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学士、硕士,伦敦大学学院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金融,金融政策,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Q1: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下自己的求学经历吗?
这个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只在伦敦大学学院和中央财经大学拿过学位,不过在此之外本科期间去北大旁听过经济学双学位的课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过暑期学校,硕士期间还在爱丁堡大学访问学习过。
Q2:请问您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您是怎么寻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的呢?
目前我主要研究绿色金融、金融政策方向,大方向的话属于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
寻找研究方向,或者更大地说事业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要考虑的因素。第一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可以想一想,在自己职业生涯期,哪些东西是社会边际需求较大的。比如,优美环境、教育、养老等方面。需求大的东西,你去做,且做出差异性,往往既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高的收入。
第二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来源广泛了解、通过各种实践渠道广泛涉猎,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愿意主动去做的方向。可以参考知乎高赞问题“如何确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但整个过程是比较花时间的,可能一两年也可能一二十年,不要着急,慢慢来。
最后一点就是要考虑机遇和约束的问题。要勇于抓住已有机会,在自己能力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内,坦然接受次优选择。最好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有机会、有能力争取得来的。超出社会(法律、道德)规范才能获得的东西,不要去触碰。考虑完这三点后,可选的范围就比较集中了。
Q3:您在求学阶段,有没有遇到棘手的难题呢?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与很多同学一样,可能数学模型对我而言相对要难一点。首先还是要尽量克服困难,多花一些时间,通过努力学习来达到学校要求的水平。博士生要求要更高一点,这样以后才能看懂文章,才能写好自己的文章。其次可以考虑通过合作撰写论文来“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巩固自己的薄弱点。
Q4:您觉得学生应该如何平衡好学习和科研呢?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科研都重要,但要注意哪个是基础,要有先后。没有基础的科研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别是对于未来有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打好基础更为重要。另外,无论学习还是科研,好的身体是前提。希望大家务必要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竭泽而渔。
在打好基础后,可以考虑“干中学”模式,一边做科研一边学习所用到的模型方法。可以依据自己论文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对应的知识。
建议既要有广泛的知识视野,也要有一个自己非常专业的知识领域,这需要靠长时间不断的积累。
Q5:我们注意到老师参加了许多学术服务,请问老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心得和收获吗?
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正外部性”,哲学社会科学中还有个词是“利他主义”。我感觉参与学术服务不仅具有对他人的正外部性,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同时,学术服务、学术共同体建设也是把大家的蛋糕做大,这样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不必在老的蛋糕上“内卷”。
不过,想做“新蛋糕”、开拓新领域,机遇也比较重要。比如我主要研究的绿色金融方向,是国家有了生态文明战略、有了“双碳”目标,才有好的发展机遇。在发现机遇后,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新想法可以多和老师一起推动,不要总等着老师布置任务。在新机遇中争取实现师生一同成长。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