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开展有组织科研,构建“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并定期组织高端研讨会,以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7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碳经济青年学者研讨会”暨“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7期)举办。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段玉婉教授、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靳玮副教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同丹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杨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梦迪副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杜克锐副教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吴施美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教授、副院长陈占明教授, “碳经济”团队陈、梅应丹、孙频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应用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主任宋枫教授主持。


魏楚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及背景。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碳经济”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并指出这一学科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本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碳经济”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拔尖人才培养的步伐。

段玉婉作题为“新能源电力基建的经济和福利效应分析”的报告,介绍了新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福利效应的影响,指出中国近年来在新能源电力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且新能源发电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靳玮作题为“高碳技术路径依赖与增长模式低碳转型”的报告,指出过去积累的技术、市场和设备存量影响了中国向低碳技术转型的步伐,并强调了未来政策预期对技术转型的重要性。

吴施美作题为“Dynamic Impac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Shocks on Macroeconomic Activities: Aggregate and Province-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的报告,指出极端气温是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极端气温通过提高生产成本影响供给侧,并在中长期通过减少消费和投资影响需求侧。

孙频作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Flooding Risk:The Spatial Implication of Flood Relief Policies”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增加了洪水的频发性和严重性,提出了一种考虑洪水风险和人口流动的定量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政策设计对福利水平的影响。

同丹作题为“能源基础设施低碳转型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建设的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数据库,并分析了其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中的应用实践。

谢杨作题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经济影响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开发的耦合环境-健康-经济的综合评估模型,并分享了其在降碳减污路径优化中考虑健康影响的应用案例。

刘梦迪作题为“When The Eyes Are Closed: Monitoring Failure and Strategic Emission”的报告,强调了环部监测站失灵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变化及其对环境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提供了对环境监管政策有效性的深入洞察。

杜克锐作题为“Regional Heterogeneities of China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Under Future Warming”的报告,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区域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并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电力消费总量和峰值负荷的影响。

梅应丹作题为“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Projects: Evidence from Housing Marke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的报告,评估了CCUS技术应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居民对CCUS技术的支付意愿,为政策制定者在低碳转型中提供参考。

“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即由3名左右教师围绕一个研究主题构建团队,每位教师指导3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3个左右团队支撑一个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

来源:对外合作办公室

设计 责编: 马文林

审核:陈占明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