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8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832工程”调研团队正式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贵州省黔西南州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兴仁市、普安县、晴隆县)的调研任务,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砥砺黔行队调研的第一站是兴仁市。兴仁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州中部,国土面积178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街道)、167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7.8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39.8万人。先后获得“中国薏仁米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道地中药材之乡”“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称号。脱贫攻坚初期,兴仁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2794户94647人,贫困发生率19.27%,贫困乡镇10个,贫困村78个。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同年9月,相继实现国家级贫困县摘帽退出和“撤县设市”,2018年底,所有78个贫困村均已全部出列。
鲤鱼村:“五个一”战略增收致富
8月27日上午,调研团实地调研鲤鱼村脱贫攻坚期间经验做法。鲤鱼村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的村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62%,苗族人口占比超70%,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鲤鱼村实施“五个一”产业发展战略,为村民们铺设了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首先,种好“一颗米”,大力发展红米农业产业,通过引入农耕体验、鱼稻共生以及农业观光项目,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其次,拉长“一根丝”,充分利用苗族悠久的种桑养蚕传统,通过开发苗族服饰、手工刺绣、蚕丝被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进一步挖掘了桑蚕产业链的潜力。用活“一潭水”利用了村内丰富的山泉水资源,吸引了苗西南水业的投资,并建立了分红机制,提高年产值的同时解决固定就业58人,带动社会就业3000余人。做精“一条线”则强调了依托鲤鱼村山水风光自然禀赋,实施“旅游+”模式,发展苗族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客栈等业态,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最后,唱响“一台戏”,鲤鱼村作为“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发源地,通过对本地风土人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创作出了一系列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为民族特色旅游的建设添砖加瓦。
▲曾举行“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的鲤鱼坝文化广场
▲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向访谈团介绍脱贫攻坚期间工作
▲访谈团在习总书记来过的屋前合影
海河村: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8月27日下午,访谈团调研海河村。海河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城北街道,是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所在地。2020年,借该遗址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单位契机,海河村积极争取公安部帮扶资金465.29万元,建成集“红色+旅游”“红色+乡村”“红色+研学”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园, 2023年6月正式开馆,累计接待州内外游客4万余人次。
海河村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实现将红色资源到红色文化经济的转变,通过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展览馆开馆以来,村级合作社为承接主体提供餐饮、会务等服务总收入达28万元,产生收益10万元,同步探索建立了以红色教育吸引人、绿色生态留住人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修建林下菌厂房和中药材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发展中草药基地49亩、食用菌基地15亩、水果采摘园10亩等共增加收入10万元,现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海河村依托红色文化,以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为目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富满为访谈团介绍红色基地建设对当地环境、收入、文明的拉动作用
▲ 访谈团参观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展览馆
▲ 访谈团在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展览馆合影
西洋村:“一花一叶”开出致富路
8月27日下午,访谈团调研东湖街道西洋村。在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石漠化挑战下,西洋村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这不仅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到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不利的条件下,西洋村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之路。附近山上的野生金银花成为了转机的关键,这种植物不仅能够有效治理石漠化,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恢复生态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选择。西洋村以“强产业、创品牌、带农户”思路,积极组织村民参与金银花的种植与养护培训。该村构建了“合作社+集体经济+花农+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重销售渠道布局。预计到2025年,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将达到5000亩,年产干花15万斤,产值突破40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将超过1万元。
与此同时,西洋村凭借其较高的海拔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瞄准了茶叶种植这一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西洋村抓住东西部协作的契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业。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还能在茶园中就近务工,从而实现多渠道增收,走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罗鹏就目前西洋村产业发展问题与访谈团展开讨论
▲ 访谈团在东湖街道西洋村合影
访谈掠影
▲访谈团黄隽老师访谈兴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国芳
▲访谈团博士生赵晨访谈兴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余邦贵
▲访谈团博士生郑惠中访谈屯脚镇党委书记唐明芳
▲访谈团硕士生傅蔷访谈屯脚镇鲤鱼村驻村第一书记袁梓睿
▲访谈团博士生赵晨访谈鲤鱼村脱贫户户主
行程预告
接下来,砥砺黔行队将前往普安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敬请期待。砥砺黔行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兴仁市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到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兴仁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 兴仁市自产的水
▲ 鲤鱼村村民免费供水点
▲ 兴仁特产薏仁米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金秋重聚——欢迎广大校友返校,共寻时光印记
2024/09/29
-
传承陕公精神——当“人大”遇见“人大”
2024/09/27
-
“832工程”专题丨贵州线-黔行盘江队在安龙县
2024/09/27
-
“832工程”专题丨贵州线-镇云关队在镇宁县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