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西藏线-山南3700访谈团在乃东区

发文时间:2024-09-0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山南市出发,开启为期12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山南市6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加查县、曲松县、桑日县、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的调研任务。

7月27日,访谈团来到此行第四站乃东区,乃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段,西与扎囊县接壤,北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相连,南被琼结、隆子、措美三县环绕,东与桑日、曲松两县毗邻。2019年末,下辖1个街道,1个镇,5个乡,23个社区、29个村,县域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2017年11月,乃东区47个贫困村整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4.22%降为零,成为自治区首批脱贫摘帽的5个县(区)之一。

乃东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当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出藏民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约在四、五万年以前,雅砻一带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先民们在鸟兽群集、果木丛生的雅砻河谷过着以树叶为衣、野果为食的群居采集生活。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学会了制作弓箭石器、饲养牦牛和种植青稞等。



▲拍摄于乃东区调研过程中

科技引领谋发展,精准帮扶稳增收

7月27日下午,访谈团在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布扎西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乃东区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调研藏鸡养殖基地运营情况。

据负责人介绍,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山南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扶贫产业项目,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显著成果。该公司由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投资,于2020年在山南市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作为山南市委、市政府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之一,西藏宏农通过一、二期项目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农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分拣、脏破蛋剔除、紫外线杀菌、喷码、分级包装……一座全智能化藏鸡产业园落地乃东区,为发展高原特色产业,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投资、扩大生产,截至2023年,西藏宏农一期项目实现存栏82万羽(其中在产蛋鸡62万羽、雏鸡20万羽),全年出产鲜蛋8700吨,产值达7830万元;年产3万吨有机肥,改良土壤近5万亩,经济价值4800万元;出栏老母鸡16.4万羽,经济价值800余万元,总产值达1.34亿元。此外,二期项目于2023年4月全面开工,于2024年8月正式运营,截至2023年底,二期项目已向周边农牧民发放务工费用3700余万元,安置了124名当地农牧民长期就业。

西藏宏农是“飞地经济”模式在乃东区的成功实践,公司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实现“数字养殖”,形成饲料加工、藏鸡养殖、鸡蛋分拣包装、有机肥生产、有机种植全产业链现代化运营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产业辐射,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收入问题,在满足西藏地区需求的基础上,将优质产品输入内地,巩固脱贫攻坚硕果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访谈团调研乃东区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随后,访谈团前往乃东区颇章乡阿巴村,张男老师访谈乃东区颇章乡阿巴村第一书记王俞颖。

王俞颖讲道,2023年5月,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安排驻村干部轮换时,她主动请缨,前往乃东区颇章乡阿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这位来自山东的年轻干部,带着一条哈达和一包行李,踏上了雪域高原,开启了她的驻村生涯。初到阿巴村,面对村民的冷淡和疑虑,王俞颖并没有气馁,而是全身心投入工作。阿巴村发展滞后,低保户、脱贫户、监测户等占了一半,村情复杂。在与村民深入接触中,她通过入户走访逐渐打破了与村民之间的隔阂,她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特别是在帮助村里两名年轻人找到稳定工作后,逐步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与认可。王俞颖还积极推动阿巴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带领村民修建集中圈舍,将牛羊“搬家”,积极推进人畜分离,改善了村内卫生环境。经过多次与村民的沟通协调,阿巴村终于完成了环境的华丽转身,成为乃东区“美丽宜居村(社区)”。

作为阿巴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俞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她说:“只要心里想着群众,装着他们的事,工作一定能做好。”在雪域高原上,她用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张男老师访谈颇章乡阿巴村第一书记王俞颖并合影留念

转变观念稳脱贫,精准施策促振兴

7月28日上午,访谈团前往乃东区乃东街道,硕士生任文丽访谈乃东区乃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次仁杰布。

仁杰布谈道,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乃东街道通过转变群众观念和产业带动双管齐下,成功走出了一条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发展之路。他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脱贫的基础工作,乃东区充分利用农牧民宣讲员、驻村工作队和“双联户”等基层力量,通过入户走访、文艺演出以及分享身边的脱贫故事,广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的理念。这种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在技能培训方面,乃东区设立了专项基金,针对市场需求组织了驾驶、烹饪等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会,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还通过援藏项目,组织贫困群众到对口援藏省市学习技术,促进就业。

次仁杰布还强调,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造血”机制。乃东区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致富带头人+企业+贫困户”以及“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企业与群众共建示范基地,党员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结对,利用养殖、种植以及劳务输出等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乃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次仁杰布并合影留念

随后,访谈团前往乃东区人民政府,魏楚老师访谈山南市委常委、乃东区委书记张维。

张维首先介绍了山南市乃东区47个贫困村于2017年11月实现整村退出,成为自治区首批脱贫摘帽的五个县(区)之一。他表示,脱贫攻坚是全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情况,“十三五”期间,乃东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攻坚克难,到“十三五”末,乃东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2.38亿元,财政收入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6倍、3.6倍和2.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89万元,是2015年的1.75倍。

张维强调,产业带动是脱贫的核心支撑。乃东区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了27个扶贫产业项目,全部投产运营,直接带动1180人增收。“万头生猪”项目和5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青稞原料基地的顺利建成,进一步夯实了全区产业基础,帮助农牧民群众逐步实现稳定脱贫。此外,乃东区在推进农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通过技能培训、鼓励电商参与,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未来,乃东区将继续深化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确保脱贫成果长效化、可持续性,带领群众走向更加富足的新生活。

展望未来,张维表示,乃东区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群众带来更高质量的发展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魏楚老师访谈山南市委常委、乃东区委书记张维并合影留念

紧接着,访谈团前往泽当街道办琼嘎顶社区,博士生邱宁昕访谈脱贫户巴旦曲扎。

巴旦曲扎谈到,自己因为生病导致贫困,家庭缺少劳动力,经济负担沉重,生活一度陷入窘境。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巴旦曲扎的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政府不仅为他提供了医疗救助,帮助他缓解了高昂的医疗费用,还为他安排了定期的康复治疗。随着身体的好转,他开始逐步恢复劳动能力,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作为搬迁户,巴旦曲扎还搬进了如今的搬迁小区,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谈及现状,巴旦曲扎满怀感激地说:“现在我住进了新房子,身体也好了,家里人也不用再为生活发愁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乃东区泽当街道办琼嘎顶社区脱贫户巴旦曲扎

因地制宜谋发展,创新产业增动能

随后,访谈团前往夜伴蜂声西藏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实地调研该园区在推动蜜蜂养殖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方面的成效。

园区负责人张亮富介绍,夜伴蜂声西藏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是山南市首个自然科普研学基地,依托蜜蜂养殖、蜂蜜生产以及电商销售,将蜜源植物观光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通过养蜂体验和蜜蜂文化宣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自2016年创业以来,张亮富凭借20个蜂箱起步,如今已发展至8000多个蜂箱的规模,年收入可观。此外,园区与当地村民紧密合作,鼓励村民参与蜜蜂养殖,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养蜂技能,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园区每年带动增收600余万元,同时,借助智能化设备和手机应用程序,养蜂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一人可同时照看600到1000箱蜂群,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谈到生态园的经营优势,张亮富讲道,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蜜蜂提供了优质的生存条件,在这里,蜜蜂的蜂螨病会自然痊愈,无需使用农药或抗生素,极大提高了蜂蜜的品质,也保证了养蜂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最后,张亮富表示:“未来,我们将依托西藏独特的生态资源,进一步扩大蜜蜂产业规模,造福更多的当地百姓。”



▲访谈团调研乃东区夜伴蜂声西藏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

紧接着,博士生钟若涵访谈乃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益西。

益西谈到,乃东区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采取了精准定位和指标评估的策略。首先,根据贫困区域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精确识别需要帮助的乡镇。其次,建立贫困指标评估体系,依据贫困户的收入、资产、生活状况以及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情况等进行精准评估,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急需的地方。在扶贫措施方面,乃东区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推行了“五跟五走”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区内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得到了有效发展。例如,索珠乡通过高山畜牧养殖和藏香猪养殖基地带动了贫困户就业,旅游业方面,依托藏戏文化和民宿旅游,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显著提高了村民收入。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益西谈到,自2016年以来,乃东区累计投入69.05亿元,用于改善农牧区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及通信全覆盖。在医疗卫生方面,全区设有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基本实现了“一村两医”覆盖,保障了群众的健康需求。

最后,益西表示,脱贫攻坚的完成显著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钟若涵访谈乃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益西

弘扬技艺促脱贫,巧手织出幸福梦

最后,访谈团前往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调研民族手工艺的经营和带动增收情况。

负责人巴桑介绍,作为挽救和传承藏族传统手工艺的典范,乃东区哗叽手工编织合作社不仅传承了濒临失传的“泽帖尔”技艺,还成为了当地精准扶贫、助力增收的重要力量。该合作社于2007年创立,以保护和传承濒危的“泽帖尔”传统工艺为使命。巴桑从高龄手艺人处学习并传授羊毛哗叽编织技艺,带领42名贫困户学员掌握了这一技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成功挽救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注册了“泽帖尔”品牌,逐步形成了藏装、围巾、披肩等产品的较为成熟产业链,产品远销国内外,赢得了广泛好评。脱贫攻坚期间,合作社为127名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其中包括残疾人、失地农民和易地搬迁户。通过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合作社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外,合作社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累计捐赠物资和资金超过25万元,并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合作社及巴桑本人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嘉奖和表彰,如“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

展望未来,合作社计划进一步扩展“泽帖尔”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设立更多直销店,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继续为当地群众致富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至此,访谈团结束在乃东区的访谈调研工作。



▲访谈团调研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

行程预告

接下来,山南3700访谈团将前往扎囊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扎囊县的专业农机合作社、矮化苹果种植、青稞育种田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扎囊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乃东区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乃东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访谈团调研乃东区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4年7月,我踏上雪域高原,开启了与832工程的故事。在西藏的30天里,我走访了14个县区,深刻感受到各地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也深深体会到扶贫干部与脱贫群众共同的决心、恒心和振兴的信心。这次调研不仅让我将书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更让我更加明确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与832同行,把感悟铭记于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邱宁昕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在乃东区相关产业的调研中,切实体会到了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其中,调研乃东区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时发现,自动分拣、脏破蛋剔除、紫外线杀菌、喷码、分级包装……全智能化的藏鸡产业园以“小鸡蛋”推动“大产业”,通过农业科技化规模化,实现向技术要生产效率,真正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此外,企业家们敢想敢闯、勇于创新,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行动,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产业“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的实现。只有把握住新赛道、发展好新动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新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钟若涵

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初次接触时,“832”工程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宏大的调研项目,但随着调研的深入,我开始理解其中的深意。从实地调研经济建设,到与基层工作者的对话,我见证了拉萨和山南14个县(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也深刻感受到基层管理的智慧与辛劳。逐渐,我不再仅仅是“看”和“听”,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经济学理论与这些实践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发展路径。融入“832”工程的过程,让我不仅看到了各地发展的独特模式,也让我对经济学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愈加坚定了做经济学研究探寻发展之道的理想。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