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携手向黔队在三都

发文时间:2024-09-13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5日,“832工程”访谈团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启为期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贵州省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荔波县、独山县、三都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三站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4%,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三都,是水族群众的大本营、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荣获“中国水晶葡萄之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100个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等称号。三都是首个入榜“2021中国最美县域”的县城,素有“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之美誉。

三都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0808户134410人,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区域分布广、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等多种致贫原因,三都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目标,通过全县努力,截至2020年,三都县28560户129253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3%,实现脱贫摘帽。



▲三都县葡萄种植大棚

“稳就业,促增收”

——城南社区有智慧

8月7日上午,调研团参观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建设情况。凤羽街道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三都县城南面,安置体量排在全州第一。



▲调研团参观凤羽街道城南社区

为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城南社区目前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6671.77万元,建成就业孵化基地3个,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社区聚集各类资源优势,先后引进贵州百盛鞋业有限公司、贵州晨南服饰有限公司、贵州鑫润贸易有限公司、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调研团参观城南社区扶贫车间



▲城南社区扶贫车间工人在劳作

针对大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低、缺乏就业技能、择业能力弱的问题,凤羽街道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排查摸底群众培训需求,依托三都县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位于城南社区的资源优势,组织群众参加叉车、电工、厨师、家政服务、水族马尾绣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9期共340人,并推荐群众到相关企业行业务工就业。通过培训帮助群众拓宽就业能力,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城南社区职业培训基地水族马尾绣展示

城南社区实行包保到户到人,利用人口花名册“一张表”实行精准调度,由包保网格员针对18—58周岁的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就业政策宣传和岗位推荐,街道督查专班不定期进行督查,强化网格员职责,提升工作实效。同时,社区利用广播、楼栋微信群、网格员入户、联合辖区企业摆摊设点、组织群众入企观摩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就业信息,组织社区群众参加“春风送岗”招聘会、入企观摩等活动10余次,促进移民社区群众稳岗就业500余人。社区还建立了楼栋长、网格员联动机制,强化对社区移民群众每户劳动力的返乡回流动态监测,对回流劳动力及时做好就业引导,截至目前,对农民工返乡回流动态监测35次196人次。



▲城南社区墙面标语

“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

——普安镇特色葡萄产业

8月7日下午,调研团访问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前进村。前进村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典型村,原有建档立卡户125户425人,占全村的7.96%。党的十八大以来,前进村紧紧抓住“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一路径,把水晶葡萄产业发展作为“重头戏”,聘请多名国家和省级葡萄种植专家担任葡萄产业发展顾问,大力推动高效农业产业园建设,引进和种植南太湖、阳光玫瑰、葡之梦、蓝宝石、浪漫红颜等多种高效葡萄品种,建成葡萄种植大棚30余个。截至2020年,全村125户42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调研团在普安镇前进村合影

前进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和“品牌+市场+认证”的销售手段,实施葡萄种植“133”工程,1名党员带动3户农户种植3亩以上水晶葡萄,鼓励全村种植能手带领群众发展葡萄产业、共同致富。同时,前进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动民族文化风情旅游与葡萄产业深度融合,以“中国山地原生态葡萄文化旅游节”为载体,先后举办七届葡萄主题节,成功打造三都县普安镇“十公里葡萄长廊”区域特色旅游景点,形成“中国水晶葡萄之乡”“水晶葡萄之旅”的特色民族旅游文化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在产品促销方面,前进村通过“葡萄+网络销售”增加卖点,打造具有线上、线下双向服务功能的“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创新产销衔接机制,拓展销售市场,推动黔货出山。同时,前进村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组建葡萄销售专班,主动出击,在广州、深圳等地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柜,推动“黔货出山”,在省内贵阳石板、龙里双龙、都匀灵智等批发市场建立了异地销售窗口,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助农增收。

前进村还通过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冷链体系建设,推动葡萄酒、葡萄汁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解决本地葡萄集中上市销售导致价格下降的问题,进一步延伸葡萄销售半径,减少运输损失,为群众销售收入的提高提供保障。



▲前进村“十公里葡萄长廊”风光

“电商进村,农企合作”

——大河镇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8月7日下午,调研团访问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创业园区及现代茶叶加工厂。三都县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一园多区”产业协作新模式发展规划,已建成14座标准厂房及70450平方米停车场、变压器等配套设施。目前,园区进驻企业17家,成立非公企业党支部2个,共培育规上企业7家,正在培育的入规企业2家。



▲调研团访问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创业园区

产业园重点围绕打造特色食品加工园区,着力构建特色食品加工上下游产业链要素保障,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

该园区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为抓手,实行一系列促销举措:全面加快物流体系建设,优化配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配合州、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多场电商专项技能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农村电商人才;鼓励镇域内各家企事业单位主动与中通、顺丰、韵达、邮政等快递物流公司合作,有力推进电商与农村物流良好融合发展;以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为抓手,组织召开政企恳谈会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推动快递进村,打造新媒体背景下的“电商+”新模式;引导鼓励镇域各家企事业单位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

截至目前,大河镇已实现全镇范围内网络覆盖率100%,配齐建成12个村(社区)电商网络直播间,物流配送站点覆盖率达100%,产业园区企业总产值达4.38亿元。



▲园区内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货

近年来,大河镇加大对镇内村集体茶叶加工厂的改革,创新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建立“公司+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架构,增强村集体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家一户”家庭作坊小生产存在的风险,为茶农增收保底系上“安全带”。目前,大河镇茶叶累计种植面积达7.56万亩,引进培育茶叶企业18家,茶叶合作社18家,茶叶加工厂(作坊)31家,全年产值可达4.57亿元。



▲调研团参观三都县现代茶叶加工厂



▲特色茶叶产品展示

访谈花絮



▲新闻学院栾轶玫老师访谈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朱仕祥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何奕霏访谈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刘秋婷访谈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党工委书记岑文丙



▲新闻学院本科生陈洁然访谈三都水族自治县前进村党支部书记王恩文



▲新闻学院本科生马婉骁访谈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前进村脱贫户吴邦叶、张义明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