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广西线-鹅城行队在那坡县

发文时间:2024-07-26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广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广西案例、广西经验。

6月16日,“832工程”广西线鹅城行团队从百色市出发,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百色市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那坡县,靖西市,德保县以及田阳区)的调研任务。

调研团的第一站,是素有“边关桑蚕之乡”美誉的那坡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东接靖西市,南邻越南高平,西靠德保县,北连天等县。那坡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窗口,是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核心区,也是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那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县始建于1953年,因境内那坡屯得名。县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等五个民族,其中壮族是主要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0.6%。全县总面积2238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总人口18.6万人。

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两省五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曾经是广西极度贫困县之首,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2020年,那坡县实现脱贫摘帽。

万缕“银丝”绘就兴边富民新丰景

6月17日上午,鹅城行团队抵达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桑蚕全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同益新公司向调研团介绍桑蚕产业产品

那坡县作为极度贫困县,面临山多地少、喀斯特地貌等自然条件限制。近年来,为破解发展难题,那坡县立足实际,在南部地区主推桑蚕产业,充分发挥高山独特条件,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全力攻克桑蚕产业发展难题。县政府累计投入3亿多元发展桑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引进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10.73万亩,覆盖17732户农户(其中脱贫户7166户),实现“基地-收茧-缫丝-织布-练白-印花-丝绸制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年产值达5.8亿元。

▲调研团在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影

同益新公司作为2017年深圳龙岗招商引资企业,带动1000多名当地工人就业,1.7万户农民种桑养蚕。公司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技术援助”联农带农机制,实行蚕茧保底收购政策,确保农户稳定增收。桑蚕产业已成为那坡边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效助力兴边富民,实现稳边固疆。

集中大蚕房:助力百合村桑蚕产业提质增效

随后, 鹅城行团队前往百合村调研集中大蚕房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村集体投资建设,每个蚕房造价约3万元,以700-900元/年的价格租给村民养蚕,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集中式养蚕便于统一消毒和技术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养殖模式为村民在家中养小蚕,大蚕阶段转移至集中蚕房,实现连续生产。每户每年可增收约15000元,全年可养15-16批蚕。

项目考虑了季节性因素,如夏季砍伐桑枝影响养殖,冬季则可正常进行。实际养殖周期约一个月。该模式主要吸引45岁以上劳动力参与。除桑蚕外,当地还种植山茶油(1-3月)、八角(7-8月)和月桂等作物,形成多元化的种植结构。

▲大蚕房项目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蚕房运作方式

集中蚕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村民间的技术交流,推动了产业发展。这种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有效解决了传统分散养殖中的技术和效率问题。同时,通过村集体建设和出租蚕房,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户增收的双赢。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展现了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破茧成蝶:小蚕种带动大产业发展

鹅城行团队随后抵达那坡县蚕种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调研蚕种生产供应链发展情况。该项目总投资1358万元,于2021年动工兴建,建筑面积3269.38平方米,包括蚕种催青室、冷库和生产车间等设施。项目由百色华农瑞泽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填补了百色市蚕种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成为该市首家蚕种生产供应企业。

▲调研团在帮扶车间学习蚕种生产供应链

调研组重点考察了华农瑞泽蚕业有限公司帮扶车间。该车间年产能达35万张蚕种,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出口至越南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展现了强劲的市场潜力。

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百合乡、百南乡等地建立稳定的原蚕基地,带动360余户农户参与生产。通过优惠的蚕种销售价格和高于市场的种茧回收价格,每户农民年均增收约3000元。公司还提供免费蚕种催青服务,帮助农户每年增加3-4批蚕养殖,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此外,公司注重技术培训,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对当地蚕农进行指导,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农户积极性。项目不仅带动了全县9.54万亩桑蚕产业发展,还解决了1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进程。

边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并进

当天下午,鹅城行团队先后抵达百合乡那乐村和百南乡规良村,深入调研当地乡村建设情况。这两个边境乡村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显著成效。

在那乐村生活了22年的黄关勇副主任介绍,该村曾因地理环境限制,2015年贫困率高达25.95%,主要依靠水稻、八角、肉桂等传统农业。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和定向帮扶企业引入种桑养蚕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带动村民参与新产业。如今,村里已建成200余间大蚕房,80%以上村民从事桑蚕产业,不仅实现了通路、通电,还促进了产业兴旺和居住环境改善。

▲百南乡规良村脱贫户住所内的相关记录

在百南乡,梁秋宇乡长强调脱贫攻坚给当地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作为边境县,百南乡曾面临基站和电网覆盖不足、电器普及率低下等问题,甚至常收到来自越南的手机信号。近十年来,国家政策扶持极大改变了当地面貌。作为边境三公里乡镇,百南乡贫困户还享受到特殊的医疗和教育政策支持。兴边富民和脱贫攻坚政策的协同效应,不仅改善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

▲调研团在百南乡中越边境上的589界碑前进行合影

平孟口岸:边境互市贸易的机遇与挑战

调研团最后抵达平孟口岸,深入了解边境互市贸易情况。作为广西最西面的国家一类陆路边境口岸,平孟口岸在促进中越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口岸进口以腰果为主,出口则以化肥和日杂品为主。然而,由于邻近的龙邦口岸已获得进口水果、中药材的资质,国家未向平孟口岸分配相关进口资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岸的发展潜力。

▲调研团在平孟口岸前进行合影

值得注意的是,那坡县的支柱产业——桑蚕业产品,因缺乏相应资质无法通过该口岸出口。这不仅制约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可能阻碍那坡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境外转移。

受疫情影响,口岸当前进出口贸易额仅为疫情前的一半,约8亿元。面对这一挑战,口岸和县政府正积极争取更多商品的进出口资质,以提升口岸的综合竞争力。

未来,如何充分发挥平孟口岸的地理优势,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提高通关效率,将是推动那坡县乃至整个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加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探索跨境产业链协同发展,也将为口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行程预告

接下来,鹅城行队将前往靖西市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对靖西市的龙邦口岸“边民互市政策”、靖西鑫晟丝绸有限公司、八德村雷屯烤烟种植基地、新靖镇隆江雪茄庄园、广西信发铝电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靖西市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鹅城行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那坡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那坡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访谈掠影

▲苏立访谈那坡县委副书记骆丽熙

▲博士生陈冠锟访谈百色市那坡县原扶贫办主任黄凯

▲硕士生叶财博访谈百南乡乡长梁秋宇

▲硕士生王琪访谈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村委副主任黄关勇

▲硕士生石智彤入户访谈脱贫户韦永义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