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的“832工程”广西线兴隆百色队从百色市出发,开启为期3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百色市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调研工作。
本组调研的最后一站是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相连,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全县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3.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2%,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隆林有桑蚕、茶叶、黑猪、黑山羊、黄牛、油茶等特色产业。近年来,隆林还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不断推动铝产业发展,至2023年,全县有涉铝企业20家,其中深加工企业18家(上规14家),总产量超10万吨。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坐落于连绵的群山间,境内海拔较高、无平原,且三成的山区为难以开发利用的石山,全县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缺水少地、交通不便。该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还是集“老少边山库”一体的极度贫困县,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2015年底,全县共有97个贫困村、贫困户1.9万户,贫困人口86076人,贫困发生率23.57%。经过多年的集中攻坚,2020年11月,隆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全县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调研团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前合影
引进优质产业,注入扶贫动力
7月31日下午,调研团到达隆林各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开展脱贫攻坚亲历者访谈。
应用经济学院梅应丹副教授访谈了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锋。李锋介绍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全面领导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隆林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将县领导和县直单位领导派驻到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责任到人、任务到户的方式,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他还提到,基础设施的改善是脱贫攻坚期间最大的成就之一,隆林各族自治县在道路建设上投入了7.92亿元,使90%的乡村道路实现硬化,水电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李锋也谈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贫困面广、贫困深度大,以及群众思想观念难以转变。他表示,这些问题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有效解决。他对所有在脱贫攻坚中付出努力的干部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他们在这场伟大的事业中展现了非凡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梅应丹访谈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锋
▲梅应丹向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锋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郝浩宇访谈了隆林各族自治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刘杰曾于脱贫攻坚期间任隆林各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他分享了隆林各族自治县自2015年底以来开展精准扶贫的历程和成效。刘杰提到,隆林各族自治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树立“不等不靠、主动摘帽”理念,探索创新脱贫攻坚“12345”等工作方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指标要求。刘杰还感慨道,2020年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他最难忘的时刻之一,他为所有在这场伟大攻坚战中付出的扶贫工作者感到无比骄傲。
▲郝浩宇访谈隆林各族自治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
▲郝浩宇向隆林各族自治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振宇访谈了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党委书记刘乾达。刘乾达介绍了其脱贫攻坚期间曾任职的猪场乡在脱贫攻坚方面的经验举措。猪场乡带动群众以“因地制宜、立体发展”的方式发展产业,群众主要靠种植杉木、种桑养蚕和外出务工实现脱贫。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产业奖补、合作社带动、保底价回收几个做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他还介绍了猪场乡是如何做到“智志双扶”,带动群众解放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他认为,产业振兴是“五个振兴”中最重要的部分,能将群众的产业发展好、收入解决好,其他几方面的振兴就不难实现。
▲梁振宇访谈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党委书记刘乾达
▲梁振宇向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党委书记刘乾达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崔征洋访谈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谢正辉。作为那桑村原第一书记,谢正辉参与了那桑村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也见证了那桑村的改头换面。谢正辉介绍了那桑村是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并针对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采取针对性帮扶的。通过兴建基础设施、引进桑蚕、黑山羊等优质产业,那桑村不但实现全民脱贫,还建立了确保村民长期增收的长效机制,将返贫风险降到最低。在脱贫后,村支委仍然定期跟踪村民尤其是脱贫户的情况,时刻警惕返贫的发生。谢正辉认为,那桑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重要支柱就是群众对政策的拥护和支持。他说:“发动群众力量,引导群众参与,这就是那桑村总结出的脱贫经验。”
▲崔征洋访谈隆林各族自治县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谢正辉
▲崔征洋向隆林各族自治县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谢正辉赠送纪念品
蚕丝织就致富路
8月1日上午,调研团抵达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蚕桑产业示范区开展调研。
蚕桑产业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主导产业之一。2024年,全县桑园总面积已有5.19万亩,产业覆盖16个乡(镇)157个行政村,参与农户4215户17703人,其中脱贫户1341户5632人。2024年一、二季度全县鲜茧产量921.17吨,产值达到5527.02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4.3%,全年产值预计达1.78亿元,预计增长18%。全县有蚕桑产业龙头企业2家,培育了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
▲隆林石漠化蚕桑产业示范区一角
“男种桑女养蚕,二十五天就见钱”,这是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猴场村中墙面上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该村正位于隆林石漠化蚕桑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域。目前,整个示范区建设规模6180亩(其中核心区3580亩),覆盖2个乡镇7个村42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1326户、5313人。
当前,示范区已建成标准化大蚕房116座(每座126平方米),自动化小蚕共育中心1080平米,蚕沙循环利用中心500平方米,蚕羊兼养示范基地1个。该示范区还获广西区政府认定为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示范区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参与技术指导、管理、收购等环节,解决了群众缺技术、缺销路的实际问题。村集体统一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后,转由龙头企业统一进行标准化桑园种植和管理,流转费由企业承担;桑园建成后,企业按统一技术、统一标准将桑园分配到农户进行合作养殖,按公司20%、农户80%的比例分配收益。政府统一建设的标准化蚕房确权至村集体,村集体通过收取蚕房租金和土地管理费获得收入。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桑叶采摘、桑蚕养殖等多方面获得稳定的收入。
▲调研团在石漠化蚕桑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仕光在向调研团介绍示范区发展情况
2023年,示范区核心区养蚕近1万张,产鲜茧91.8万斤,产值共2570.4万元。通过种桑养蚕,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大户一年甚至可增收十余万元;村集体通过出租116座蚕房和收取土地流转费用,可获得年收益10.6万元。
示范区中建设了小蚕共育自动化生产车间,小蚕将在此由公司和小蚕共育户统一培育至三龄虫后,再发放给农户饲养,以提高存活率、降低生产成本。农户从三龄蚕开始养殖,约20天就可以产出鲜茧,真正实现了“二十五天就见钱”。示范区实施大蚕养殖的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升,采桑养蚕正变得更简单。负责人表示,采桑养蚕已经成为一项“老少皆宜”的工作,老年人即可完成,青壮年劳动力还能选择外出务工,进一步为家庭增收。
目前,示范区仍在不断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实施“蚕羊兼养”、在桑田中套种玉米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助农增收。未来,示范区还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调研团在示范区展示厅前合影
8月1日下午,调研团到达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是隆林各族自治县于2012年重点招商引资的项目企业,也是隆林唯一一家具有规模的茧丝加工、生产、销售企业,曾被评为“2018年百色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等。该公司位于县轻工业园区,占地30亩,有6条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年产量达160吨,产值7200万元,利税150万元,现有员工135人。
▲调研团在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了解经营情况
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在推动当地桑蚕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2年以来,公司积极配合县政府和县蚕业技术服务中心,将种桑养蚕业打造为隆林的主导产业之一。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农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配套服务措施,与农户签订蚕茧保底价格收购合同,当市场价格高于保底价格时,按市场价格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格时,按保底价格收购,差价部分由公司和政府各承担50%,以确保农户利益,提高群众养殖积极性。该公司还为农户提供养蚕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户养蚕成功率和丝绸质量,更好地实现企业与蚕农的共赢。
▲调研团在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合影
茶香飘出脱贫经
8月1日中午,调研团来到广西隆林三冲茶叶有限公司,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广西隆林三冲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冲茶叶公司”)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三冲村。三冲村人陶德武退伍后,从1989年开始,带领乡亲们在村里开垦茶叶种植基地。从筹集资金到发动群众,从修公路到架电线,两年时间里,这个原是“三冲苗寨大山沟,穷山恶水鬼见愁”的地方,成为所在乡镇第一个通公路、通电、规模发展经济项目和兴办企业、村民有稳定收入的村庄。1993年,村庄成立隆林晓云白毫茶厂,是隆林最早的一批茶叶生产销售公司;2009年,茶厂改制为如今的三冲茶叶公司,如今,该公司已成为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红茶、绿茶、白茶等各类干茶100余吨,年产值3000余万元。
▲调研团参观三冲茶叶公司展示厅
茶厂曾是三十余年前的致富项目,如今仍在不断发光发热,持续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冲茶叶公司实施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成立了“云雾三冲”农业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种苗与化肥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鲜茶收购等合同,采取统一管理、加工、采摘、生产、销售的“五统一”方式,并以建立基地、订单农户和技术帮扶等措施带动农户参与茶叶种植与加工,实现农业增产,带动农民增收。目前,茶园面积已经发展至5000余亩,覆盖了三冲村、蒙里村的600多户人家。
未来,三冲茶叶公司还将立足于三冲村秀美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该茶叶基地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未来有望进一步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调研团在三冲茶叶公司展示厅前合影
乔迁新城民安乐
8月1日下午,调研团到达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调研与访谈。
▲鹤城新区安置点新貌
鹤城新区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有来自全县16个乡镇的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5个民族共3372户14606人。鹤城新区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137521.78万元,占地面积1053亩。鹤城新区从选址到建设都处处为搬迁群众着想,物业、警务站、超市和菜市场等一应俱全,能够满足搬迁群众各类民生需求。教育方面,罗湖幼儿园、第六小学、第五中学与新区同时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子女能上学,上好学。医疗方面,新洲镇卫生院距离安置点仅仅数百米距离,节约了原本住在山里的搬迁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就业方面,隆林粤桂劳务协作中心和零工市场就设在新区门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从培训到上岗的一站式服务。走在鹤城新区的街道上,调研团发现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依山而建的楼房整洁美观,停放的私家车整齐有序,处处可以见到休闲的老人和嬉戏的儿童。鹤城新区的美景正呼应了安置点楼房上的标语,搬到鹤城新区的民众融入快,能致富,正在走上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应用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崔征洋访谈了居住在鹤城新区的易地搬迁户谢永才。谢永才家原本居住在石头山上,满是碎石的丘陵难以耕作,缺水和缺路是当地主要的困难。谢永才家以种植玉米为生,别说脱贫,连生计都难以维持。2018年,谢永才家搬入鹤城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定居点,开始新的生活。谢永才告诉我们,在搬迁之前,有很多跟他一起的贫困户对未来表示过担忧,因为他们都是农民,搬到县里没了土地,又没有务工的门路和技能,很担心搬迁后失去经济来源。搬迁之后,他们的疑虑很快烟消云散。县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笔过渡补贴,鹤城新区频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会,很多祖上世代务农的搬迁群众短短几个月就成了有资格证的熟练工人。此外,新区党支部定期跟踪所有搬迁户的情况,为老人定期免费体检,为残疾人和或其他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申请低保,第一书记和帮扶人也常常入户走访。目前,谢永才已经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了一名技校老师,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脱贫户获取技能,靠劳动致富。他感慨地说:“没有党和国家的帮助,哪有我的今天,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为民服务的好国家!”
▲崔征洋访谈易地搬迁户谢永才
就业扶贫助增收
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帮助搬迁群众获得工作岗位,8月1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位于鹤城新区旁的隆林粤桂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粤桂合作公司)调研学习。
粤桂合作公司是在政府的粤桂协作工作机制推动下,由广西隆林国有平台公司华隆集团和深圳人力资源服务商中南人才集团、深圳智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股组建的。公司采用“本地招聘+安排就业+全程服务+结算回流”的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为隆林人,尤其是鹤城新区的搬迁户提供技能培养、人才考评、劳务派遣的全流程服务,既提供本地劳务岗位,又提供外出务工的机会。同时,针对百姓外出务工会导致贫困地区“人财两空”的问题,粤桂合作公司还会将部分公司收益回馈给劳务输出地,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在调研过程中,恰有一名搬迁群众来找工作,调研团观摩了公司员工接待的全过程。从询问群众的技能、证书情况,到调出匹配岗位供群众选择,再到确定岗位办理手续,全程都十分方便快捷。除线下服务外,粤桂合作公司还通过与各村村集体合办的“就业驿站”群聊,提供线上就业信息推送与线上咨询服务。截至目前,粤桂合作公司已在线上线下累计完成就业服务55000余人次,帮助许多搬迁群众能够自食其力地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粤桂合作公司总经理陈扬青向调研团介绍公司服务模式
此外,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城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为脱贫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8月1日下午,调研团参观了隆林昌隆服装有限公司,了解公司推进就业扶贫相关情况。
▲隆林昌隆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东海向调研团介绍公司提供就业岗位情况
隆林昌隆服装有限公司是隆林各族自治县2013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公司位于隆林新州镇轻工业集中区,主营业务包括中小学生校服、单位工作服、少数民族服装等,目前公司已经实现上规入统。该公司在促进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目前拥有127名员工,其中包括26名脱贫户、15名易地搬迁户和8名残疾人,他们平均可获得约3000元的月收入。该公司所在的产业园也靠近鹤城新区安置点,易地搬迁户在“家门口”便可以实现就近就业。公司还为脱贫户免费提供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该公司在推动就业扶贫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被授予“服装加工扶贫车间”称号,被评为隆林各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十佳民营企业”,2022年被深圳市和百色市有关部门共同认定为“粤桂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
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推动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公司开设了“隆林壮族三层楼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该基地不仅制作和销售隆林世居的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的传统服饰,还成功入选了“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通过研学和培训,带给游客沉浸式的体验。
▲调研团在昌隆服装有限公司工厂门前合影
行程总结
至此,兴隆百色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行程全部结束了。在西林县,我们看到了当地通过引入优质的种养产业注入扶贫动力,了解了当地通过六堡茶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我们见证了蚕桑产业成为当地农户致富的“短平快”产业,也见到了当地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就业扶贫让群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兴隆百色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隆林各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隆林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公司生产的生丝成品
▲工人正在缫丝生产线上工作
▲昌隆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民族服饰与装饰品
▲鹤城新区门前的零工市场
▲调研团成员正现场观摩群众求职过程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