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云南线-七彩红河队在石屏县

发文时间:2024-09-04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云南省开展“832 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云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云南案例、云南经验。

8月12日,“832工程”云南线七彩红河队从泸西县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四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泸西县、石屏县、红河县、元阳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二站,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石屏县。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建水县,南望红河县,西接元江县与新平县,北靠峨山县及通海县,地理位置优越,是红河州通往玉溪、连接普洱与西双版纳的重要交通节点。石屏县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石屏以“文献名邦”“状元故里”著称,百年天然井水点豆腐技艺独树一帜,是久负盛名的“豆腐之乡”,“杨梅之乡”。石屏县位于滇西边境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于2017年度实现脱贫摘帽,成为红河自治州第一个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县。



▲石屏县大桥乡大平地村村民富裕后建起的小洋房让人惊羡不已

从无到有建设基础设施,上下一心促进产业脱贫

8月13日下午,七彩红河队到达石屏县原乡村振兴局四楼会议室开展访谈。首先硕士生邹城捷对异龙镇阿希者村委会脱贫户户主李官成展开访谈。李官成介绍,通过烤烟种植与桃子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家中收入较之前翻了两三倍。这一变化得益于村干部和脱贫带头户的积极指导,在种植技术的传帮带中,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得到增强。李官成表示,现在大家都相信勤劳能够带来好生活。随着收入的增长,家庭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房补贴使得新房子拔地而起,摩托车和各种家用电器家中都添置了起来,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邹城捷访谈异龙镇阿希者村委会脱贫户户主李官成

随后,硕士生于东立访谈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何文平。何文平谈到,石灰塘村委会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其中95%为彝族家庭。这些家庭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种植技术不足、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以及因病致贫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村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水利设施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将硬化道路直接铺设到了田间地头,确保了烤烟和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从种植到分销的全流程顺畅无阻。此外,县林草局作为挂靠帮带单位,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提供了各类树苗,还组织了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了从种植到管理的一整套技术流程,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于东立访谈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何文平

随后,本科生刘燕妮对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罗映辉(原哨冲镇镇长)展开了访谈。罗映辉长期在乡镇从事脱贫工作,对当地的情况娓娓道来:哨冲镇总人口约为27000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3户,贫困人口6996人,贫困发生率较高。面对云南省和红河州将石屏县确定为第一批脱贫县的任务,时间紧,任务多,担子重。首先在传统农业改造方面,政企联动引导烤烟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引入烟草集团对传统烤烟种植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的改造。并在烤烟种植的基础上探索了轮作模式,引入了水果白萝卜,使得每亩产值从原来的3000元到现在的近万元。其次,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收储销售顺畅,冷库物流体系的建设,极大增强了群众收入的稳定性。乡镇还探索性地引入白萝卜的深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地方财政贡献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后,建立起村企共建机制,通过村集体与企业的合作发展,大幅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改变了以往村集体长期依赖补助的历史问题,使得村集体有了更强的动力和能力去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刘燕妮访谈原哨冲镇镇长罗映辉

集约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规范发展焕发产业生机

8月14日上午,七彩红河队到达石屏县城东鲜豆腐园区,调研豆腐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情况。石屏被称为“豆腐之乡”,已有逾六百年的历史,但产业发展长期呈现出以“小散弱”为特征的小作坊发展模式,质量品控难以把握,品牌建设薄弱,人民群众在传统豆腐加工产业中赚钱少,赚钱难。

为解决石屏豆腐品牌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难题,石屏县构建了“一园”即石屏工业园区,“三区”指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豆腐文化产业园区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园区的“一园三区”的豆制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豆制品产业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城东、松村、老牛塘三个园区共有豆制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有171户(其中:企业65户,小作坊106户),实有规模以上豆制品企业11户。2023年,石屏县实现豆制品产量38.6万吨,产值50.1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点亮就业增收明灯,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园区管理人员为七彩红河队介绍城东鲜豆腐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园区创新多种豆制品产品

随后,七彩红河队到达石屏“三个零”绿色种植基地,调研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三个零”指果蔬种植中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学激素。石屏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与石屏县异龙湖保护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高度契合,涉及3个乡镇,总规划面积达5万亩,概算总投资15亿元。该项目成功引进了深圳“百果园”集团公司,在石屏落地建设云南省石屏县“三个零”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致力于发展健康、绿色的蔬菜产业。

据调研了解,产业园有效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脱贫户劳动增收问题,使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产业园工人在淡季日均工资在100到150元左右,旺季能达到300元。土地流转价格相较于全国其他省份较高,达到2750元每亩每年,推动脱贫攻坚聚力增收。此外,还将打造“石屏蔬菜”品牌,助力“云菜出滇”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



▲七彩红河队走近“三个零”绿色种植基地大棚实地



▲七彩红河队调研“三个零”绿色种植基地现代产业发展情况

回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展望乡村振兴宏图画卷

8月14日上午,七彩红河队到达原乡村振兴局四楼会议室开展访谈。调研团教授文余源对石屏县政府副县长彭继伟展开访谈。彭继伟作为石屏县脱贫攻坚的亲历者,详细介绍了石屏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具体举措。首先,石屏县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脱贫攻坚指挥机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有效。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直接进驻县级指挥部办公,县委常委、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协主席直接担任各乡镇指挥部指挥长,履行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职责,率领所有县处级领导包保9个乡镇,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组建村级指挥部,全县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合力。

其次在脱贫渠道方面,石屏县根据农户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通过实施“菜单式”产业帮扶,建立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结对关系,增加其生产性收入;并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其务工收入。对于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政策兜底、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实现增收,并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谈及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工作,彭继伟表示将继续坚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推动群众增收,防止返贫。同时,保持组织体系和帮扶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并定期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监测。他还提到,将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及提升乡村教育水平、转变村民观念和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应用经济学院文余源教授访谈石屏县政府副县长彭继伟

随后,博士生杨力权对石屏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婷(原扶贫办副主任)展开访谈。杨书记首先介绍了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机制:首先是贫困户主动提出申请,随后由村委会进行核查,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接下来,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民主评议,确保识别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评议结果还需对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复核,并最终进行公示,以切实防止错评或漏评的情况发生。杨书记还提到了石屏豆腐产业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石屏豆腐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2024年有望实现60亿元的产值并带动了当地1.5万人就业,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激励贫困户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方面,杨书记指出,石屏县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注重扶志,通过思想教育、感恩教育等方式,倡导文明新风,帮助贫困户改变陈旧观念,增强其增收动力。二是注重扶智,即提升贫困户的能力,包括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增强其增收能力。三是注重乡村教育扶贫,通过改善教育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在年轻一代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消除贫困的思想根源。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杨力权访谈石屏县原扶贫办副主任杨婷

冷库建设推动稳定增收,蓝莓小苗结出脱贫硕果

8月14日下午,七彩红河队到达云龙农业冷库,调研蔬菜产业发展,联农增收情况。公司经理普进红介绍道,云龙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绿色蔬菜加工营销的私营企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种植模式,带动广大山区农户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两万多亩。目前,石屏县已经在全县9个乡镇所在地、县城及周边建设大中小型冷库150多座,总库容15750吨。这些冷藏设施的建设,为石屏县以杨梅、火龙果、猕猴桃、蓝莓等为主的25.3万亩水果及36万亩甘蓝、萝卜、马铃薯等蔬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3年,石屏县实现蔬菜产量98万吨,产值17.44亿元;实现水果产量24.47万吨,产值11.24亿元。当地脱贫户普遍认为自从有了蔬菜冷库以后,收购商直接到田间地头来收购,有时候也会自己拉到冷库销售,既少了风险也增加了收入。



▲惠及6000余户农户的云龙农业企业家普永林向调研团队介绍其商业模式

随后,七彩红河队调研团队抵达允海蓝莓种植基地,调研蓝莓产业。公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蓝莓种植、销售及其冷链物流保障等情况。石屏县从2008年开始引进蓝莓种植,目前共发展蓝莓种植面积13700余亩,其中设施种植面积2300余亩,主要分布在龙朋、坝心、宝秀等乡镇海拔1400米-1850米的区域,2024年预计可实现总产量3200吨,总产值1.33亿元。



▲七彩红河队调研云南省石屏县允海蓝莓种植基地蓝莓产业情况

大桥乡火龙果点亮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8月14日下午,七彩红河队调研团队抵达大桥乡火龙果展厅,调研火龙果产业。大桥乡自2002年起引进火龙果种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成为全乡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全乡火龙果种植总面积已达2万余亩,年产值超过3亿元。当地负责人介绍道,大桥乡火龙果产业合作经济味道浓厚,乡里先后成立数十家合作社和公司,发展社员400余户,带动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着力推动火龙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同时注重品牌效应打造,推动完成火龙果绿色食品认证,不断提升“火龙果之乡”地域品牌知名度。

并利用“火龙果之乡”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果园观光、采摘体验和休闲餐饮等火龙果生态旅游,倾力打造火龙果浩瀚“灯海”,吸引大量游客主播田间直播、网红景点打卡,照亮种果人的致富路,推动火龙果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大桥乡火龙果种植的壮观景象

随后,七彩红河队抵达大桥乡大桥社区大平地村,考察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大平地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石屏县在脱贫摘帽后,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巩固脱贫成果、“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上,积极探索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大平地村则抓住时机,加快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党员+农村专业合作社+村民”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大平地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带动下,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大平地村日益成为一个小而精、精而美、高颜值的幸福新村。



▲大桥乡大平地村美丽乡村建设



▲七彩红河队调研大桥乡大平地村乡镇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

行程预告

接下来,七彩红河队将前往红河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走进红河鼎沅有限公司、迤萨镇勐龙村委会勐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甲寅镇龙普村委会龙普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宝华镇俄垤村委会老翁台村、宝华镇嘎他村委会虾昆村、宝华镇撒玛坝万亩梯田等地调研,并深入访谈红河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七彩红河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石屏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石屏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应用经济学院文余源教授对石屏县政府副县长彭继伟访谈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杨力权对石屏县原扶贫办副主任杨婷访谈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刘燕妮对原哨冲镇镇长罗映辉访谈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于东立对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何文平访谈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邹城捷对异龙镇阿希者村委会脱贫户户主李官成访谈后赠书留念



▲巧遇来到大平地村的外地游客



▲调研归途中秀美的日落景观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