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广西线-崇韵桂行队在天等县

发文时间:2024-10-29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8月30日,“832工程”崇韵桂行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完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最后一站是天等县。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左右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全县辖6个镇7个乡,总人口45.73万人,总面积2164.9平方公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这里是典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地区,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来到天等,把其中的地貌描绘成“石峰峭聚如林”。

天等县县内土地资源匮乏,缺乏产业带动,被国家列入“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上下一心,认真贯彻脱贫攻坚部署,于2019年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脱贫攻坚战中,全县投入20.63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2449个,助力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687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调研团与天等县副县长甘露丹合影

“小车间”撬动“大振兴”

9月4日上午,调研团实地调研参访天等县龙岩社区帮扶车间一条街。



▲调研团参访龙岩社区帮扶车间一条街

劳务输出是天等县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而村庄空心化、村庄“三留守”问题也接踵而至。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天等县抓住产业转移和粤桂合作契机,积极引进创办就业帮扶车间。最典型最大规模的帮扶车间就位于龙岩社区。龙岩社区同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为“易地搬迁+帮扶车间”发展模式样板间。这些帮扶车间可以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就业和顾家两不误,一方面促进了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增强了易地搬迁对群众的吸引力。全县累计整合衔接资金共2648万元建设就业帮扶车间,总数量从2017年的35家增长至2022年的338家,累计带动群众就业2.23万人,吸纳脱贫人口8023人。2023年11月,天等县《就业“小车间”撬动乡村“大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就业帮扶车间案例》成功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提供了就业增收促减贫的“天等样本”。



▲就业帮扶车间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证书

令调研团印象深刻的,是一条街上的核心单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车间中,三十多位残疾人,热火朝天地从事自身擅长的工作。黄文秀、张海迪等人的优秀事迹画报挂在墙上,激励着辛勤劳作的人们。据了解,这个车间日常有50多名残疾人流动工作,根据沿海发达地区的标准收获计件工资。弱势群体,在帮扶车间激发着强劲的奋斗动能。调研团看到,一位腿脚残疾的阿姨在行云流水地操作手工。据介绍,尽管阿姨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她依旧如天等山间的翠竹般,坚韧地撑起两位儿子进入大学就读。她身残志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将奋斗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在残疾人就业基地中得到生动诠释。



▲工人们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劳作

多方合作力量大,养牛产业更加“牛”

9月4日下午,调研团参访道念村万屯集中养殖小区,并实地调研新合屯散户养牛。

在资源优势、政策扶持、利润较高的驱动下,天等县培育起以散户养牛为主的养牛产业。天等县山较多、土地少,不适宜大规模种植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但是牛可以被放上山中,有助于养殖。为了推动养牛产业的发展,天等县为散户提供2000-3000元一头牛的养牛补贴,若进一步繁殖出牛犊,还可以享受1000元每只的奖补支持。同时,“县+乡镇+村级防治员+保险公司”的保险模式为群众兜底,大大降低养殖风险,缓解群众后顾之忧。散户养牛利润较高,受疫病影响较小,更容易打通增收致富的渠道。



▲调研团参访道念村万屯集中养殖小区

近年来,天等县不断探索,逐步整合出集中养殖基地。道念村万屯集中养殖小区中凝聚起散户的力量,收集了村子中的大部分牛,借助村集体经济的力量进行养殖。所有牛在山间的基地内统一管理,白天放到山上,晚上进入基地。这样的模式既节省看管的人力物力,又借助标准化管理提高生产、出售效率。另外,健全的配套设施有效解决了气味和牛粪处理问题,推动着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



▲散户家中养殖的牛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天等县养牛产业越来越“牛”。截至2021年底,全县建成50头以上规模养牛基地17个、牛养殖小区89个。到了2023年,天等县发放牛羊产业奖补超150万元,牛饲养数量超过13万头,牛产值达15.2亿元。全县牛养殖户有1.58万户,带动脱贫户6000多户,联农带农成效明显。

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

9月4日下午,调研团实地调研参访天等县立屯事迹纪念馆,并重走立屯隧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立屯是天等县恶劣自然条件的典型代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曾经发生过因山路险峻导致产妇无法及时就医,最终在途中不幸去世的悲剧。1973年开始,立屯3任党支部书记接棒传力,打钝钢钎2000多条,拉残人力车460多辆,搬运石头1万余立方米,历时24年,终于开凿出一条460米的出山隧道。经《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名扬全国,也融入天等县人民的精神血脉。现在,天等人敢闯敢拼、奋斗不息,有效帮扶一大批农民群众主动摆脱贫困。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是天等历史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天等精神的亮眼底色,是脱贫攻坚精神在基层的生动诠释。这持续激发着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马达、激励乡村振兴的旗帜、记录艰苦奋斗的丰碑。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粤桂合作欣欣向荣,指天椒产业红红火火,天等奏响激昂的发展乐章。



▲调研团在立屯隧道前

行程预告

崇韵桂行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大新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大新县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卢昂荻访谈天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原福新镇镇长)梁江涛



▲本科生金小旋访谈天等县粮食局局长(原扶贫办主任)龙开文



▲卢昂荻访谈天等县副县长(原进远乡党委书记)甘露丹



▲本科生王思奕访谈天等县天等镇镇书记冯新吉



▲本科生尹歆雅访谈天等镇龙岩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陈新



▲调研团在脱贫户家中合影



▲调研团在龙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易地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内部的零工超市



▲天等县扶贫办取得一系列荣誉称号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刘莉 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