是全国首个全方位覆盖9个陆地边疆省、45个陆地边境市、140个陆地边境县、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的重要载体。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深入我国140个陆地边境县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和口述史积累等工作,立足中国边疆发展和治理实践,总结党领导人民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提炼和发展新时代党的边疆理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石榴籽调研团队、新闻学院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石榴籽调研团队

部分内容整理自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网站及

当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资料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