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日喀则-圣湖队在白朗县

发文时间:2023-09-19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访谈团赴西藏自治区开展“832 +大国边疆”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西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西藏案例、西藏经验。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832+大国边疆”日喀则圣湖访谈团队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开启为期9天的访谈调研活动。

1300年前,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登雄两人曾在巴雪(今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译过经。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取二人姓名首字合成“巴朗”,几经人们译音和择字,后定为“白朗”。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隶属于日喀则市。总面积2759平方千米。白朗县城北距日喀则市49千米,南距江孜45千米,日江公路横穿县城。白朗县北距日喀则市49千米,辖11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海拔4200米,县城驻地海拔3890米。2020年,白朗县生产总值完成13.74亿元、同比增长8%。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白朗县辖2镇9乡(江、嘎东2镇,东喜、者下、嘎普、旺丹、、曲奴、杜琼、强堆、巴扎9乡,其中牧业乡2个,农业乡2镇5乡,半农半牧乡2个),111个行政村(其中13个纯牧业村)。

特色农牧谋创新,勇当发展排头兵

近年来,彭仓村立足区位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果蔬产业,现果蔬大棚174座,果蔬种植面积74.34亩。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万元,果蔬收入占比达52%,成为彭仓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同年,彭仓村被列为白朗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建设娟姗犊牛保供基地,转变惜杀惜售观念,积极引导群众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推动娟姗奶牛集中饲养,加大土杂牛育肥出栏率,逐步实现人畜分离。与此同时,该村大力开展土地细碎化整合,推进农事综合服务,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示范推广种植青裸新品种,通过销售良种提高群众收入,探索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

8月16日下午16点,访谈团在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调研良心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该村党积极推广羊肚菌、草莓、西瓜等果蔬种植技术,耐心指导群众反季节蔬菜种植,推动蔬菜种植由低价格、大众菜向高价格、高端果蔬转变。截止目前,高端果蔬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每栋温室大棚年均纯收入达12000余元,果蔬种植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彭仓村积极对接山东援藏,争取资金250万元用于建设240平方米的果蔬冷链库建设;争取14万元用于购买冷链车,降低了产出果蔬损耗,提升了果蔬产出效益。同时,利用本村区位优势,在国道349沿线规划设立白朗果蔬彭仓直销区,推动"公路经济"发展,就近就便实现果蔬销售渠道拓宽。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位于珠峰脚下的白朗县,县域平均海拔4000米,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曾经是西藏传统的农牧业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是山东济南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引进了白朗县。

虽地处偏远,高寒缺氧,但纯净的自然环境和日照时间长、日均温差大等优势,让白朗成为生产优质农畜产品得天独厚的宝地。到了2016年,大棚蔬菜虽然在白朗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总体上仍然偏小偏散,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优质经营主体。为此,白朗县委县政府从顶层设计着手,打出了一套发展蔬菜产业的“组合拳”;县委领导主动登门拜访,寻得一流农业专家,牵头制定高水平的现代农牧业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盯准国内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量身定做优惠政策;向科技要支撑,与十余个国内专业院校达成合作,培育了上千名本土科技人才。同年,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开工建设。这是白朗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项目,占地1600余亩,总投资4.47亿元。

8月16日下午17点半,访谈团来到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博览园里的莲雾、车厘子、人参果、西瓜、茄子等各类水果蔬菜,让访谈团成员们有了时空错落的感觉。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暖意融融,人们不但可以体验采摘之趣,还能见识滴灌喷灌、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各种现代农业技术。

让传统藏服走向市场 增强产业造血能力

8月17日下午14点半,访谈团来到济南援藏扶持民族传统产业传承发展项目——白朗现代藏式服装厂进行调研。白朗现代藏式服装厂成立于2009年5月25日,在1995年成立的旺丹乡服装厂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注册资金为100万元。公司主要以民族手工业为基础,生产高中端藏式服装、藏帽、藏式帐篷、藏式装饰品、刺绣唐卡、羊毛加工等藏区民族特色产品。2016年以来,服装厂与时俱进,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定制各类藏式演出服和中小学校服。目前,服装厂拥有资产总额达2500万余元,其中固定资产1900万元;建筑面积达3574平方米;有日喀则和白朗县城2个销售分店,分别有260平方米和60平方米。现有36名技术能手,其中固定职工18名;已贫困户就业18名,现均已成为缝纫能手,通过缝纫劳动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同时为2名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了公司管理员的岗位。

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国内外游客到西藏旅游消费的人数逐年增加,民族手工产品广受内地消费者认可,民族服装、藏式帐篷、刺绣唐卡等各类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民族手工产品的旅游价值水涨船高。白朗现代藏式服装厂从内地进口原材料,在藏区加工制成服装产品,促成了劳动力的就地就业,有效衔接了旅游纪念品、收藏品市场的供需,对西藏旅游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济南的援藏扶持项目,白朗现代藏式服装厂从零开始,完成了服装加工的产业链构建,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访谈掠影

谢伦裕老师访谈白朗县旺丹乡党委书记(原扶贫办主任)余艳群

黄波老师访谈白朗县江镇镇长巴桑

硕士生万沪宁访谈白朗县江镇副镇长,门村驻村队长,第一书记李伟

本科生孙柳嘉访谈脱贫户仓琼

花絮

高原温室里的辣椒长势喜人

彭仓村蔬菜大棚门上张贴的种植信息,让种植、收获和销售流程管理变得科学有序

入户访谈前的准备阶段

访谈团硕士生万沪宁赠送中国人民大学纪念卡片给脱贫户家幼儿

村民在织布

脱贫户家悬挂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公示牌

白朗现代藏式服装厂负责人为访谈团戴上哈达

脱贫户家门口的青稞田

尼泊尔特色咖喱饭

前往拉萨途中的美丽风景

富有民族特色的拉萨贡嘎机场

返程飞机上的壮丽景色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文字:中国人民大学“832+大国边疆”日喀则圣湖访谈团队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