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应用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发文时间:2021-12-23 阅读次数:

通向未来的崎岖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与应用经济学的使命

吴晓求

[摘要] 对中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进行理论范式上的概括,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资源配置、发展格局、增长动力、宏观管理四个方面,系统梳理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特征,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动力、新目标和新约束;本文最后指出,为了在理论上阐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经济学理论,需要对中国经济实践予以学理化,据此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作者] 吴晓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宁吉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第一个五年,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序展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为“十四五”发展提供了良好开端。“十四五”规划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纲要》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方针,并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提出了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政策和一系列重要举措。

[作者] 宁吉,国家统计局局长

碳中和愿景:绿色金融与投资机会

陈诗 祁毓 李志青

[摘要] 环境因素在与现代金融活动互动的过程,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金融决策模式,重塑新的投资机会,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则进一步强化这种逻辑链条。本文基于文献进展、制度文本、实践模式提炼双碳目标约束下气候变化、绿色金融与投资机会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典型事实,在系统回顾中国绿色金融制度发展演进的基础上,运用投资行为决策理论阐释绿色金融影响投资机会的制度逻辑和内在机理;着眼于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禀赋结构、投资需求和绿色转型定位,分析双碳目标约束下绿色金融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体投资机会的潜在影响及其投资潜力。最后,本文从绿色金融价值塑造、能力提升、流程再造和协同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运用绿色金融制度创造投资机会、提升投资绩效和重塑投资价值的政策启示,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作者] 陈诗,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祁毓,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李志青,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

高速铁路、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

——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李涵 李超

[摘要] 促进要素流动与经济集聚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投资。由于高铁扩大了劳动者的可达范围,缩短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促进了要素的聚集,因此有可能通过强化马歇尔外部经济效应而提升企业生产率。本文利用1999—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2003年秦沈高铁开通之后对沿线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渠道。在处理了高铁线路规划中的选择性问题之后,我们对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识别,发现线路规划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约7%,同时距离高铁线路越近的企业受到高铁的影响越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1)高铁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高铁可以增进创新者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外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生产率。

[作者] 李涵,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李超,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

义务教育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异质性影响

赵忠 张哲元

[摘要] 基础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利用201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结合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估计义务教育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女受《义务教育法》影响的年限每增加一年,其与父亲之间教育的代际传递系数会显著降低4.4%;如果子女小学和初中全程受《义务教育法》的影响,其与父亲之间的教育代际传递系数将减小超过40%。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义务教育法》实施前教育水平更高的省份,其实行义务教育更加有助于增强教育代际流动性,原因是在这些省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力度更强。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降低父亲与儿子之间教育代际关系的作用显著大于父亲与女儿,表明农村家庭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义务教育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提升作用,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以及非独生子女的群体中更加明显。

[作者]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张哲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

外资开放与本土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

——基于《指导目录》四次修订的因果识别和机制分析

吕越 邓利静

[摘要] 通过促进制度型对外开放,虹吸以外商资本为代表的优质要素和资源进入国内市场,继而推动本土企业的外贸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0—2013年间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四次修订,识别国内渐进式外资开放政策的动态演变趋势,并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外资开放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外资开放会显著促进本土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其次,外资开放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效应并不会因是否为国有企业而有所不同;同时,该提升效应主要源自政策优惠待遇。最后,外资开放会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来推动本土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

[作者] 吕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邓利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

美国模式分析

张丰羽 汤珂 曾嘉庆

[摘要] 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归纳分析,我们总结出美国资本市场呈现独有的特征。在资本市场成立之初,美国即采取抑制银行规模的立法和制度,因而美国的银行体系在融资中占据的份额有限,资本市场在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以直接融资为主。美国资本市场在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行效率最高,其广度、深度和有效性均是世界一流。美国之所以能够拥有领先的资本市场,主要归功于其拥有一套完整、有效而又合理的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这个体系重视风险的揭示和控制,对于违反信息真实有效披露规定行为的处罚相当严厉。资本市场在促进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其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渠道。但是,近年来美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企业财富创造逐渐集中的态势,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出现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

[作者] 张丰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后;汤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嘉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

德国模式分析

郭彪 尚凌楠 林星辰 刘思

[摘要] 德国经济总量长期保持在世界第四、欧洲第一,其制造业水平及创新能力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论是全球知名的大型厂商,还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都在全球市场上拥有极强的竞争力。与强调直接融资的美国模式不同,德国企业更多的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德国金融高效的融资体系对此功不可没。本文以德国“小金融、大实体”模式是否适合中国金融发展以及如何借鉴德国经验和弥补其不足这两个问题为研究主线,概述德国的经济结构与金融体系,分析德国金融模式的特点,并总结其不足和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建议。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与德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要有效借鉴德国金融模式,更好地发挥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不同于银行主导型德国模式,一个市场和银行合理结合的“双柱”金融体系可能更适合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 郭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尚凌楠、林星辰和刘思,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应用经济学评论》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主编:吴晓求

国内统一刊号:CN10-1783/F

版权所有

如需转发,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