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安徽线-传承队在寿县

发文时间:2023-08-28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暨“832”工程)系列访谈项目,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宿州学院组建联合传承队,赴安徽省开展“832 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安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安徽案例、安徽经验。同时期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与宿州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共同推动两校高质量发展。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 “832工程”传承队赴安徽省四县区,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传承队调研的第一站是寿县,别称寿州,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县是首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绝对数、贫困人口发生率曾都排在安徽省“第一方阵”,于2019年4月29日成功脱贫摘帽。

农业“大托管”,互帮互助共脱贫

8月11日上午九点,传承队前往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学习寿县农业生产大托管、“五互”新举措、电商经营导入等机制。小甸村泗城镇创新工作机制,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寿县探索推进农业大托管模式,将耕地从农户手中集中起来,统一交给第三方进行统一农业生产的活动,在这一生产实践下,农户在确保每亩地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土地租赁给第三方获得的生产效益越高,农户获得的收益提成也就越高。小甸镇还开展以“互动、互帮、互学、互促、互比”为内容的“五互”活动,通过“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帮助群众”,引导贫困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着力将“五互”活动打造成基层党建平台、政府扶贫政策信息交流平台、贫困户产业协助互助平台、社会帮扶资源整合平台,探索构建乡村扶贫治理新体系。

▲传承队赴小甸镇杨圩村调研

传承队在贫困户家中

▲村党总支书记徐张强向传承队介绍电商淘小相关情况

随后,应用经济学院的孔儒婧同学访谈了寿县小甸镇镇党委书记戴维纪。戴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小甸镇贫困户的相关情况,其中有65%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和因残疾致贫。在此背景下,村政府通过家庭医生、大病医保、免费体检、医疗补贴等健康扶贫的方式对该村贫困户进行帮扶。对于因缺技术致贫的人群,村政府为他们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后,贫困户可以直接进入当地工厂工作,解决就业问题。在防止返贫的工作中,小甸镇立足于产业振兴战略,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种植玉米、与淮南师范学院合作种植蜜薯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村集体和农户收入,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孔儒婧

访谈甸镇党委书记戴书记

应用经济学院于东立同学访谈了杨圩村第一书记庞良武,庞书记给大家分享了驻村工作的经验和感想。2017年庞书记初来时,杨圩村还是一个无集体资源、无集体资产和无集体资金的“三无”村。他们发现致贫原因主要集中在缺劳力、因病和因残致贫,针对有劳力的贫困户鼓励外出务工,针对无劳力的贫困户则主要采取光伏扶贫的方式。此外,庞书记还提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搭班子、带队伍、抓党建”,在参与村委和村支委工作时,“到位不越位”。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于东立

访谈小甸镇杨圩村第一书记庞良武

本科生占旭豪同学访谈了杨圩村贫困户余仁贵。余仁贵因身患脊柱炎和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无法劳动,家中缺乏劳动力,曾经是全村最贫困的家庭之一。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助下,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对他家情况进行深入考察,发现了适合余仁贵老人可以从事的磨豆腐工作,安排他学习相关工艺技术,并在他学成之后资助其开办豆腐坊,现已成为其家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年收入可达两万多。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余仁贵家中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增添了光伏产业,年收入可达3000多。同时,在诸多扶贫政策和低保补贴政策的帮助下,余仁贵老人目前已经稳定脱离贫困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占旭豪访谈

贫困户余仁贵

▲传承队在小甸镇杨圩村淘小甸电商服务中心合影

以“红”强基,深掘乡村振兴基因

8月11日上午11点,传承队到寿县小甸镇烈士陵园参观。讲解员徐佳带领我们参观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纪念馆内采用文物、历史照片、声像资料、蜡像、雕塑、绘画、油画等形式,展现特支成立前后所发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重要历史人物的突出贡献。小甸镇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在传承发扬寿县红色精神的同时,极大带动村民就业经济发展。鼓励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效益,促进村民稳定增收致富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脱贫攻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传承队在烈士陵园纪念馆内

▲传承队在小甸集特支纪念馆

▲传承队在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合影

因地制宜展特色,招商引资促就业

8月11日下午三点,传承队到达了八公山。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坐落在豆腐的诞生地和豆腐文化的发祥地淮南八公山。该公司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品“八公山泉”、“玛瑙泉”牌豆腐乳、豆干、豆渣休闲食品等特色豆制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在沿淮地区培育和建立了大豆种植基地,与农户签订大豆种植与保护价购销合同,切实保护了贫困农民的利益。目前,大豆种植基地已发展到2万余亩,带动农户3800余户。公司为建档立卡脱贫户10余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平均月工资收入在3000元以上,企业发展带动就业。

▲传承队了解寿县豆腐发展历史

随后,传承队到达堰口镇多村联建小微产业园。镇政府利用蜀山结对帮扶资金2626万元,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昆山美联制衣有限公司、淮南知物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安徽唯品兴进出口有限公司,淮南胜昊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四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年收益率可达到4.4%,带动务工260余人,其中脱贫户50余人,月工资在2500-4500元,年创利税可达1000万元。“小微园”作为居民迁建区配套设施,依托居民迁建项目区位优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原则,可有效消除当地人致贫风险和防范返贫,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

▲传承队在服装公司生产车间

▲服装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传承队在产业园区内合影

积极建设医疗设施,助摘“因病致贫”帽

8月11日下午四点,传承队来到寿县安丰镇中心卫生院调研。寿县安丰镇中心卫生院为二级综合乡镇卫生院,为寿县的健康扶贫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心卫生院的张兴福院长向我们介绍了相关情况。安丰镇因病致贫的人数占贫困人口数的53%,安丰镇的健康扶贫工作困难多,任务重,压力大。在此背景下,中心卫生院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是成立相关组织进行了广泛宣传,医院成立四个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季度到村到户为贫困家庭成员进行免费健康检查,通过签约服务进行大力动员宣传。其次,卫生院认真落实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为贫困人员办理慢性病证,为贫困人口增设绿色通道,极大提升了贫困人员就医的优越感和满意度。

▲传承队在镇中心医院调研

▲院长张兴福向传承队介绍情况

▲传承队在医院门口合影

数字管理常监测,文化赋能祝振兴

8月12日上午10点,传承队来到寿县档案馆。寿县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工作。在进行脱贫攻坚期间资料收集工作之前,扶贫办工作人员会对各乡镇、村负责人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专业培训,要求对档案进行精确、全面、标准化整理。目前寿县已完成各类文书档案5518份(其中文书档案5040件、照片档案478张)的整理归档、数字化扫描和实体移交;25乡镇完成20655件档案的整理归档、数字化扫描和实体移交;270个村级完成99458件档案的整理归档。

▲乡村振兴局徐中贵书记向传承队介绍档案收集工作

▲脱贫攻坚档案一角

▲传承队在档案馆内合影

随后传承队来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安徽楚文化馆是国内唯一一座楚文化博物展示馆,展览馆中陈列的文物、放映的动画、以及数字化文物介绍都最大限度发挥馆藏资源,赋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文化赋能,展现寿县文化现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队一行通过一个个载满历史故事的文物和讲解员详细的介绍,领略文化通过实物走进现实的震撼。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楚文化历史

▲传承队参观学习楚文化历史

▲传承队在博物馆门口合影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李浩然老师访谈寿县副县长邓祖洋。在邓县长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抓好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5.5万户13.33万人到2020年底已全部清零,贫困发生率由10.2%降到0;在省脱贫成效考核中,寿县2016、2017、2018、2019、2020年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好”的等次,稳居“第一方阵”,1人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20年“两单位、一个人”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寿县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中共寿县板桥镇委员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共寿县正阳关镇委员会书记邓祖洋)。

五年来,寿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完善政策体系,压实攻坚责任,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尽锐出战,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了贫困县高质量摘帽。

▲李浩然老师访谈寿县副县长邓祖洋

宿州学院副教授李壮壮老师访谈寿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徐中贵。徐书记重点介绍寿县坚持精准施策,强化政策落地战略。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率先在全省出台了产业发展导则、特色种养业补贴办法,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励扶持,产业扶贫的做法,被农业部调研组确定为“寿县模式”。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双十”工程,推进“四带一自”模式,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8.96亿元,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建成12个就业扶贫车间,开发十大就业岗位,全力做好居家就业扶贫,完成贫困人口帮扶就业1.2万人、技能脱贫培训4693人。大力发展光伏扶贫,全县建有3千瓦户用光伏电站3800个,村级光伏电站326座,年实现收益3500万元,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0年全县集体经济总量达8361万元、增长11.1%,村均31万元,经验做法在全省交流发言。大力发展资产收益扶贫,累计投入资金4.62亿元,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437个,促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力发展金融扶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5万户、11.44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44.44%。深入推进消费扶贫,174个寿县本地特色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2.25亿元,建立消费扶贫专区30个,专馆26个,铺设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数据直连直报)72台。

▲李壮壮老师向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赠送纪念品

行程预告

接下来,传承队将前往霍邱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走进霍邱县淮岗镇、西湖乡万亩莲藕基地、石店镇牧翔禽业公司、长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地调研,并深入访谈霍邱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尽请期待。

传承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寿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寿县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安丰塘——天下第一塘

▲李浩然老师体验磨豆腐工艺

▲寿县历史遗迹——淝水之战遗址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 “832工程传承队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832工程”传承队

部分内容整理自当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资料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