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广西线-安居百色队在凌云县

发文时间:2024-07-2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调研团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广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广西案例、广西经验。

7月14日,“832工程”广西线安居百色队从百色市出发,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百色市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田林县、凌云县、乐业县)的调研工作。

本组调研的第二站是百色市凌云县。凌云县地处桂西北滇桂黔三省结合部,是一个近千年州、府、县治之地历史的文化古城。该县县域面积为2053平方千米,辖8个乡镇(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2.9万人。凌云县是“中国名茶之乡”,拥有著名的全国优良茶树品种凌云白毫茶,当前全县茶园面积12万亩,涉及种茶、制茶、售茶从业人员占全县人口的22.5%。

凌云县位于大石山区,山地面积占县域面积的93.6%。凌云县的许多区域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稀少、水源匮乏,也使凌云县曾经有着较高的贫困发生率。“十三五”初期,全县有57个贫困村,其中24个深度贫困村、3个极度贫困村,贫困人口11194户50875人,贫困发生率达25.4%。经过多年的集中攻坚,2020年5月,凌云县正式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末,凌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全部脱贫,整县贫困人口清零。

产业发展与组织建设助推脱贫攻坚

7月16日下午,调研团到达凌云县人民政府,开展脱贫攻坚亲历者访谈。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张耀军教授访谈了凌云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石永存。石永存介绍了凌云县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桑蚕、油茶等特色产业,以及创新地延伸产业链,例如发展茶酒产业,拓宽了增收路径。石永存讲述了中央提出的“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滚动集成、精准脱贫”模式如何在凌云县具体落实,并认为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扶贫效率。石永存认为,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不仅拔除了穷根,还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改善了基础设施,加强了党群关系。

▲张耀军教授访谈凌云县委常委、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石永存

▲张耀军教授向凌云县委常委、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石永存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孔儒婧访谈了凌云县政协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原凌云县扶贫办主任)陈永明,陈永明介绍了凌云县在识别贫困人口中采用的“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访谈过程中,陈永明分享了脱贫攻坚期间的工作经历,在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一边是爱人身患重病、异地住院,一边是亟需落实和攻克的扶贫任务和难题,陈永明舍小家为大家,没有落下任何一场下乡入户,没有迟到任何一场攻坚会议,没有推迟任何一项扶贫工作,有效推动了凌云县在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

▲孔儒婧同学访谈凌云县政协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

(原凌云县扶贫办主任)陈永明

▲孔儒婧同学向凌云县政协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原凌云县扶贫办主任)陈永明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冯天灏访谈了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党委书记邓国升。邓国升介绍,当地坚持党建领航,依托党建拉练、竞赛等模式夯实战斗堡垒,凝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扶贫队伍合力,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邓国升回忆起担任伶站瑶族乡乡长期间开发浩坤湖的经历,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学习当地土话、反复沟通至深夜,终于促成群众思想转变,打造出农文旅结合品牌项目,实现旅游扶贫。“凌云是个边远的县城,没有脱贫攻坚,就不会有凌云的改变。”邓国升告诉调研团,“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当地民众的自觉追求。

▲冯天灏同学访谈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党委书记邓国升

▲冯天灏同学向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党委书记邓国升赠送纪念品

浩坤湖:守住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7月17日上午,调研团来到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开展调研。

浩坤村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四面环山,依傍绿水,景色秀丽,紧邻24平方千米的浩坤湖,但交通极其不便。长期以来,村庄没有通向外界的公路,村民出行需要先乘船渡过浩坤湖、再沿竹梯爬上七十多米高的“猪笼洞”,才能走出村庄。这不仅阻碍了村民们向外的脚步,也阻挡了村庄发展与致富的道路。2015年精准扶贫时,浩坤村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2.04%,属于极度贫困地区。

▲调研团在浩坤村史馆前合影

长期以来,浩坤村村民守着浩坤湖这片“绿水青山”,却曾四处寻找“金山银山”。脱贫攻坚中,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浩坤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终于将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挂点联系帮扶浩坤村,与凌云县委、县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推进村屯路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以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根本,建立凌云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弘扬瑶壮民族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长寿养生文化。

凌云县坚持让生态红利、发展红利更多更广泛地惠及村民群众的思路,实行门票分红、资源租赁、景区就业、旅游民宿等增收模式,盘活集体资产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民众脱贫致富。凌云县致力于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游客吸引力。在芒果TV驻点拍摄《悠然的客栈》的宣传下,浩坤湖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和旅游热点,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接待游客量增长236.27%,总收入增长422.84%。战天斗地、翻天覆地、蓝天绿地、欢天喜地,这就是浩坤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调研团在浩坤湖畔了解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振宇访谈了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第一书记李万华。李万华介绍了浩坤村如何依托浩坤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一方面,依托凌云县成立的旅投平台公司,规范化地引导村集体开展旅游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村集体将村民的土地流转下来,进行旧房改造并建成民宿,再承包给脱贫户经营。此外,还有部分村民利用自有住房装修改建民宿,目前村中已有28家此类民宿,民宿户均收入可达8万元。浩坤村坚持“党建+旅游”的发展方式,通过党员队伍带动村民致富。除旅游外,浩坤村不临湖的4个屯还发展桑蚕产业,养蚕户养蚕的户均年收入为3万元。

▲梁振宇同学访谈浩坤村第一书记李万华

▲梁振宇同学向浩坤村第一书记李万华赠送纪念品

▲李万华书记向调研团介绍民宿经营情况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陈凯茜访谈了浩坤村脱贫户韦德高。韦德高一开始在广东打工,浩坤村发展旅游后,回到家乡就近在景区上班,如今自己开了民宿和餐厅,三个小孩也在政策补助下上学,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迎来了新生活。他还提到,驻村书记引导他利用闲置房屋开设民宿,并帮助办理相关的营业执照和无息贷款,让民宿能够顺利开业,他十分感激各位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帮助。

▲陈凯茜同学访谈浩坤村脱贫户韦德高

茶酒产业:茶香引凤来,茶酒惠民生

7月17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广西国晶庄园酒业有限公司(下称“国晶酒业”)调研茶本酒项目。该项目投资约16.4亿元,酒厂占地面积131.4亩,配套建设3个茶叶加工基地,流转改造有机茶园6万亩(占凌云全县茶园总面积的近50%),完全投产后预计年产10000吨“洞藏版”茶本酒,产值近30亿元。

▲调研团在国晶酒业厂区内了解茶本酒产业发展情况

项目依托于当地优质资源禀赋发展。凌云县高山多雾、茶叶回甘,泉水充沛、溶洞遍布,为茶本酒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茶、水、窖资源。该品牌茶本酒选用凌云有机白毫茶和优质山泉水为原料,让茶叶直接参与到酒的发酵过程中,将茶的芬芳与酒的醇美紧密结合,属于白酒中的创新品类。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曾用不同品种茶叶试制茶本酒,经反复挑选和测试,最终选定了凌云白毫茶作为原料,项目也因此落户凌云县,可谓“茶香引得凤凰来”

▲国晶酒业使用的茶叶原料与制成的茶本酒产品

茶本酒的酿造工艺有效提高了茶叶的利用效率。在传统冲泡茶标准不变的基础上,老叶部分还能用作茶本酒原料,茶叶使用率从两叶一芽提升到五叶一芽,茶鲜叶亩产量从540斤提升到900斤,产能提高60%,预计帮助全县茶农年增收1.2亿元。

项目发挥了重要的助农增收作用。国晶酒业与凌云全县20个村2476户茶农签订茶叶有机种植改造管护协议,实施保底价收购,对达到条件的鲜叶,以2.5-3元/斤的市场价进行收购,干茶收购价格从每斤13元提高到22元,带动茶农户均每月增收超过2500元,也有助于保障茶农获得稳定的收益。项目还带动当地5000余人就近就业,益农惠农近3000户11500人,其中脱贫户571户2626人。茶酒融合发展模式在酿造美酒的同时,也在为凌云县的农户“酿造”着美好生活。

▲工作人员向调研团介绍茶本酒生产流程

▲调研团在国晶酒业厂区内合影

行程预告

接下来,安居百色队将前往乐业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敬请期待。安居百色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凌云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凌云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李万华书记介绍浩坤村公路开通前后的巨变

▲浩坤村猪笼洞旁一处石壁上的宣传语——

“穷不读书,穷根难除”

▲浩坤湖的秀美风光,湖畔为村集体开办的民宿

▲调研团重走“猪笼洞”,忆苦思甜

▲国晶酒业生产线一角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