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
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作出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
也必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重要策源地
4月27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成立仪式暨报告发布会举行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出席并致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翠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主持成立仪式。中国人民大学机关部处、相关学院主要负责人,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代表参加。
张东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原创性成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思想指导。
张东刚从三个方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阐述。一是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优化与量变迭代,而是一套组合系统,其内在各要素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通过优化组合和高效协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要素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还将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经济等融入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嵌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力。二是深刻把握加快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三是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不仅具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属性,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新质生产力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成效激发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
张东刚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战略举措,也是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强国建设、高等教育何为、人大何为”这一关键问题的具体实践。希望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办学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学理支撑;聚焦科技创新,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智慧力量;强固人才支撑,着力完善全链条人才引育机制,培养更多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基础。
张东刚强调,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实事求是”校训,解放思想、守正创新,重塑办学治校新生态,全面提升勇走新路的新质战斗力。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学界同仁团结奋斗,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支点作用,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研究阐释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人大贡献。
李善同指出,随着全球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明确了我国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新质生产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未知领域尚待探索,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希望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紧跟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以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建设为牵引,积极探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全面的分析框架,不断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张东刚、李善同、陈文玲、李雪松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揭牌。
郑新业主持。
报告发布会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黄滢、张红霞、吕一飞三位教师围绕“新质生产力模式与特征”依次汇报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主持。
黄滢作题为“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发展现状评估”报告。课题组致力于剖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体制协调性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评估指标体系。报告以我国地级市为对象,量化评估各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劣势,为各城市了解自身发展水平、掌握发展长处与短板、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提供基础信息和参考建议。
张红霞作题为“新要素、新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报告。课题组聚焦新要素(数字化转型)、新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铸造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TFP增长率高于传统工业,对经济总体的TFP增长有显著的积极贡献。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的TFP增速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对产业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数字化转型整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显著差异。
吕一飞作题为“全球视野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比较”报告。课题组在全球视野下,评估和比较我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发现,国内城市TFP增速明显高于国外发达城市,且TFP增速依旧领先。国内城市中,东部城市的TFP增速高于西部和中部城市,一线、二线城市的TFP增速高于三线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比重、科技支出、人力资本等因素与TFP增速存在相关性。
李善同、陈文玲、李雪松、董志勇、杨翠红、盛朝迅、吴金希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指标评估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条件”“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等内容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是应用经济学院联合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共同成立的跨学院研究机构,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为基础,遵循“模式识别、因素分析、政策评估”的研究思路,致力于量化评估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特征、发展进程、产业形态、空间分布、主要动因等,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魏楚 陈占明 浩爽
相关新闻
-
牢记嘱托走新路 改革创新促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党员大会召开
2025/01/07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合作论文获第二十三届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2025/01/03
-
应用经济学院“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20期)举办
2025/01/03
-
人大-北工商-首经贸应用经济三边论坛举办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