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开展有组织科研,构建“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并定期组织高端研讨会,以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6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举办“支撑高质量发展下的碳经济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提升应用经济学院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碳经济”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保建云、财政金融学院魏丽、生态环境学院石磊、社会学院吕楠,以及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魏楚,能源经济系主任、教授宋枫,“碳经济”团队陈浩、周文戟、梅应丹、潘冬阳、孙频等参会。会议由宋枫主持。
宋枫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院“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构成和“碳经济”学科建设的进展。
“碳经济”团队各位教师围绕教学大纲、课程特色、教学计划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当前碳经济学科下《碳科学与技术概论》《碳金融》《碳资产管理与ESG》《碳经济》等新开设课程的整体进展与备课情况,并围绕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试讲。
赵鲁涛指出,“碳经济”课程体系完善、有针对性,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丰富授课形式,通过结合数字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从长远开展教材编写的规划布局,完善学科建设体系。
保建云认为,现有课程设计知识全、内容新、介绍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具备全球视野、提高站位、突出人大特色,不断加强课程的专业性和深度。
魏丽强调了案例教学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建议授课过程中以案例带动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并深挖案例价值。
石磊建议,要形成并不断丰富“碳经济”学科的数据库、资料库,建立学科档案资料保管机制。在课程设置上要密切追踪国际前沿、贴合实践需要。
吕楠提出,学科实习基地对学科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要建立健全从校外导师合作到学生培养的全流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路,创新内容形式,加强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
“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即由3名左右教师围绕一个研究主题构建团队,每位教师指导3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3个左右团队支撑一个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
来源:对外合作办公室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占明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要求
2024/09/12
-
应用经济学院2024年教师节表彰光荣榜
2024/09/12
-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携手向黔队在荔波
2024/09/12
-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黔韵新篇访谈团在长顺县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