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抗疫中的应经学子”之十五:我的抗疫二三事

发文时间:2020-03-07 阅读次数:

“假如有一天,给你一个房间,室内温度适宜,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有稳定的WIFI,有电视,有电脑,有手机,但是不能出门,你能宅多少天?”这个曾经红遍网络的“幸福”问题不曾想在今年冬天竟然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无奈现实。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2020庚子鼠年春节期间迅速蔓延全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本该阖家欢乐的时刻悄然拉开帷幕。一时间,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大规模人口流动加速疫情蔓延,全国人民都采取了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共克时艰。在这场生命之战中,有人不畏生死冲锋一线,有人坚守岗位保卫人民,有人日以继夜进行科研攻关,还有人通过组织捐款、运送物资、参加志愿工作等方式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来。古人云:“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那么,作为一名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我又该如何居家抗“疫”呢?

第一,坚持学习。我的导师张可云老师经常说“学习研究是学生的本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否则就是不敬业”。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虽然漫长的假期、父母的陪伴和家的温暖使人安逸放松,但劳逸应该相结合。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坚持读书看文献写论文,为开学做准备。在进行本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我也阅读了与疫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学术论文《Loss in the Time of Cholera: Long-run Impact of a Disease Epidemic on the Urban Landscape》让我看到经济学家在流行病影响经济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所作的贡献,文章以1854年伦敦霍乱为例,运用空间RD的方法实证证明流行病冲击会对一座城市的贫困空间分布产生长期的影响。《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让我同时看到了病毒所到之处杀伐殆尽的可怕和人类科学家面对病毒直面追击的勇气与胆量,“病毒是地球对人类的免疫反应”这一尖锐观点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让我详细了解了欧洲1348~1349年间黑死病的起源、传播和扩散过程与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巨大影响。《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以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告诉我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却并不意味着地理环境决定命运,西方的人中观点站不住脚,现在处于劣势的国家和民族同样可以在后来的日子里迎来他们的辉煌。

阅读与疫情相关的经济学学术论文

相关书籍《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写论文

第二,关注疫情。疫情排山倒海而来,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我想,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理应关注社会动态关心疫情发展。世事洞明皆学问,学校的课程教给我们知识和本领,而疫情这场现实大课教给我们的是良知和人格。在这场战役中,老中青三代人在并肩作战。从“30后”到“00后”,他们都在用行动书写使命和担当,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让我看见国士风范,张定宇院长让我看见舍身忘我与无私无畏,张文宏医生让我看见务实与敬业,李文亮医生让我看见正义与勇气,宋英杰医生让我看到恪尽职守和无私奉献,“00后”孩子们让我看见坚强与成长。除了这些一线战士,在我的生活里,我的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们也让我看见普通百姓面对疫情时的勇敢与乐观。知识和本领是我们前进的力量,但良知和人格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疫情这场大课,我想学生们都不该缺席。

第三,理智思考。疫情是一面照妖镜。它不仅照出了人间的真心、正义、勇敢和善良,也照出了假意、邪恶、怯懦与丑恶。在全民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人流血牺牲,却也有人损人利己、害人害己。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尤其是疫情发生之后,各种各样的新闻、研究、分析、猜测和谣言甚嚣尘上,所谓的“实锤”与“反转”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轻则头晕脑胀,重则血压飙升、怒发冲冠。我想,作为一个受过科研训练的研究生,越是舆论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努力保持理智,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尽量不被大众裹挟,也不迷信所谓的权威。

不知不觉间,居家隔离抗“疫”已经月余。寒冬腊月冰雪季转眼已成草长莺飞二月天。随着全国疫情形势不断向好,拐点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举国上下的不懈努力正在一点点驱散疫情的阴霾。病毒无情,但人间有爱。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曙光。绝望之冬已经过去,希望之春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