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镇云关队在关岭县

发文时间:2024-10-1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8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新闻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贵州线镇云关队赴贵州省安顺市,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贵州省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的调研任务。

8月6日,镇云关队来到本组调研的第二站——关岭县。关岭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安顺市,东北、西北分别与镇宁、六枝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与晴隆、兴仁、贞丰三县隔河相望,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省20个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全县总面积1464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9个镇、1个乡。总人口42万人,居住着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彝族等35个民族。

2020年3月3日,关岭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2023年关岭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工业投资增长22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1%,均位居全市第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15.4%,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减少5749户28887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9.7%、18.3%,均位居全市第一。新开工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投资规模创近10年来新高,争取项目预算资金成效显著,排名全市第一。

椒香盈野促振兴 脱贫路上花椒红

8月7日上午,调研团一行人抵达百合街道红星村花椒种植基地,实地感受了这里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景象。红星村以花椒为主导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仅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乡村振兴铺就了坚实基础。



▲调研团参观百合街道红星村花椒种植基地

据了解,红星村的花椒产业以“九叶青”品种为主,种植面积达1200亩。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红星村“两委”积极整合资源,利用广州东西部协作和财政扶贫资金246.6万元,建设了产业机耕道和花椒示范园,新建机耕道4.9公里,完善了供水设施。通过与县林康公司签订保价回收协议,以及入股扶持家庭农场等方式,拓宽了产销渠道,丰富了花椒产品线,实现了从生花椒到干花椒粉,再到婴儿磨牙棒、驱蚊香包等周边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花椒作为红星村“一村一品”主导特色产业,村两委全面推进“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合作社牵头统一对基地花椒进行种植管护标准化管理;统一对花椒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确保花椒产量和品质;统一市场主体对接,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通过动员群众参与,积极整合基地先行示范种植,再推广全村。现全村花椒种植面积3000余亩,其中挂果上市的达1800 余亩,全村累计受益农户300余户,辐射带动108户脱贫户。基地年产值约800万元,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左右,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调研团参观百合街道红星村花椒种植基地

果香四溢富农家 绘就致富新图景

8月7日下午,调研团一行人抵达断桥镇戈尧村精品水果基地。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戈尧村年平均气温在25摄氏度,日照时间长,全年无霜,于是村级合作社率先示范种植,党员示范带头,成功建成110亩枇杷基地、430亩精品水果基地。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枇杷采摘园,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调研团参观断桥镇戈尧村精品水果基地

断桥镇戈尧村精品水果基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带资入股技术合伙人+农户”的模式,大力吸引村内种植大户带资金20万元、带技术入股村合作社,资金股和技术股占比均为20%,村集体合作社占股60%,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82”利益联结模式,即财政扶贫资金形成收益的80%兑现给全村脱贫户、监测户,20%作为村集体公益事业基金。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有效带动全村236户群众种植五星枇杷、果冻橙、柑橘等精品水果 2400亩,总产值达700万元以上,带动劳动力务工6000余人次,发放务工报酬60余万元,致力于实现“家门口就业,产业中增收”的美好愿景,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调研团在断桥镇戈尧村精品水果基地参观



▲调研团在断桥镇戈尧村精品水果基地合影

天门冬里藏“金果” 科技扶贫显成效

8月7日下午,调研团在断桥镇天门冬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调研。断桥镇将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撑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大力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抓好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把断桥镇天门冬种植示范基地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成科技强农、产业富农的新引擎。



▲摄于断桥镇天门冬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据了解,断桥镇天门冬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共种植天门冬80亩,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打造,由贵州岭弘生物科技公司负责提供天门冬种苗、肥料、农资和种植技术指导,并按市场价进行回收;种植户负责协调用地,按照技术指导做好田间管理、日常管护和药材采收等工作。该基地大力推进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种植成效在全县较为显著;同时,依托安顺市级科特派天门冬分株繁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示范基地打造,研究解决天门冬分株繁育种植技术、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提高天门冬的产量和质量,为关岭县及周边区域开展天门冬种植提供科技支撑。另外,基地常年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生产,有效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调研团在断桥镇天门冬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合影

访谈掠影



▲向青平老师访谈关岭县县委书记韦朝虎



▲博士生朱晨之访谈关岭县政协副主席(原县扶贫办主任)宋凯



▲硕士生张凯怡访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秀云



▲未李娜同学访谈花江镇坝山村脱贫户户主曾德海



▲阙子昂同学访谈花江镇太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华

花絮



▲调研团在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调研团在关岭县花江镇白泥村村民委员会



▲调研团在参观关岭项云经验陈列馆



▲调研团在关岭项云经验陈列馆前合影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