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娄山赤水队在赤水市

发文时间:2024-09-0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8月15日,“832工程”贵州线娄山赤水队从遵义市湄潭县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遵义市的四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湄潭县、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有“丹霞之冠”“竹子之乡”“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革命圣地”之誉的赤水市。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毗邻四川、重庆,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也是贵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全市辖区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11镇3乡3街道,总人口约31.6万。境内资源富集、山川秀丽、人文厚重,赤水市有光荣的红色革命记忆、独特的丹霞地貌,有百万亩竹林和四千余挂瀑布,是最红、最绿、最美的地方。

2014年,赤水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00户2874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6%。在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赤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及遵义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赤水市脱贫攻坚发展现状,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厚植经济发展土壤,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效。2017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宣布赤水通过脱贫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贵州首个脱贫出列县。



▲卫星地图显示的赤水市地理位置

因地制宜:干群合力发展特色产业

8月19日下午3时,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张烁阳访谈赤水市经开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原市扶贫办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严本涛。

通过对严本涛主任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赤水市是属于乌蒙山片区的贫困县,有28000名左右的贫困人口,17年底宣布脱贫,是贵州最早脱贫的贫困县。

严主任表示,赤水因地制宜,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农户增收,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在第一产业方面,赤水通过“十百千万”工程,发展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竹林、千万元家禽和三万亩高山冷水鱼产业。金钗石斛是赤水市特色药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赤水市地理环境独特,竹产业历史悠久,平均每户有六亩竹林,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销路,带动农户增收数千元。此外赤水市依托竹林发展乌骨鸡养殖,依托高山环境发展冷水鱼养殖,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第二产业方面,赤水市依托竹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竹木循环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不仅带动了一万多人口就业,而且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第三产业方面,赤水市具有优质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居民增收。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张烁阳与赤水市原市扶贫办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严本涛合影留念

精准扶贫:心系群众谋发展

8月19日下午4时,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王甜甜访谈了金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原赤水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胡甜甜。

胡书记表示,在扶贫资金配置方面,赤水市建立了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首先由各村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然后向镇一级申报,初步审核后纳入项目库,再报县一级审批。审核过程中,一是遵循基本生活在前,产业发展在后的原则。其次看受益群众的多少和资源盘活的力度。优先考虑受益群众多或者效益更好的项目,优先考虑有人才、实施条件成熟的项目。

在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胡书记表示自己收获良多。一是积累了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对群众宣传、沟通的本领得到了锻炼。二是收获了自我的认知的成长。三是意识到对群众要耐心,在为群众着想的基础上,尊重群众的想法、意见和节奏,换位思考,不能将办法强加给群众。



▲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王甜甜访谈金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原赤水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胡甜甜

竹海经济:一根翠竹富了一座城

8月19日下午5时,调研团调研了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

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竹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司,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文华街道赤水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该公司紧扣“以竹代塑”的绿色产业发展机遇,建立了全楠竹循环利用生产线,主要生产和销售机制环保竹炭以及竹制一次性快消品,如竹刀叉勺、吸管、医用棉签、竹签竹筷、牙签和竹牙刷等。公司一期项目投资1亿元人民币,占地30亩,预计投产后可带动当地300多名群众就业,并为本地增加税收100万元至300万元。

一期项目预计年产竹炭8000余吨、竹制品3亿余件,第一年产值预计达8000万元人民币,一年至少消耗10万吨楠竹。公司还计划进行二期项目建设,预计投资2亿元人民币,占地50亩,将新增竹厨卫浴及智能家具等生产线,并针对外贸市场定向研发产品。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带动了赤水市竹木种植等行业的发展,对赤水市做强生态竹木循环产业,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脱贫攻坚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调研团参观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

8月20日下午,调研团调研了赤天化纸业有限公司。赤天化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纸浆和原纸生产公司。公司的纸浆产能达到36万吨/年,生活原纸产能为19.5万吨/年。赤天化纸业每年为赤水及周边农村提供200万个工作日的采伐就业机会,当地20多万竹农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还带动当地运输车辆7万个车次。在生产厂区,70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也是本地的。公司通过在赤水市流转林地30万亩,并优化升级10万亩,预计每年可增产竹材60万吨以上,新增劳动力就业2500余人。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收购竹材和带动就业,从多方面带动居民增收。



▲调研团参观赤天化纸业有限公司

赤水市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人均7亩竹,竹产业综合收入占该市生产总值的50%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产业,生态经济占比超过75%。赤水也在此基础上厚植竹优势,做全竹链条,做强竹经济,莽莽竹海成为产业发展之基,青青翠竹成为富农、强工、促游、兴文的重要载体。

非遗传承:传统技艺焕发生机

8月19日下午5时,调研团来到赤水曾氏晒醋有限公司调研。

赤水曾氏晒醋有限公司赤水市著名的晒醋企业,专注于传统手工酿造晒醋。公司以传承赤水晒醋历史文化、建设园林式晒醋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宗旨,是生产、文化、旅游综合性企业。曾氏晒醋的制作工艺源自明朝,采用传统手工酿造技艺,利用赤水河流域的原料,经过至少三年的日晒夜露酿造而成。其产品色深味浓,酸味适中,口感柔和,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保健功效,被称为“醋中茅台”。

曾氏晒醋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传统手工制醋技艺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主业酿造和销售“赤水晒醋”,他们还横向结合晒醋悠久的历史文化,依托100多亩的园林式场地,走上了传统工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诚信示范企业、贵州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传统酿造文化现场教育基地。



▲调研团参观曾氏晒醋酿造园区


8月20日下午,调研团调研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

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竹木加工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传统竹编工艺品的研发与销售,竹编工艺培训以及旅游服务。公司创始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在她的带领下,公司通过教授竹编技艺给当地乡亲,不仅解决了生产问题,还增加了农民家庭的收入,带动了当地100多名群众就业,并帮助177户570人增收。此外,公司还开展竹编工艺培训以及旅游服务,将竹编技艺发扬光大。通过对非遗技艺的创新和市场导向的产品开发,公司不仅保护和传承了传统竹编技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研团参观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



▲调研团观摩竹编工艺

赤水深入实施非遗扶贫行动,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不断加强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和非遗扶贫培训工作,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目标,让传统工艺非遗项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指尖经济”。大力支持以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深入开展非遗扶贫行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赤水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生力军。

近年来,赤水市先后建设了竹编、竹雕、晒醋等非遗扶贫工坊、厂房、产研学基地等,共计1万余平方米,建成销售点及体验店5个,依靠非遗项目及非遗旅游,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促进当地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生态致富: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8月20日上午,调研团来到了两河口镇黎明村。

赤水丹霞旅游区·大瀑布就位于遵义市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区域,是遵义市唯一的一家5A级旅游景区,包括四洞沟、杨家岩等景区。黎明村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开发了漂流项目,带动村民迅速增收。

8月20日上午9时,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强圣岚采访了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黎明村气候条件温和,竹子生长较快,周边森林覆盖率接近90%。2010年,顺应国家政策,黎明村全村实现人均2.5亩退耕还林,人均拥有16亩竹林,巩固和扩大了竹林规模。脱贫攻坚期间,全村修建了90多公里公路,实现了家家通水路电讯,也打通了竹产品的销路,推动了竹产品商品化。在竹笋生长的季节,每户每月通过采挖竹笋,收入可达2-4万。

此外,黎明村还利用河道发展漂流,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65万,2024年预计可达100万以上。集体经济收益40%为群众购买医保、养老保险,60%直接分给村民。通过以上措施,2010年黎明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到2023年已经超过了2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强圣岚访谈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

随后,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刘洪驿访谈了黎明村脱贫户王鸿滔。

通过访谈黎明村脱贫户王鸿滔,我们了解到脱贫攻坚为群众带来最主要的改变就是交通环境,以前“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现在村里修了通村路,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第二是教育条件,过去村里许多人没钱读初中,现在孩子们都能够入学,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第三是薪酬水平,脱贫前在农村条件很差,外出打工也存不下钱,现在在农村可以吃穿不愁。第四是医疗方面,他们那一代人兄弟姐妹总会有人因为疾病夭折,但现在孩子基本都能健康长大。第五是住房方面,小时候住的树皮房每年漏雨,脱贫攻坚后,修了路,各种建筑材料才能运进来,如今至少也能住青瓦房。

王鸿滔谈到脱贫攻坚过程中有两件事让他深受感动,一是第一书记为了给村里的蜂蜜拍宣传片,被十几个蜜蜂蜇到整条手臂肿胀也面不改色地为村民宣传,二是政府用水管给农田通水,真正解决了农民们急难愁盼的问题。



▲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刘洪驿与黎明村脱贫户王鸿滔合影留念

行程总结

娄山赤水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环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赤水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赤水晒醋简介



▲兴昌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团队调研赤天化纸业公司



▲赤水市竹编工艺品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