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召开拟新增二级学科(能源经济学)自设硕士点、博士点专家评议会。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耿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涂正革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史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庄贵阳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魏一鸣教授和能源经济系教师参加了此次评议会,会议由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主持。
首先,魏楚教授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介绍了拟设的能源经济学科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科背景、学科设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和问题及举措四大板块。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全国首开能源经济学本科课程,并于2012年启动学科基础数据库建设,迄今总计对3.7万户中国家庭展开了能源消费调查,学科力量较为雄厚。能源经济学与众多学科及前沿领域密切相关,致力于研究能源市场、价格、监管、垄断与反垄断、外部性、供求平衡、能源效益、能源安全、新能源开发与使用等重大现实问题,显示了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从长期来看,能源经济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市场需求十分稳定,政府和行业急需相关智力支持。
列席专家依次对能源经济学学科设置问题进行发言。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指出,设置能源经济学硕博点是国际趋势的必然结果,和学科体系的发展一脉相承,但未来人才培养仍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该拟新增学科的一大问题在于核心课程不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认为,部分课程如“三高”,可进行系与系之间的协调,有效利用资源。改革总会触碰到既得利益,如北京大学新近下达取消论文发表要求的通知,在执行上遇到困难,人大在这一点上也需要注意。是否发表论文应该由市场,由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决定,强行要求发表论文对学生和老师均会造成负担,对学生未来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丹教授指出,设置能源经济相关学科很有必要,社科院的方式是在产业经济学下设能源经济学方向。能源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突出其创新性,而创新性就在于综合性,它与外交、地缘政治、环境气候、产业经济、监管等领域均有紧密的联系。另外,该学科技术性强,招生时应注意学生的工科背景,并开设能源技术基础课程。在这一点上,建议可以跨校合作,联合培养。
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耿涌教授对史丹教授的看法表示赞同,指出建立特色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介绍,人大拟设置的课程的重心目前在于计量经济学、能源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建议根据学生情况来调整课程,为工科学生补充适当的经济学基础,为经济类学生补充工学内容。耿涌教授建议开设以下课程:环境和资源经济学、技术性课程,可向其他学院共享课程;通识课,如全球气候变化进展,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统计分析。另外,加快师资力量建设,建立淘汰机制,仍要重视论文发表和学术门槛,让学生接受国际同行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庄贵阳教授建议,将设置能源经济学二级学科的理论基础及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论证得更加充分,突出学科设置必要性。史丹教授对此补充道,突出学科设置必要性很重要,建议更充分地论述从产业经济学独立出能源经济学学科的必要性。华中师范大学涂正革教授同样认为,独立出来的特色和学科核心课程不够明晰,建议设置工科背景课程,可为经济学/工学背景学生设置相应的工学/经济学选修课程作为补充。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魏一鸣教授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学方向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影响。他建议更加明确二级学科定位,建立高层次复合型(技术、管理、经济等)人才培养体系。985学校有研究生院的可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北理工开设的几个交叉学科包括: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管理和经济交叉(经济学位、管理学位均可授予),管理和工科交叉(如管理工程)。人民大学新增学科要体现出能解决现有学科体系不能回答的问题的特点。魏一鸣教授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选修和必修课一定要体现多学科交叉,包括管理类、技术经济类、纯技术类等,利用全校资源办学;研究生院要参与评议,迄今硕博数量太少,师资队伍偏小;开题之前发一篇论文有困难;不同级别期刊设置不同奖金,激励学生发C级以上刊物,人才培养要依据实际情况。
最后,各位专家学者经过充分讨论,详细修改并签字通过申报材料,对新设能源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必要性达成一致意见。能源与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能源经济学是为应对这一重大全球挑战应运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急需开展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培养相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置能源经济学二级学科,既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符合科学发展前沿。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