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拉萨市出发,开启为期1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拉萨市8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城关区、曲水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当雄县、达孜区)的调研任务。
7月9日,访谈团的第四站来到了位于西藏腹地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的曲水县。曲水县藏语古称“吉麦”,意思是“河流交汇之邦”。曲水县东与拉萨市柳梧新区相连,北同堆龙德庆区毗邻,南和山南市的浪卡子县和贡嘎县隔江相望,西与尼木县、当雄县接壤,距拉萨市64千米,是连接拉萨与山南、日喀则、阿里的交通枢纽。318国道和拉日铁路横贯全境,机场高速公路贯穿县域东部,交通十分便利。
曲水县县域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耕地10.4万亩,大部分处于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立足于这一实际,该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净土健康产业、有机农业、高标准蔬菜产业、高原现代农业制种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于2018年10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区)。作为西藏自治区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三有村被确定为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摄于曲水县达嘎镇三有村村民委员会门口
脱贫攻坚显成效,易地搬迁展新貌
7月9日上午,访谈团在曲水县工作人员群宗老师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曲水县三有村。访谈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三有村村主任桑珠曲陪。
桑珠首先介绍了三有村的基本情况。三有村位于拉萨河畔,是西藏自治区的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全村共有180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总人口770人。自2016年建村以来,三有村通过搬迁和扶贫政策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桑珠提到,三有村搬迁之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而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已增长到18168元,全面实现了有健康、有住房、有产业的“三有”目标。桑珠强调,三有村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的优化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中。在经济效益方面,三有村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重点,打造“党建+产业”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1年,三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约为67万元,2022年增至104万元,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和房屋租赁,2023年超额完成150万元的目标。村支部在农牧民增收上不断探索,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在社会效益方面,桑珠重点介绍了幸福驿站和医疗保障方面的建设情况。幸福驿站以解放生产力,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为初衷,开启了三有村崭新的养老和社会治理模式。幸福驿站不仅为26名需要日间照料的老人提供了安心的照护,还通过雇佣本村工作人员和村医提供日常康养服务,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的新模式。此外,在医疗保障方面,三有村积极推动基层医疗站点优化布局,通过大型巡回医疗车定期入村巡诊,打通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改善了三有村的医疗条件,填补了城乡医疗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三有村村主任桑珠曲陪
▲访谈团合影于三有村村委会
小康车间助增收,精准扶贫显实效
随后,访谈团前往曲水县三有村小康车间,实地了解三有村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情况。三有村“小康车间”作为曲水县的扶贫项目之一,于2019年4月正式落户。县扶贫办提供了价值36万元的设备,三有村则提供了免费的生产营业场地。车间由经营者独立管理和营销,主要从事民族服饰加工,占地240平方米。车间吸纳了15名建档立卡户就业,其中包括4名残疾人。当年年底,车间便实现营收58.3万元,利润20万元,带动了15名群众增收。这种“小而精”的运作模式不仅拓宽了群众的致富途径,也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访谈团在曲水县三有村小康车间调研
▲访谈团在茶巴拉卓玛民族服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访谈团在巴扎哈达加工厂调研
脱贫之路焕新生,政府帮扶见真情
接着,访谈团入户访谈。访谈团硕士生任文丽采访三有村脱贫户代表普珍。
在脱贫前,普珍一家依靠务农为生,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因务农无法外出务工,她们长期处于经济困境。2016年,普珍一家搬迁至三有村,成功摆脱了贫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脱贫后,普珍一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家庭经济收入也大幅增加,年收入提升至五万多元,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提供的养老驿站工作为她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普珍还特别强调了一对一帮扶人在脱贫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帮扶人不仅帮助她解决就业问题,还经常前来看望,给予她们家庭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些帮助和关怀,使普珍一家走出了贫困,迎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谈及脱贫攻坚前后的生活变化时,普珍表示:“以前家里的收入很低,生活很困难,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都得益于政府和帮扶人的关心和帮助。”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三有村脱贫户代表普珍
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绘蓝图
7月9日下午,访谈团与曲水县脱贫攻坚亲历者进行深入交流。访谈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曲水县达嘎镇镇长李昕哲。李镇长详细介绍了达嘎镇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及其背后的成功经验。
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工程,曲水县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曲水县全县20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了百万元大关。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责任制的有效推行。具体而言,每个村都有一名领导一对一负责,定期下村解决困难,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这不仅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各村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此外,“一村一策”的发展策略也在壮大集体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色达村为例,作为纯农区,该村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集中闲置农田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从而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带动了群众的增收致富。2023年,色达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230万元,成为全县的典范。在谈到脱贫攻坚的经历时,李镇长还分享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基层干部在总攻阶段的辛勤工作尤为令人动容,无数干部深入村庄,不辞辛劳地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辛勤付出,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固的根基。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曲水县达嘎镇镇长李昕哲
访谈团蔡宇涵采访了曲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土旦,深入了解了曲水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情况和成功经验。
土旦局长首先介绍了曲水县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脱贫攻坚初期,曲水县共识别出1154户4036名贫困人口。通过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措施,全县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且未出现返贫现象。在谈及曲水县的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时,土旦局长分享了几点宝贵经验。他指出,首先,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帮助群众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技能,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其次,强调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在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强村集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脱贫成果得到长期巩固。最后,推动现有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土旦局长也坦言,曲水县仍面临技术、人才、土地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扶贫产业“从有到优、从量到质”的提升还有不足,产业链的延伸、补链和强链还有短板。自2016年以来,曲水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土旦局长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产业链,整合资源,推动现有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蔡宇涵访谈曲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土旦
现代农业引潮流,产业发展谱新章
最后,访谈团在曲水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德央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地调研曲水县产业发展情况。才纳园区的负责人殷臣辉向访谈团详细介绍了园区的基本情况和整体布局,并着重强调了园区在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2万亩,核心区面积2000亩,由一心四园(文旅服务中心、浪漫花卉展示园、高原种业示范基地、净土博览园和正在建设的瓜类产业园)构成。园区配套了净土健康产业馆、现代农业科普馆、温泉健康体验馆、藏药浴体验馆等功能区,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荣誉。
该示范区不仅是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基地,还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引擎。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群众”运营模式,2023年园区带动就业720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142人,人均增收1.3万元以上。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也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园区与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成功试种鲜食玉米、黑小麦等6个新品种,同时通过引进成都甘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种植,并通过建立“秀色才纳”区域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升了园区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全县实现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访谈团在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调研
访谈团与曲水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德央等人合影留念,并结束在曲水县的调研访谈活动。
▲访谈团在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合影
行程预告
接下来,拉萨3650访谈团将前往林周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林周县的易地搬迁、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林周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曲水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曲水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