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砥砺黔行队在晴隆县

发文时间:2024-09-18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兴仁市、普安县、晴隆县)的调研任务。

调研团的最后一站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晴隆县位于位于黔西南州西南部、东北角,地处云贵高原中段、毕水兴经济圈的中间联结带。东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北与水城区、六枝特区划江为界。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3千米,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晴隆县辖4个街道、8个镇、3个乡。截至2023年末,晴隆县常住人口22.75万人。

脱贫前,晴隆县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住房条件极差,人畜饮水困难,医疗卫生落后,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463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8万户12.61万人,通过动态调整,2015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31882户10.11万人,贫困村56个,贫困发生率在25%左右;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3905户1123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56%。

在脱贫攻坚战中,晴隆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了县委书记、县长“双指挥长”坐镇指挥部指挥,乡乡建立指挥部、村村建立指挥所、组组建立网格组的四级指挥作战体系,选派14名县级领导担任乡镇(街道)党(工)委“第一书记”,选派96名村(社区)“第一书记”,263名驻村干部、1253名网格员,蹲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千方百计消灭绝对贫困。2020年11月,晴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78万户12.61万贫困群众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全国唯一整乡易地搬迁,少数民族文化大放光彩

8月29日下午,调研团前往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就易地扶贫搬迁及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展开调研。

三宝街道成立于2019年7月,由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以及县内其他12个乡镇搬迁群众组成,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1公里半径范围内配套建设有汽车客运站、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教育园区等公共服务设施。下辖新塘社区、新宝社区、新坪社区、新荷社区、新露社区、新曾社区六个社区,总人口3092户14918人。三宝彝族乡是全国唯一整建制易地扶贫搬迁乡镇,阿妹戚托小镇是全国唯一易地扶贫搬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阿妹戚托小镇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450亩,建设面积27.42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17.63万平方米,配套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3.56万平方米,配套停车位2142个,安置搬迁对象8000人。近年来,三宝彝族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三宝彝族乡人民政府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三宝街道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易地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住宅区

三宝街道完善服务体系以助搬迁居民融入社区,采取了“一站式”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党工委+社区+县直帮扶部门+社会组织+群众”多元社会治理体系、依托“四轮驱动”做精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完备的基层党建体系五大体系。三宝街道牢牢把握培训就业核心,多举措抓实就业增收,三宝街道搬迁劳动力7279人,已就业6912人,省外3170人,县内3053人,县外省内689人,劳动年龄外实现就业51人。首先,把全员培训摆在首要位置,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家政、厨师、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园林绿化、刺绣技能培训班24期参训群众1206人次。第二,依托东西部协作打造大亚湾晴隆共建园区,园区一期引入进新能源汽车制造、服饰鞋帽加家装建材、塑料制品等14家企业入驻,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12家,可提供岗位2000个,帮助1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第三,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与浙江省宁海县、广东省大亚湾区共建扶贫车间5家,搭建就业传送带组织搬迁群众外出就业;落实燃油补贴输送40辆车141人,开展就业专场招聘、春风送岗等活动累计输送660名劳动力外出务工。第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就业,通过三宝百花百果园、文旅融合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促进就业。在产业项目、社区集体经济基础上,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促进无法外出就业群众就业。



▲三宝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梅向访谈团介绍三宝街道脱贫攻坚成果

三宝街道积极发展布依族文创产业,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李利创办的布依垚是一个专注布依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品牌,布依垚坐落于阿妹戚托小镇,店内文创产品种类繁多,融合扎染、蜡染等传统民族工艺,生产手织土布、衣服、围巾、小工艺品等,店内还为游客提供蜡染体验及出租民族服饰等,体现民族风情。2023年,布依垚吸纳60余人稳定就业,带动居家灵活就业180余人,拉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晴隆县设立专项培训项目,吸引阿妹戚托小镇居民300余人经过培训掌握缝纫和刺绣技术。



▲调研团走近文创品牌布依垚



▲访谈团与三宝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梅等在布依垚前合影留念

见证中美联合抗战历史,二十四道拐焕发文旅新生机

8月30日下午,调研团抵达二十四道拐抗战军事展览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古称鸦关,1936年修筑完成。“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之咽喉,承担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重任,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中美两国人民携手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更记载了世界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14年,晴隆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也为向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连续剧的热播,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晴隆县带来了发展转机。晴隆县以“二十四道拐”为核心,推出汽车运动、自驾游、历史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复合型旅游基地,各种扶贫产业相继落地,将实惠带给了当地群众。2022年,“二十四道拐”景区共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5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数百人。今年暑假,二十四道拐打响山地避暑名号,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最多一天有2000余人次。



▲ 调研团走近“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 讲解员向调研团介绍“二十四道拐”抗战历史



▲调研团与晴隆县党校副校长潘进位等人在二十四道拐抗战军事展览馆合影留念

大力发展多元种植产业,展现乡村振兴工作亮点

8月30日下午,调研团到达东观街道老营社区。老营社区是乡村振兴示范点,共有12组,800余户3000余人。在乡村振兴中,老营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在500亩大坝上实行分季节轮番耕作水稻和油菜,水稻亩产1400-1500斤,每年每亩平均为村民创收7000元。老营社区将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实行农旅融合发展。此外,老营社区打好“林下牌”,花椒产业规模3000亩,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殖、林下餐饮,林下烧烤等,就地取材实现居民增收。2024年老营社区人均纯收入13457元,增幅11%。



▲东观街道老营社区乡村振兴成果



▲ 调研团在老营社区支部委员会合影留念

访谈掠影





▲访谈团黄隽老师访谈县政协主席付明勇





▲访谈团硕士生傅蔷访谈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青友





▲访谈团博士生赵晨访谈三宝街道党工委书记邓仕昌





▲访谈团硕士生傅蔷访谈脱贫户





▲访谈团博士生郑惠中访谈三宝街道新露社区支书李建平

调研花絮



▲ 访谈团与三宝街道党工委书记邓仕昌等人在三宝街道办事处合影留念



▲ 布依垚店铺中陈列的游客蜡染成果



▲访谈团与三宝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梅在三宝塔下合影留念

行程预告

砥砺黔行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晴隆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晴隆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