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黔程万里队在黄平县

发文时间:2024-09-0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4日,“832工程”贵州线黔程万里队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黄平县、镇远县、台江县、雷山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首站是黄平县。黄平县位于贵州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距州府凯里 50 公里,省府贵阳179公里。全县面积1668平方公里,下辖8镇3乡、142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人口39.8万,其中苗族、革家人等少数民族占68.5%,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黄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之美誉。黄平自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全县共识别出11个贫困乡镇(其中谷陇镇2016年初被列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135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8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6144户111691人,贫困发生率达31.83%。截至2019年12月,全县11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26144户111691人中已脱贫24442户107726人(其中2019年脱贫6528户27087人),未脱贫1702户396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3%。



▲摄于黄平县旧州镇

致力打通全产业链,乡村振兴“参”机盎然

8月5日上午,贵州线-黔程万里队前往黄平县一碗水乡太子参种植基地展开调研。太子参、黄精、白及等中药材产业是黄平特色优势产业,可多年来,产业发展一直以农户“各自为战”为主,虽有企业、合作社参与,但没有抱团发展,种植技术、产后加工等没有相应的规范。近年来,一碗水乡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太子参、黄精、白及等道地高品质中药材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道地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

立足资源禀赋,找准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这里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为太子参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1992年,一碗水乡从施秉县牛大场镇引种300亩太子参。二十多年后,太子参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0亩如滚雪球般发展到如今全乡3.5万亩,黄平县一碗水乡凭借着蓬勃发展的太子参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太子参之乡”。

创新产业模式,开发“太子参+”轮作套种新体系。一碗水乡水淹塘村带头发展水稻等互补产业,通过单季稻与中药材太子参循环种植的形式发展种植800余亩,实现了钱粮双丰收的良好局面。一碗水乡因地制宜推广“太子参+玉米”“林下太子参”等套种模式,在不影响太子参产量、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土地亩产值,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一地多收。

发展零工市场,打造“家门口”就业新模式。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一碗水乡充分利用太子参种植周期较短、市场需求较大等优势,鼓励太子参种植户雇佣当地老百姓参与太子参栽种、管理到采收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村镇闲散劳动力。在太子参丰收时期,工人们的平均工资可高达200多元一天。2024年,太子参种植预计总产值3.5亿元,将带动3000余农户实现就近就业。

打通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一碗水乡围绕太子参产、供、销等环节,精准做好产销对接,提升完善产业链。通过整合各方资金资源,建成了功能齐全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吸引众多企业药商入驻,初步实现加、购、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同时,强化整体规划和特色布局,集成太子参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一体化智慧产业园,促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当地农户手持农具在太子参种植基地上采筛太子参



▲当地农户展示太子参采筛成果

随后,调研团实地调研黄平县一碗水乡太子参交易市场,市场内太子参加工车间干净整洁,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声隆隆作响。据黄平县委党校副校长杨志祥、贵州中通金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任介绍,2021年,黄平县一碗水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式建成启用,这一综合性的交易中心集交易门面、储藏冷库、烘干生产线、萃取提炼设备于一体,为中药材的流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2022年,一碗水乡引进贵州省中通金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建设GAP示范推广基地和黄平太子参良种繁育推广示范基地。基地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技术支持,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GAP示范带面积达3000亩,核心育种示范点300亩,亩产量约750公斤,亩产值达1.5万元,带动就业2万人次,成为全国区域性良种繁育示范样板基地,为贫困户脱贫、村民致富提供内生动力。



▲访谈团在一碗水乡太子参交易市场加工车间内调研



▲贵州中通金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任向访谈团介绍自动化生产线



▲访谈团在一碗水乡太子参交易市场前合影

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8月5日上午,调研团前往黄平县旧州镇野菜基地调研。黄平县坚持走生态路线,充分利用好山好水这一自然“宝藏”,着力发展无公害果蔬种植,广泛种植紫背天葵、冰菜、藜蒿、富贵菜等18个品种的野菜。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是发展无公害果蔬种植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自2019年成立以来,六源鲜公司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以“党建+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大力发展野生蔬菜种植产业,人工“驯化”山林野菜并保留野菜野味后实现规模化全季节量产,销往省内外市场。目前,六源鲜公司有标准化康养野菜种植基地5个,核心种植区2000亩,辐射带动种植规模10000亩,带领300余户农民脱贫,打造了贵州最大的野菜培育基地。2023年,黄平野菜产业实现产值1500万元,解决1.5万人次就业。未来,当地计划将野菜种植面积扩展到5000亩,辐射带动全省30万亩野菜种植。

数字赋能农业大棚,推动野菜种植现代化发展。六源鲜公司建成标准化野菜种植大棚98个,智慧育苗大棚还配备了双层遮阳网、智能风机控制、喷淋滴灌等现代化设施,保证大棚内的环境适宜野菜生长。大棚外,智慧大棚生态环境监测站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磷、钾等各项环境指标。在省农科院,州、县农业部门等多方技术支持下,六源鲜公司采用智慧农业操作系统,将野菜的资源保存、选种、种苗繁育、成菜采摘进行系统专业的划分,推动野菜种植走上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野菜基地种植面积已达2200多亩,带动省内其他地区种植野菜上万亩,产品远销迪拜、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城市和地区。

积极延伸产业链,实现野菜产业一体化发展。从品种的不断试种到精细培育再到生产销售,六源鲜公司打造了贵州省首个集野菜种苗培育、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选种育苗上,为了解决野菜种苗问题,省农科院专家通过野外采集取得资源,再通过扦插等方式扩繁,在黄平建立了全省集中连片最大的野菜基地,严格选育优良品种,保障优质野菜培育,为10万亩野菜种植提供种苗。种植采摘上,六源鲜公司对每一种菜的采摘技术、采摘时间等环节设立了严格标准,例如冰菜采摘要求较短,紫背天葵要求较长。采摘完成后,充分发挥优质冷链管理优势,保障野菜新鲜出库。





▲访谈团参观旧州镇野菜种植基地农业智慧大棚



▲六源鲜公司董事长程太芝为访谈团介绍野菜种植情况



▲访谈团在旧州镇野菜基地前合影

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积极发展烤烟优势产业

8月5日下午,调研团在野洞河镇泥巴寨村烤烟基地调研。近年来,野洞河镇通过政策支持、大户带动,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烤烟产业,真正让群众将烤烟叶变成了“黄金叶”,助推乡村振兴。按照“做强烟叶主业,拓展融合多元产业”的发展思路,建立了“公司+合作社+烟农”的组织方式。在生产端,一方面利用基本烟田轮作期和空闲期实施烟地接茬、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极大提升了烟叶质量。另一方面,野洞河镇在产业规划、技术指导、专业服务上下功夫,实施统一育苗、统一移栽、统一技术指导等关键举措,科学种植,确保烤烟质量和产量,进一步提高烤烟种植水平。在销售端,实行“订单种植、收购”的模式,由烟草公司每年稳定提供订单,合作社按分配订单量统一种植。2024年,野洞河镇今年种植烤烟农户286户,比去年增加了5户,种烟面积共5600余亩,预计达到70万公斤烤烟种植,烟农实现收入2800余万元。



▲访谈团参观野洞河镇泥巴寨村烤烟种植基地



▲访谈团参观野洞河镇泥巴寨村烤烟基地烘烤房



▲访谈团在野洞河镇泥巴寨村烤烟基地合影

借助农行结对帮扶,打造特色田园乡村

8月6日上午,调研团前往黄平县新州镇学坝村调研,学坝村共有525户2121人,其中脱贫户117户504人,脱贫不稳定户16户71人,边缘易致贫户5户1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户12人。自2018年中央农总行帮扶学坝村至今,农行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人,投入帮扶资金超1370万元发展学壩·山泉水世界、“学壩”饮用水、有机蔬菜大棚、“十里人家”农家乐、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到100万元的突破。

支部建设与为民服务同强化。借助中国农业银行党建结对帮扶,组织党员赴山东、遵义、铜仁等地学习村党支部建设和村集体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同时通过“党员包户”“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措施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村级事务与企业运营同管理。按照“村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集体资产、资源为依托,由农行帮扶成立贵州省黄平县金穗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公司董事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担任公司负责人,离任支部书记担任公司监事,通过法定程序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构建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企业“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架构,实现村级事务管理职能与村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

民生实事与项目谋划同协商。一是引入外部“融智顾问”,引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作为“协商顾问”,接合作建设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事宜。二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组建学坝村人才微信交流群定期组织本村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农民工召开院坝协商会、村企联席会,共同谋划产业发展、解决村级民生困难。

集体产业与乡村建设同推进。农行帮扶创立村集体企业贵州省黄平县金穗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成“学壩·山泉水世界”“大棚蔬菜”“學壩天然山泉水”“‘十里人家’农家乐”“电子商务”等发展项目,形成了“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参股经营”“租赁经营”四种经营模式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利益分红与积分管理同激励。村集体企业“金穗”公司财务定期在全村公示,提取企业利润的35%作为公益事业基金用于全村分红,50%用于滚动发展,5%作为村企管理者报酬激励,1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实现多方共享企业收入分红。制定《学坝村乡村振兴积分管理办法(试行)》,全村推行“积分+金融”项目积分评定,使用农行乡村振兴积分平台,村民可用积分到中国农业银行积分兑换点换取物质奖励,也可享受惠农贷款利率优惠,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村集体产业发展。



▲访谈团参观黄平县新州镇学坝村



▲中国农业银行帮扶产业介绍板



▲访谈团在学坝村山泉水世界前合影

访谈掠影



▲访谈团刘宏宇老师访谈黄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脱贫攻坚期原分管领导王东



▲访谈团博士生徐向宇访谈黄平县政协副主席,脱贫攻坚期原扶贫办主任唐成兴



▲访谈团博士生张佳佳黄平县新州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期原野洞河镇镇长曾玲



▲访谈团本科生虞冠晴访谈黄平县重安镇党委副书记,脱贫攻坚期新州镇五里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龙冠任



▲访谈团博士生张佳佳在野洞河镇泥巴寨村委会办公室访谈脱贫户张大军

行程预告

接下来,黔程万里队将前往镇远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对镇远县天麻种植、肉牛养殖、古城旅游示范区建设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镇远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黔程万里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黄平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黄平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农户在旧州镇烤烟基地整理烟叶



▲太子参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在采收



▲旧州古镇里的徽派建筑



▲中国农业银行定点帮扶项目学坝村荷花园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