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4日,“832工程”贵州线六盘水队赴六盘水市,开启为期5天的调研访谈活动,拟完成六盘水市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盘州市、水城县、六枝特区)的调研任务。
8月6日六盘水队来到本次调研的第二站水城区(原水城县)。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中国凉都六盘水市腹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神秘悠远的北盘江大峡谷,雄奇壮观的乌蒙大地缝,古朴神秘的天门布依古村落等景观。全区下辖9个街道、11个镇、10个民族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3040.73平方公里,总人口 82.5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26个民族。2014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水城县,建档立卡22.22万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28.86%,经过六年的努力,在2020年水城县62.66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并由县改区,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访谈团在米箩镇俄戛村润永恒基地猕猴桃果园合影
自种自管,以管代训,探索产业振兴之路
8月7日上午,调研团来到野钟乡野钟村贯子冲组刺梨产业园调研水城区刺梨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工作。刺梨是药食同源植物,被称为水果中的“VC之王”,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改善机体功能的有效物质。由于生长所需的特殊环境与条件,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把野生刺梨变人工种植并大规模推广的省份,形成了种植规模全国第一、产量第一的刺梨产业。目前,野钟乡种植刺梨规模有11000亩,优质刺梨鲜果年产量达到1100吨,产值880万元,涉及种植农户2187户5600余人,深入参与刺梨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流程已成为全乡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刺梨产业发展阶段,当地乡镇干部深入参与农户种植、管护、采摘、销售阶段。自2015年野钟乡开始推广刺梨种植以来,摆脱了传统“公司+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为降低刺梨生产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成本节省管理成本,提高产业收益,当地探索出农户自种自管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地“还”给老百姓,极大发挥了贫困村民的自主积极性。在野钟乡刺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刺梨需要三年的生长期才能挂果,因此如何保障贫困农户在这三年中有收入来源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的牵挂。
▲访谈团在野钟乡野钟村贯子冲组刺梨产业园调研
2015年,面对一度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六盘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借着退耕还林的机遇,野村乡党员干部反复开展群众会、院坝会动员当地村民种植刺梨果树代替传统林木,现在在产业园内看到的大部分刺梨正是野钟村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时种下的,并给予村民部分补偿。于此同时为解决前3年无挂果期的村民收入问题,当地干部在经过专家研判后决定在刺梨田中套种大豆、辣椒等短平快作物,这些作物既不会和刺梨生长争夺养分又能够保障农户的经济收益。
目前野钟乡刺梨产业园区以原生态纯天然无公害为标准,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种植刺梨的同时套种紫花苜蓿等牧草,不仅能增加土壤氮肥,减少肥料用量,降低除草清园的人工成本,还可将紫花苜蓿作为高蛋白牧草出售给当地养牛大户及企业,增加种植户收入,据了解目前种植一亩刺梨可以为农户增加超6000元收入。与此同时,当地注重产学研一体,专门制定刺梨生长的管护经验册,有效利用剩余劳动力每年对刺梨园进行2次除草和1次施肥,并通过刺梨园本身也是育苗基地的性质对老化果树进行嫁接改造降低培育养护成本;与中科院合作,聘请相关专家,培育选定最优刺梨品种——贵农5号、通过技术培训,让当地果农全面掌握刺梨的种植、除草、施肥、剪枝、封顶等关键环节技术后,达到“千斤园”目标。在专家与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全面提高了野钟乡的刺梨园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严格按照一次补植补造、两次修枝整形、三次抚育管理的技术措施,达到“千斤园”建设标准。深加工方面也发挥出了科技的作用,已研发上市“刺梨气泡水、刺梨原浆、SOD口服液、刺梨清嘴含片、速溶茶”等多款产品,提高了刺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访谈团师生听野钟乡的干部们讲述当地刺梨产业的发展史
在刺梨的市场营销方面起初当地党员干部也有所忧虑,由于贵州刺梨原是喀斯特山区特有小众野果,虽然目前种植的多位人工培育的栽培品种,但由于刺梨鲜果以及初加工刺梨果汁原汁过于酸涩,绝大部分人不能接受直接鲜食,需要进行深加工。由于该原因,当地干部对于扩大刺梨生产种植规模十分谨慎,担心种植规模扩大后农户的市场风险也随之扩散,而维持现状不变又要承担较高的运输和养护成本。目前野钟乡的刺梨销售通过乡镇府与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采摘的刺梨后,在称重、打包再运输到刺梨加工公司后将款项直接打给农户减少了农户的中间环节,节约了流通成本,采取订单化种植,在确认有订单需求后才寻求扩张种植面积。在未来将于东方甄选等互联网公司合作,以现场直播、标准化、智能化溯源等方式宣传当地刺梨特色,在市场接受度提高的背景下稳步扩大刺梨的种植规模。
▲访谈团在野钟村合影
一颗红心,坚定初心,以农田网格化管理促进利益联结增收
8月7日下午,调研团在米箩镇俄戛村润永恒基地对水城区猕猴桃产业进行调研。据米箩镇镇长周江介绍,在市委的大力推广下,猕猴桃产业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包括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等获得的租金和半劳动力务工带来的劳务收益。
从猕猴桃种植上看,目前,该基地正尝试“反租倒包”的运作机制,主要涉及将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公司或企业承租,进行统一规划并建设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然后将土地切块承包给农户耕种。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公司或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服务和保证按一定价格收购产品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进行对猕猴桃田的网格化精细管理,逐步把土地入股农户和长期在基地务工劳动力培养成职业农民,引导农户通过技术入股负责承包有关“网格”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使得农户既是企业员工又是股东。参与“网格”管理的土地入股农户每年获得“保底+效益分红+工资收入”三重收益,农户管理“网格”每年超产部分收益平均在3300元,该模式已覆盖农户80户280人,其中脱贫户27户106人。
▲访谈团在米箩镇俄戛村润永恒基地的猕猴桃果园
从销售上看,目前六盘水从全市方面协调统筹红心猕猴桃统一品牌“猕你红”的平台公司,产品除了直销红心猕猴桃外,也积极探索研发酒、原浆和果脯等衍生产品。其中“猕猴桃+刺梨原浆”的想法希望结合猕猴桃口感好的优点和刺梨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实现互补,让人眼前一亮。政府主要职责为质量把控和拓宽市场、打响品牌;平台公司每年注入每亩2000元左右的资金,同时也负责把控质量、联系研发机构和市场。目前该公司以成为国际水准的生态食品全产业链企业为目标,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完成从产业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蜕变。
易地扶贫搬迁,助力搭建新市民的追梦桥
8月7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六盘水市水城区红桥街道鱼塘社区了解该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方法与成效。红桥街道鱼塘社区是六盘水市最大的移民搬迁社区,全社区超90%的住户为建档立卡户,其中包含16个少数民族,5000多人为少数民族。在前期为帮助社区居民身份的变化,适应城市生活,红桥街道通过“市民学校”对居民进行宣传动员做讲卫生、懂文明的新市民。
▲访谈团在鱼塘社区扶贫工厂调研
在谈到“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下来、融得进去、富得起来’”,社区主任表示:2018年社区投入使用以来,红桥社区致力于打造五个“幸福秘诀”,一、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帮扶人的力量,带头宣传落实有关决策;二、搭建“致富桥”,创建幸福家。通过脱贫工厂的建设、社区公益岗位的提供、招聘会进社区的开展等方式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人均年收入超13000元;三、搭建“连心桥”,创建“温暖家”。通过公共图书室、积分超市、便民农贸市场等场所的建设满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与此同时通过传统节日活动的举办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四、搭建“平安桥”,创建“和谐家”。社区自己成立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组建平安巡逻队,保障社区安全与和谐,并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让基层矛盾纠纷在萌芽时期化解,有效的推动了社区居民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基层自治;五、搭建“融合桥”,创建“文明家”。通过开展卫生环境治理、文明示范等活动,加强移风易俗文化教育极大提高居民素养,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走入社区的时候,我们在社区居民的脸上看到了难以抑制的笑容,这些笑容是对新生活开始的热衷期盼,也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访谈团在红桥街道鱼塘社区合影
行程预告
接下来,六盘水队将前往六枝特区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前往牂牁镇沃柑基地考察当地高标准果园的建设,调研六枝呈祥农业蔬菜基地的蔬菜产业发展,塔山街道聚福新苑的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社区治理进行调研,我们还将见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大校友,并了解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艰辛历程,并深入访谈水城区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六盘水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水城区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水城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张国凤访谈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崇立
▲张国凤访谈水城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湛中满
▲硕士生叶财博访谈勺米镇党委书记黄毅
▲本科生朱玲蕊访谈发耳镇白岩脚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峰
▲本科生陈晟焯访谈红桥街道鱼塘社区建档立卡户陈显崎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