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调研团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广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广西案例、广西经验。
7月24日,“832工程”广西线贺州桂林队从贺州市出发,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贺州市和桂林市的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调研工作。
本组调研的第二站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古称“山国”,四面环山,中间低落,略呈椭圆形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多属喀斯特地貌区。该县县域面积1572平方千米,辖9个镇,3个乡,总人口26.76万人。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典型特困民族地区,2012年4月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时期,全县共有58个贫困村、15553户贫困户、68839名贫困人口。2016年以来,全县58个贫困村、68839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2018年,富川成为贺州市第一个摘掉国定贫困县“帽子”的县区,也是全市唯一一个连续在2018、2019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等次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富川瑶族自治县脱贫摘帽。
完善组织建设,引领脱贫攻坚
7月25日下午,调研队到达富川瑶族自治县县政府,开展脱贫攻坚亲历者访谈。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郭伯威副教授访谈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吴叶健。吴叶健指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这方面可以总结三点经验。一是重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组长,县委班子、县政府班子相关成员担任副组长,县直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二是统一思想。通过坚持开好“全县脱贫攻坚推进会”“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例会”“专责小组工作例会”“乡镇扶贫工作协调会”等会议,解决了部分干部不主动作为的问题,统一了思想,研究解决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提高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富川县创新实施了“党组织延伸工程”民事联解工作法”“党员圩日制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责任田实名制”的“四个一”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全面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
▲郭伯威访谈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吴叶健
▲郭伯威向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吴叶健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雨桉访谈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尹宁。尹宁详细介绍了富川县脱贫攻坚的“四个机制”和“四轮驱动”的脱贫路径。富川瑶族自治县创新组织模式,推行“战时机制”、“末位倒排”、“月评争先”和“挂牌作战”四大机制,实现全县上下脱贫工作从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的时效转变。富川县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设计并实施了基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的“四轮驱动”的脱贫战略,统筹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精准脱贫,仅用6年时间就使全县58个贫困村在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户的生活逐年向好。
▲王雨桉访谈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尹宁
▲王雨桉向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尹宁赠送纪念品
端好“旅游饭碗”,走好致富之路
7月25号下午,调研团前往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参观学习。
2016年,岔山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全村246户居民中就有116户是贫困户,贫困率高达40%以上。穷则思变。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岔山村以挖掘古道文化为切入点,推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品牌,走出“古道+美食+互联网”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岔山村的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发独特的村落景观,挖掘悠久的历史底蕴,打造出一条集古道油茶店、农家乐、烧酒铺等各类特色商铺于一体的古道旅游商业街。如今,岔山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休闲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旅游,有力带动了岔山村村民增收脱贫。
▲调研团了解岔山村脱贫攻坚情况
在大力发展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岔山村也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4月,由岔山村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筹建的手工腐竹加工厂投入生产,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岔山村,郭伯威访谈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志魁。杨志魁自2013年当选村支书后,带领贫困发生率超40%的岔山村实现脱贫,2018年4月,他被授予自治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通过杨志魁的故事,调研队总结出村领导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作用的三点经验。一是积极担当。在征地修路的关键节点上,杨书记勇当排头兵,亲自走访群众做思想工作,经常深夜还在群众家中,最终获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把当地有名的“牛屎街”建设成一条黄金街。二是凝心聚力。杨志魁联络当地乡贤返乡投资、传授创业经验,在各方带动之下,岔山村建成特色美食旅游街,实现了当月运营当月成功,创造了一家油茶店年营业额超50万元、纯利润年30万元的神话。三是廉洁奉公。杨志魁推动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特别是在集体经济的分红中做到公平公开,尽管杨志魁为村合作社种苗、肥料、登记注册等事务没少跑路,但合作社取得期待的收益后,他将红利平分给参与的53家农户,自己丝毫不多取。正如杨志魁说的那样:“我富了,但不代表岔山人富,只有全体岔山人都富了,那才叫富”。
▲郭伯威访谈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志魁
▲郭伯威向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志魁赠送纪念品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雨桉访谈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脱贫户代表卢雪花。卢雪花2018年嫁入岔山村后,为谋生与丈夫前往广东务工。2019年底,她回到岔山村,发现村里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一是卫生条件焕然一新,村里的“牛屎街”变成了“黄金街”,二是来旅游的人多了,村里又陆续开了农家乐、马帮、烧酒铺、书吧等各类特色商铺,生意也越来越好。于是,在村支部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卢雪花开了一家油茶店并经营至今。现在,她一边照顾孩子和公婆,一边把生意经营的红红火火。卢雪花表示:“脱贫以来,感谢党的好政策,像我一样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王雨桉访谈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脱贫户代表卢雪花
▲调研团在岔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富芋富川,三产融合
随后,调研团前往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冷泉香芋产业核心示范区开展调研。该示范区的香芋种植面积超7000亩,辐射带动朝东全镇种植香芋面积达20000亩。2021年,冷泉香芋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评为自治区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朝东镇依托香芋产业被列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强镇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产业园规划选址位于岔山、秀水、和平、营上、蚌贝、塘源连片产业带上,囊括芋头、油茶籽、中草药、金丝楠木等自然资源及古村、古迹、古风雨桥等人文景观。示范区依托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农田片区、文旅片区、商贸加工区等功能分区,通过产业提升、文旅挖掘和乡风治理等路径建设田园综合体。
示范区深度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益。为此,示范区与广西农科院结对共建香芋产学研实践基地,推动单一种植向产供销全产业链提升。依托周边文化古村的旅游基础,打造富芋小镇文创IP,使农业丰富旅游业业态并带动其实现价值提升。同时,优先在重点村落实施村容治理、特色街区规划、庭院设计等,提升本地人居质量和游客旅居质量。
示范区敢于创新,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发展。示范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介入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研发等生产流通各环节,打造全面数字化的农业产业链,努力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致力于将数字农业产业打造成富川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抓手。
▲调研团在富川冷泉香芋产业核心示范区前合影
规模经济增收益,产业振兴助脱贫
7月26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富川瑶族自治县浮田村“梦里橙花”脐橙产业示范区。示范区所在的浮田村是“十三五”国定贫困村,全村406户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9户997人。近年来,浮田村以脐橙为主攻产业和精准扶贫产业,引导当地群众相互扶持,创建了“梦里橙花”脐橙产业示范区。依托示范区,2018年,浮田村实现整村脱贫;截至2019年底,全村207户991人脱贫摘帽。村级集体收入也从2017年0元到2018年12万元的突破,再到2019年19.5万元的新增长,实现了质的飞越。
示范区的成功为通过传统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型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优秀的经验。一是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式管理,发挥规模效应,提升品牌价值。园区通过建设防虫网棚、更新品种的方式提升脐橙的品质;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采用标准化生产进行包装销售,商品化处理,优质果品率达90%以上。二是以先进生产力建设智慧果园。园区建设传感器、摄像头等田间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架构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脐橙生产的精准管控和预警监测。三是纵向延伸产业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融入富川国际慢城旅游圈为目标,以脐橙产业与瑶乡生态旅游发展相融合,突出富川脐橙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民族乡村文化等特色,打造了集农耕体验、文化体验、田园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区。
▲调研团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浮田村“梦里橙花”脐橙产业示范区前合影
随后,调研团队前往富川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产业园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马槽村委白牛村,项目总占地面积1500亩。规划总投资1.2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预计以80%的财政投资撬动20%社会资本投资2400万元。目前,已经在马槽村委白牛村建成占地560亩的核心区,包括66个阳光温室大棚及产业路、排水、电力等配套设施,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豆角、茄子、小青瓜等大棚蔬菜新品种,发展现代化高质高值高效设施蔬果产业。
产业园通过丰富的手段构建起“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扶贫振兴模式。一是联得紧。产业园使用财政衔接资金、中国节能中央定点帮扶资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山东寿光晓腾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将企业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全面推广。帮扶企业将蔬果大棚租给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种植抵抗天灾风险能力,提升发展产业信心。通过“五个统一”管理,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品牌打造”,培育新型农人,建设起一个带不走的产业。二是带得稳。为了降低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公司将36个大棚按1万元/亩的租金租赁给当地农户种植,签订每斤不低于3元的保底回购合同,超出市场价部份,由农户、企业“三七分成”提高回购价格,帮助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每亩年收益超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万元田、万元地”。三是收益久。产业园把政府出资建设的蔬果大棚和基础设施等形成的资产划转给村委,由村集体把所有大棚蔬果委托企业运营,村集体做好服务协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0多万元;提供60个固定务工岗位用于安排脱贫户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4万元;提供临时务工岗位120多个,年人均务工增收1万元。
“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已经形成政府与企业同搭台,集体与农户同唱戏,企业与农民同富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品质化的脱贫致富新路。
▲调研团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前合影
土地流转提效率,产业融合促振兴
最后,调研团队前往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茅刀源村调研。茅刀源隶属于柳家乡洋新村,十几年前,茅刀源是典型的“空心村”,“空心率”达80%以上,土地丢荒现象严重。经过脱贫攻坚期间的努力,村里再没出现土地丢荒,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西岭药谷”,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近年来,该村先后荣获广西“绿色村屯”、全国美丽宜居乡村、全国绿色村屯、中国幸福乡村、广西特色农业休闲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柳家乡党委书记肖芳向调研团介绍柳家乡的脱贫攻坚历程
茅刀源村的脱贫攻坚离不开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一是开展宅基地流转和“三清三拆”工作,共拆除杂旧房80多间(处),5000多平方米,整合空闲地3000多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整村房屋建设、河道整治、村道机耕道升级、微菜园打造等建设。村内农房于2021年初完成风貌改造提升后,村篮球场、公共停车场、同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备,村内道路比较宽敞,产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二是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共流转土地450多亩、水田500多亩。土地的流转降低了产业引进过程中的沟通成本,提升了竞争力。最终,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村集体成功引进广西锦沐仁和中草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1800亩,主栽野菊花育苗300万株,岗梅育苗80万株,两面针10万株苗,形成了“规范化育苗+标准化种植+加工+销售”的技术路线;同时建有民宿4栋,药膳房1栋,农家乐两个、百草园研学基地、瑶药养生坊等,茅刀源村已发展成集休闲疗养、住宿、饮食于一体的旅游示范村。
▲调研团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茅刀源村前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后苏红岩访谈了柳家乡党委书记肖芳。肖芳介绍了柳家乡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不断试错和经验积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包括脐橙、中药材等,最终形成种植业、加工业、旅游康养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对于有限的扶贫资源分配,肖芳书记认为应当在向贫困村倾斜的同时考虑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提高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她提到扶贫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在于需要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仅是关于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关于建立信任、激发内在动力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首先,要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望,确保扶贫措施真正符合村民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其次,要注重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不仅仅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水平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村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最后,还要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实现自我发展。总之,只有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扶贫工作的目标,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苏红岩访谈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党委书记肖芳
▲苏红岩向富川瑶族自治县党委书记肖芳赠送纪念品
深化粤桂合作,助力脱贫攻坚
7月26日下午,调研团来到贺州伟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贺州伟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粤桂(四会·富川)扶贫协作产业园区内部。该产业园区是由广东四会与广西富川联合共建,属于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园中园。产业园总投资4.5亿元,共建设标准厂房12栋,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
产业园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从广东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贺州镇、村创办18家粤桂帮扶车间,带动农村劳动力804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326人)。分别打造广西贺州伟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星辉电子有限公司2家粤桂协作“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110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44人)就业。目前粤桂协作产业园共入驻企业22家,其中从广东转移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共吸纳周边群众就业1500多人,其中,脱贫户就业457人。2023年,产业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48.17万元,创税593.1万元。
共建产业园区达到一举五得效果:一是脱贫就近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二是脱贫村集体经济增收并长期稳定;三是县域经济总量壮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四是华润产业示范区获得资金支持,有效解决发展资金瓶颈难题;五是资金变资产,保证帮扶资金安全并发挥长效。2021年5月,粤桂(四会·富川)扶贫协作产业园区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调研团在富川瑶族自治县贺州伟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前合影
行程预告
接下来,贺州桂林队将前往资源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资源县的文旅产业、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并深入访谈城关区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富川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富川瑶族自治县浮田村“梦里橙花”脐橙产业示范区的橙子
▲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村容村貌
▲调研团师生查看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茅刀源村民族特色商品
▲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茅刀源村村容村貌
▲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园区帮扶车间正在工作的工人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要求
2024/09/12
-
应用经济学院2024年教师节表彰光荣榜
2024/09/12
-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携手向黔队在荔波
2024/09/12
-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黔韵新篇访谈团在长顺县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