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云南省开展“832 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云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云南案例、云南经验。
8月12日,“832工程”云南线七彩红河队从泸西县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四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泸西县、石屏县、红河县、元阳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最后一站是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元阳县地处哀牢山脉南段,红河上游元江之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地连绵,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元阳县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等荣誉称号。元阳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于2020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元阳县农林产业示范园里劳作的农民
多方帮扶困难群众,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8月16日下午,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会堂逢春岭会议室开展访谈。首先,硕士生于东立对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国卫进行访谈。徐国卫介绍,脱贫攻坚以来,元阳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农户的住房危房率超过50%;脱贫攻坚期间,政府采取易地搬迁、原址拆除重建和房屋加固三种模式保障住房安全,并补贴住房拆除重建的农户3万元。元阳县是务工大县,县总人口45.96万,务工人口达17万,工资性收入80%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提高收入。作为基层工作者,徐国卫为脱贫攻坚工作付出了大量努力,她在乡镇工作的状态常是“1/3时间在开会,1/3时间在路上,1/3时间在农户家里”。对于县里的“懒汉问题”,徐局长表示激发这部分人的内生动力很难,主要是要引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模范带动、村民自治等比较有特色的工作方法。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于东立访谈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国卫
随后,博士生杨力权对南沙镇党委书记李家亮进行访谈。李家亮介绍,南沙镇的傣族人口数量较多,32个乡镇中有28个傣族乡镇,且接近一半的贫困情况较为严重。南沙镇结合当地地理和水资源条件,推动万亩冬早蔬菜和万亩枇杷等热期果蔬产业的发展,并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如采用高密度的圆桶养鱼技术养殖高端鱼种,收入由原本的每年7000-8000元提升到每年1~2万元。此外,南沙镇医疗资源丰富,当地居民可以享受县城、城镇及乡村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李书记认为,医疗配备截至城镇层次都较为完善,到乡镇一级就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掌握医疗技能较为匮乏和不熟练等方面。南沙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覆盖到所有乡村,其中“村村响”广播有利于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宣传党的政策,5G基站的全面覆盖对于当地百姓接收外界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杨力权访谈南沙镇党委书记李家亮
随后,本科生刘燕妮对南沙镇桃园村委会那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卢奕辰进行访谈。在工作期间,驻村工作队从加强党建组织、政策宣传、监测帮扶、助力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五个方面,切实解决农民难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卢奕辰介绍,那里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于制陶体、多肉体、田园综合体和夜间经济体,于23年5月成立了陶瓷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探索增收新模式。她认为,那里村从原先并不宜居的村落发展为现在的文旅融合村,变化非常大。对于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她提到一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秀芬,几十年来坚持陶艺制作,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觉得自己做了多少事,而是为村子做了实事后,村民发自内心地感谢她,这让她非常感动。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刘燕妮访谈南沙镇桃园村委会那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卢奕辰
随后,硕士生邹城捷通过对南沙镇呼山村脱贫户李文亮的访谈得知,脱贫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到村民资产方面,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公共食堂、政府补助新农合参保、建房补贴等,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村中脱贫扶助的帮扶体系完整,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合力带领贫困户脱贫。李文亮表示,脱贫后自己的收入翻了好几番,且来源多样化,掌握高附加值热带水果的种植技术,产品向全国销售,年收入从原先的3000元增加至十万元。对于未来的生活,李文亮表示乐观,他不仅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得到提高,更希望整个村子一起走向富裕,身边的人一起过得更好。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邹城捷访谈南沙镇呼山村脱贫户李文亮
最后,文余源教授对元阳县委副书记黄培进行访谈。黄培认为,在脱贫攻坚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多管齐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应当对县内发展情况有清楚的了解,重点发展薄弱点;做到审核全覆盖,将教育、产业、就业等方面卡牢卡死;具有强调度能力,促进政策快速推进。关于企业参与扶贫工作,他提到了证监会为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参与扶贫工作发布的政策文件,为企业在贫困地区上市开辟绿色通道,支持贫困地区企业的产业发展。为解决财政缺口大的问题,目前元阳县政府正在进行农业产业布局,立足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当地发展微生物经济,一开始是为了保护梯田,在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他发展途径,预计发展起来后可以实现3-10亿的税收,进而提高当地财政收入来源。
▲应用经济学院文余源教授访谈元阳县委副书记黄培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开创新篇
8月17日上午,七彩红河队前往元阳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调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在第一产业部分,元阳县以“一条鱼、一枚蛋、一颗菜”为核心,打造水产品养殖加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蔬菜产业链,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发展“梯田鱼”“稻鱼鸭”等种养模式,构建绿色有机产业链。在第二产业部分,元阳县依托林地资源,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绿色林业产业链,重点发展茶叶仓储、木材加工等,在“十四五”末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对于第三产业,以当地梯田为核心,打造哈尼梯田文旅产业链,创建5A景区,预计在2025年末实现产值160亿元以上;并且拓展附加值高的梯田红米加工产业,促进元阳县粮油经济的增长,在“十四五”末实现产值11亿元以上。
▲七彩红河队调研元阳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
▲示范园内的加工产品
技术人才同汇聚,农业致富赋新能
8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秦火保教授带领调研团队参观前方科技的微生物制品厂。秦火保教授是北京大学原生态农业系统工程负责人,现为前方科技(元阳)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专家,年近70仍奔走于田间地头进行科研工作,带领团队为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科技赋能助推红河州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技术集成、人才汇聚、产业模式创新是前方科技的主要优势。元阳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核心是微生物,为此当地政府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而吸引人才留下的关键要素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环境。目前,前方科技已在元阳县建成万吨微生物菌剂生产项目。自2023年4月试生产以来,相关产品已生产800余吨,先后在云南省主要经作区进行蔬果种植示范推广,并用于元阳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有机肥发酵、昆明晋宁区滇清水务蔬菜尾叶发酵除臭等项目,均取得良好效果。
▲七彩红河队在前方科技微生物制品厂与黄培副书记、徐国卫副局长、秦火保教授等陪同领导合影
随后,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县前方科技绿色有机肥厂,前方科技元阳有限责任公司刘兴铭向调研团队介绍促农增收情况。按照“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做强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2022年,元阳县引进高级人才秦火保教授团队建立农用微生物研发应用平台,创建前方科技绿色有机肥厂。该厂生产的液体肥料成本为3000元/吨,到百姓手里就是7000-8000元/吨,同时专业团队到田地教授百姓使用。肥料价格是日本品牌的60%,且效果优于日本品牌的肥料,在当地市场占比50%。
为解决农业产业链截止到种植端、土地肥力下降的问题,元阳县进行产业链上游源头拓展,从土地品质改良开始,保障产品质量提高,进而实现增收。前方科技首次引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运营机制,以科技支撑,运用微生物技术探索出“畜禽养殖+废弃物加工+有机生物肥+市场运营+种植业”,变“废”为“肥”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七彩红河队调研元阳县前方科技绿色有机肥厂
▲七彩红河队在元阳县前方科技绿色有机肥厂与黄培副书记、徐国卫副局长、尹鹏宇主任、前方科技负责人刘兴铭等陪同领导合影
开拓新品种,振兴新希望
8月17日上午,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县乡村振兴农林产业示范园和万亩枇杷基地调研科技助农情况。示范园的张森介绍,当地开拓农产品品种的思路具有创新性和灾难性的特点,着眼全国市场,聚焦于“人无我有”的品种,加快农户增收。同时在国家科技帮扶团队的支持下,实行先研发、再实验、后推广的策略,极大降低了农户种植的风险。示范园内种植的特色物种为多宝茄树,即通过嫁接技术将茄子、西红柿、辣椒等茄科作物嫁接在同一棵树上,实现一树多品常年挂果。多宝茄树于2022年正式研发成功,具有高产优产、抗病性好、收益高的优点,目前技术有待成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农业品种的创新也离不开人才团队的带动,其首席科学家多来自于全国的农业院校。
▲元阳县乡村振兴农林产业示范园的多宝茄树
▲七彩红河队在元阳呼山万亩枇杷基地与黄培副书记、徐国卫副局长、李道帅副局长等陪同领导合影
渔业光伏共发展,脱贫致富走新路
随后,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县南沙镇干冲村开展调研。李家亮向调研团队介绍,干冲村68户家家建有猪圈,由于养殖成本高被废弃。在政府的积极引领下,已拆除猪圈改造鱼塘56个,可养殖水域1130 m³,并建设引水管道1850m,引来山上优质水源,养殖罗非鱼和鲤鱼等。流水养鱼密度高,社会需求量大。目前猪圈养鱼项目年均产出9040kg以上流水鱼,可产生经济收益27.12万元,预计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调研团队还了解到,干冲村有效利用其屋顶闲置资源和光热资源优势,在元阳县招商引资安徽华能集团进行全县分布式光伏的政策下,实现全村农户屋顶光伏全覆盖。公司投资设备并租用农户和村集体的房顶,25年后设施归老百姓所有。屋顶经济成为干冲村发展新动能,预计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七彩红河队在李家亮书记的介绍下调研南沙镇干冲村
▲南沙镇干冲村的“猪圈养鱼”模式
梯田展新貌,群众焕新颜
8月16日下午,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县新街镇多依树,在黄培和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调研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情况,并参观梯田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元阳县大力推进梯田保护工作,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持续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同构的农耕体系,推广“稻鱼鸭”种养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梯田+休闲度假”等消费新业态出现,推动农家乐、民宿等行业发展壮大,打造全包式文旅项目,在富民增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元阳梯田一年游客可达到400多万,村民观念已发生较大转变,不会出现规模性返贫。202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4736元。
▲七彩红河队和黄培副书记在元阳县新街镇多依树
▲哈尼梯田民宿
随后,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调研乡村旅游发展情况。阿者科村是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随着现代化进入,村落空心化严重,经济发展缓慢,2018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8年6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编写的《阿者科计划》正式落地,提出“一个模式、两方参与、三个目标、四条底线”协同,通过利益分配与遗产保护细则的绑定,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提高村民自主管理能力与发展意识,让阿者科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也展现了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能性。
阿者科村的分红细则是其较为特殊的政策。细则规定,全村的经营利润三七开,其中30%用于村集体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另外70%由村民分红,分传统民居分红、梯田分红、居住分红和户籍分红四部分执行。分红细则的执行,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阿者科村举行九次旅游发展分红大会,共计分红177.26万元,户均分红达27351元。
▲七彩红河队调研阿者科村旅游发展情况
养好“一尾鱼”,致富一片天
8月16日下午,七彩红河队抵达元阳县马龙河设施农业园区,在呼山众创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岳绍的介绍下调研联农带农情况。园区采用陆基圆池和集装箱养殖方式,目前共有340个单池,单池年产值12-15万元,年产预计纯收益9万元,纯利润率达到27%-28%,园区纯收益约1400万元,目前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设施渔业养殖园区。下一步,园区将发展科研、露营等结合的农文旅项目。依托马龙河设施农业园区建设,元阳县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1万元以下脱贫户和监测户”的“3+1”的联农带农助农产业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同时整合国家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增收资金,按村集体、企业、农户、1万元以下脱贫户和监测户“4321”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七彩红河队调研元阳县马龙河设施农业园区
▲马龙河设施农业园区的陆基圆池
行程预告
七彩红河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元阳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元阳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应用经济学院文余源教授访谈元阳县委副书记黄培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于东立访谈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国卫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杨力权访谈南沙镇党委书记李家亮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刘燕妮访谈南沙镇桃园村委会那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卢奕辰后赠书留念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邹城捷访谈南沙镇呼山村脱贫户李文亮后赠书留念
▲前方科技绿色有机肥厂劳作的工人
▲元阳哈尼梯田风貌
▲马龙河设施农业园区的鱼类养殖集装箱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