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西藏线-拉萨3650访谈团在尼木县

发文时间:2024-07-2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拉萨市出发,开启为期1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拉萨市8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城关区、曲水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当雄县、达孜区)的调研任务。

7月4日晚,访谈团的第二站来到了被誉为“藏文鼻祖之乡、藏香文化之源、拉萨手工作坊”的尼木县。尼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西邻南木林县,东接曲水县,南连仁布县、浪卡子县,北靠当雄县。全县总面积3270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6个乡,2018年9月全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尼木县历史悠久,建县时间可追溯至元朝时期,是藏文文字创造者“吞米·桑布扎”的故乡。“尼木”曾译作“聂摩”“聂母”“尼莫”等,藏语意为“麦穗”。藏尼纸、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被称为“尼木三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摄于尼木县吞巴镇人民政府门口


脱贫政策助力,返乡创业再起航

7月5日上午,访谈团驱车前往尼木县尼木乡东嘎村,与尼木县脱贫户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

访谈团博士生邱宁昕入户访谈脱贫户扎西。在脱贫之前,扎西一直在外务工,收入低且不稳定,无法照顾远在家乡的父母。然而,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后,他决定返乡就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点对点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扎西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并决定开展大棚种植。2020年,扎西承包了1个温室大棚,通过种植蔬菜实现了4万多元的收入,成功脱贫。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扎西无需投入前期资金便可承包大棚进行种植,这使得他能够逐步扩大规模。如今,他已经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西瓜、莲花白等果蔬,收入不断增加。2023年,扎西不仅自己承包大棚,还带动了周围乡村的脱贫户前往蔬菜大棚园区共同种植,发挥了带动作用,为更多人带来了希望和致富的机会。扎西的故事,正是尼木县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尼木乡东嘎村脱贫户代表扎西


园区振兴新篇章,高效农业助力脱贫致富

随后,访谈团从尼木乡东嘎村驱车前往聂玉村吞弥现代农业园区,实地调研车厘子等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运营、销售和带动群众增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弥现代农业园区是尼木县的重点产业项目,致力于以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经济增长。园区占地面积广阔,设施完善,主要种植车厘子、西红柿等高附加值果蔬。自运营以来,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累计产出高原特色果蔬菌1582.6吨,销售收入2268.7万元,带动群众656户(次),累计增收1662.9万元。2023年产出高新果蔬、优质菌类等201.2吨,收入671.8万元,就业群众97户,户均增收2.7万元,劳务带动500余人,为当地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吞弥现代农业园区中的温室大棚

▲成熟的樱桃

访谈团了解到,园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首先,尼木县实施的“点对点”干部选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尼木乡副乡长兼园区车厘子基地负责人“樱桃姑娘”德吉,是这项工作的典型代表。她凭借自身掌握的农业技术,攻克了车厘子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难关,并通过技术传授和指导,帮助更多村民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实现了稳定就业和收入增长。此外,北京市顺义区与尼木县的对口帮扶合作也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自2023年达成合作意向以来,顺义区多次组织考察团和工作组实地考察,围绕樱桃、草莓等项目进行深入交流,为园区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最后,园区通过实施智慧农业的系统改造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这些创新措施不仅提高了果蔬产量和质量,还增强了园区的整体竞争力,为尼木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夯实了产业基础。


分享扶贫经验,奠定振兴基础

接着,访谈团驱车前往塔荣镇塔荣村。蔡宇涵在塔荣村采访了塔荣村村支部书记旺堆。旺堆就塔荣村的贫困情况和脱贫攻坚措施展开了详细介绍。

塔荣村共有该村共有97户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和残疾等。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村里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多种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通过挖掘机和厨师培训等技术培训项目,提高贫困户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从而实现自我脱贫。同时,实施残疾政策兜底,确保残疾贫困户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此外,村里通过商品房租金收入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这些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条件,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外,旺堆还强调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在基层工作开展和贫困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协调村内事务,推动扶贫项目落地,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收入提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塔荣村在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率大幅下降,村集体经济实现稳步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蔡宇涵访谈塔荣村村支部书记旺堆


合力攻坚脱贫,硕果累累再出发

随后,访谈团在尼木县人民政府会议室对尼木县脱贫攻坚亲历者进行访谈。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安子栋访谈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廖浩,廖浩就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成效进行了重点分享。廖浩首先强调了第一书记、帮扶人和驻村工作队等帮扶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这些帮扶主体在解读并推动政策宣传,制定并实施个性化帮扶计划,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实际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接着,廖浩就扶贫资金的分配统筹问题进行了分享,强调了多项措施确保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他指出,首先需要精准识别各乡镇的需求,深入调研其贫困状况和发展潜力。其次,根据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长期和短期扶贫规划。此外,还需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杜绝人情分配和权力寻租。最后,廖局长介绍了在扶贫工作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的政策体系。他指出,各级部门应该通过教育培训、产业扶持、就业激励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激发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动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安子栋老师采访尼木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廖浩


博士生邱宁昕访谈尼木县卡如乡扶贫专干列。旦增重点详细介绍了卡如乡在推动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卡如乡推行的干部下沉“点对点”抓产业制度,通过党组织牵引产业发展、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实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民族团结,并确保产业项目取得良好效益。增以卡如乡的点对点干部冯虎为例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带领群众养殖藏鸡,与群众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感情,不仅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还在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卡如乡在全域旅游产业方面加快了发展步伐,打造了卡如“核乡寻忆”景区和温泉休闲驿站。2020年,全乡实现收入93.6万元,带动26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900元,42户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户均增收12000余元,展现出广阔的旅游前景。目前,乡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脱贫户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和民宿,开发旅游产品,包装推介地方特色产品,以进一步增加脱贫群众的收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多管齐下的措施使卡如乡不仅实现了产业兴旺,还提升了整体经济水平和民生质量,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势头持续向好。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邱宁昕采访尼木县扶贫专干


藏香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7月5日下午,访谈团驱车前往吞巴镇吞达村,实地调研藏香制作户,深入了解这一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桑吉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尼木县藏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在县委“四产业三园区”发展布局和藏香“123”发展思路下,尼木县大力实施“四位一体”藏香产业布局和“四体一位”扶贫带动机制。累计投入7600余万元,建成了手工藏香生产中心、藏香研发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藏香现代产业园,全面推进藏香文化产业的发展。

吞巴镇作为藏香发源地,几乎家家户户制作藏香。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吞巴镇按照“旅游+”模式,严格落实合作社“四项机制”,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较低收入群众”运营模式,推动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将吞巴镇打造成国际藏香康养小镇。2023年,吞巴镇藏香达3018万元,同比增长5.85%,营销收入2180.8元,同比增长55.4%;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4.93元,同比增长13.9%,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21269元,同比增长14.4%;农村调查户可支配收入23579.03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1.59%通过尼木县藏香文化旅游节带动收入15万元,辖区内所有餐饮业、商店、茶馆收入达259.59万元。这一成功的产业模式,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水磨藏香制作工具

访谈团实地调研藏香制作户


脱贫攻坚齐发力,产业发展新篇章

最后,蔡宇涵在吞巴镇政府采访了吞巴镇党委书记张绪刚。

张绪刚向访谈团介绍了吞巴镇的基本情况及其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张绪刚指出,吞巴镇的产业基础较为坚实,主要依托藏香产业和旅游业,因此脱贫压力相对较小。然而,为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镇政府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首先,合作社机制和企业机制双管齐下,推动脱贫工作。在合作社机制下,镇政府为各个合作社设置了脱贫任务,通过藏香和劳务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实现脱贫;在企业机制下,镇政府与净土公司合作,将合作社改为集体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收使贫困户不仅能享受年末分红,还能获得工资性收入。此外,为应对产业内部竞争,吞巴镇成立了藏香协会,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贴牌出售。目前,全镇主要以合作社和散户为主,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北京的对口支援,吞巴镇的藏香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文化旅游方面,吞巴镇正从3A级景区向4A级景区转变,这为镇上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此外,他还强调,通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镇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推行义务教育,为大学生提供路费和生活费补助等方式确保教育脱贫的可持续性。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吞巴镇在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蔡宇涵访谈吞巴镇党委书记张绪刚

访谈结束后,访谈团与张绪刚等人合影留念,至此结束在尼木县的调研访谈工作。

▲合影于尼木县吞巴镇人民政府门口

行程预告

接下来,调研团队将前往城关区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城关区的生态振兴、集体经济、乳制品加工产业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城关区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尼木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尼木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