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

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等系列项目。应用经济学院落实学校党委部署,组织学院骨干师生参与暑期调研,在扎根中国大地的调研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三有人才”,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大学新路。

7月27-29日,“大国边疆”昆仑队赴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展开访谈调研活动。塔什库尔干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全疆唯一高原县和重点边境县,总人口4.1万人,塔吉克族占82.25%,是全国唯一的塔吉克民族自治县。塔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市全国唯一一个与陆地三国接壤的边境县,边境线长793.6公里,是我国陆地国境线最长的县,有红其拉甫、卡拉苏两个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具有“一县临三国,两口通两亚”独特区位特点。享誉祖国大江南北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取材于此。

在这里,调研团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龙吉克家训石,学习戍边守边的精神传承;赴世界海拔最高的国门,祖国的西大门“红其拉甫”国门重温入党誓词;赴塔县城乡寄宿小学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揭牌仪式;赴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古“丝绸之路”重镇--“石头城”

7月27日一早,调研团从喀什出发,西南方向疾驰300多公里,抵达塔什库尔干地界。沿途,白沙湖、冰川公园等自然美景令人叹为观止,为长途车程增添了一份惊喜。尽管高海拔稀薄的空气、骤降的气温带来了一些身体不适,但调研团成员都咬牙坚持,终于在7小时车程后顺利抵达塔县。

塔什库尔干,源自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抵达塔县后,调研团第一站便是石头城。石头城遗址位于城北,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点,在古代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城址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城堡建立在高丘上,地势险峻,石丘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结构。在这古老而庄严的遗址中,调研团深刻感受到历史的瑰宝和韵味。

▲在石头城遗址门口合影留念

第二天,调研团首先前往了瓦罕走廊。这是一条东西向的狭长地带,连接着阿富汗和新疆,位于中国境内约100千米。由于道路逐渐变窄,调研团在途中不得不从大巴车换乘小车,继续向更远的目的地前进。路途两旁的景色也从青山和草地渐变为戈壁滩、石山和流水。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的降雨导致湍急的河水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出于安全考虑,调研团只能抱憾而返,未能亲眼见到瓦罕走廊的界碑。但这段艰辛的道路也让调研团深刻体验到守边战士们的辛苦与坚毅。

▲在瓦罕走廊合影留念

红其拉甫国门前的铮铮誓言

红其拉甫口岸是新疆最早对外和对第三国开放的国家边境一类陆地口岸,联检海拔3200米,国门前哨海拔4900多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甚至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地处冰峰雪岭之中,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一半,周边都是荒漠戈壁,杳无人烟,常年风雪不断风,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

调研团一抵达山顶,天空开始飘起雪花。红其拉甫国门在风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威武雄壮,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在这严寒的边疆之地,调研团的党员同志们在国门前庄严宣誓,面对着鲜红的党旗,郑重地重复着入党誓词。

▲在红其拉甫国门合影留念

随后,调研团与边防哨所的警察进行了座谈交流。在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边境派出所,调研团成员与一群年轻人相聚,这些年轻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赴雪域高原,放飞青春,为国家戍守边疆。在座谈中,调研团观看了一部纪录片,深入了解了边检警察们以苦为荣的感人事迹,了解了他们在高海拔环境中抗缺氧、战严寒的故事。在这片边疆土地上,年轻的边检警察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国家的边疆安全,为祖国的稳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红其拉甫哨所合影留念

冰川上的铁骨英雄

27日晚上,调研团与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护边员龙及克展开座谈。龙吉克家族是帕米尔高原有名的戍边世家,从他的爷爷到他的儿子,已有四代人义务卫国戍边超过70年,先后走出22名军人、警察和84名护边员,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角的原型正是龙吉克的父亲卡德尔。二十多年前,龙吉克的父亲退休后,在瓦罕走廊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一颗五角星,并刻下“子孙后代永远跟党走,用生命来守护祖国边境线”。带着这则家训,2008年龙吉克从退役后,选择继续留在高原戍边,成为一名义务护边员。这则家训也继续传承着,龙吉克的两个儿子接过卫国戍边的接力棒,如今都成为了戍边民警。

龙吉克向调研团讲述了一家四代卫国戍边的故事,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深深打动着调研团。最后,龙吉克也向调研团留下了深情的留言:“我们的荣耀来着我们对祖国的最纯真的爱,望为祖国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调研团与龙吉克合影留念

随后,调研团前往塔县警史馆,深入学习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拉齐尼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的护边员,他的父亲是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义务巡逻向导,而拉齐尼则在退伍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巡逻向导。展厅里整齐陈列着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的荣誉证书和奖章,这些荣誉成果让在场的调研团成员深受鼓舞和震撼。

▲在警史馆合影留念

帕米尔高原上的美好明天

7月28日,调研团返回塔县县城,前往城乡寄宿制小学,举行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边疆县域中学共建基地”揭牌仪式。塔县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城乡寄宿制小学,旨在集中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全县小学4至6年级的小学生全部集中在城乡寄宿制小学就读,所有贫困农牧民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惠政策,他们不需要支付书本费、杂费等学杂费用,入校后所需的校服、被褥等生活用品也都免费发放。寄宿制小学的建立为塔县教育水平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做出积极贡献。

▲在城乡寄宿制小学举办揭牌仪式

在塔县调研行程的最后一站,调研团前往波斯特班迪尔村展开座谈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调研团了解到塔县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村民们纷纷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奋斗精神。塔县人民“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超凡斗志给调研团留下深刻印象,调研团也将带着对塔县的美好印象和深刻感受,回归工作岗位,积极为推动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黄阳华老师访谈塔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志忠

▲先锋闯将学员 新闻学院本科生娜扎开提访谈班迪尔乡波斯特班迪尔村第一书记何金明

▲先锋闯将学员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柴卓尔访谈班迪尔乡党委副书记热夏尼艾力·那吉米丁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张田访谈脱贫户

▲在波斯特班迪尔村合影留念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一周年之际,学校启动的全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努力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优秀分子。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启动的育人工程,是全国首个全方位覆盖9个陆地边疆省、45个陆地边境市、140个陆地边境县、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的重要载体。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深入我国140个陆地边境县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和口述史积累等工作,立足中国边疆发展和治理实践,总结党领导人民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提炼和发展新时代党的边疆理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昆仑队、新闻学院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昆仑队

部分内容整理自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网站

及当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资料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