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勇敢黔进队在平坝区

发文时间:2024-09-04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调研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12日,“832工程”贵州勇敢黔进队赴贵州省安顺市,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贵州省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平坝区、西秀区、普定县)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是平坝区。平坝,因“地多平旷”而得名,位于贵州省中部,北临毕节市织金县,东临省会贵阳、西靠西秀区。平坝区是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核心组成部分,占贵安新区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的51%。沪昆高速公路、厦蓉高速、沪昆高铁等国家交通大动脉横贯全境,是贵州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西部黄金通道,黔中文化走廊”之称。2014年,平坝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1716户41653人,贫困发生率为12.63﹪。在2014年至2017年共减少贫困人口3646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63元增至9314元,年均增长10.7﹪。2018年7月,平坝区作为第二批接受国务院第三方考核评估的14个县区之一,顺利通过验收评估,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复,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在全省14个退出县区中,平坝的错退率、漏评率最低。

数字货运助牛出山,产业增效赋能乡村

8月12日下午,调研团抵达大肥牛贵州安顺平坝养殖基地进行调研。贵州爱上大肥牛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肥牛公司)是一家专注肉牛产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托创始人在满帮(前货车帮)建立的物流货运资源,大肥牛公司在创始初期便大胆探索中国牛业产业的未来,创造出“北繁南育”的牛业新经济发展模式,即在北方种源集散地和净化场繁育净化牛犊,转运至南方养殖基地进一步育肥。在此基础上,大肥牛打造了以牛业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的“互联网+”肉牛交易服务平台,其小程序“大肥牛养牛小助手”提供免费的牛只、物资、员工管理及牛只交易等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动传统牛业的标准化养殖、透明化交易、数字化转型。



▲小程序“大肥牛养牛小助手

平坝地处黔中腹地,气候适宜,地势相对平坦,具有发展肉牛养殖的天然优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平坝的交通设施得到改善,降低了肉牛运输成本,区位优势逐渐凸显。2021年4月平坝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该公司。当前,贵州安顺平坝养殖基地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南第一个现代化万头级牛场。



▲大肥牛公司解析中国牛业产业的未来

大肥牛公司的企业理念是“联农、带农、助农”,通过平台带动共同富裕,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大肥牛公司可提供专业养殖技术指导和饲料保障,引导当地农户科学喂养和育肥;另一方面,农户将牛犊养大之后可以和公司进行置换小牛犊,扩大养殖规模,或通过大肥牛肉牛交易平台出售。公司有效解决了农户“买牛难、养牛难、卖牛难”的问题,带动升级当地肉牛养殖模式,帮助农户养牛致富。同时,以养殖区为核心,在周围牧场上选取一定范围开发溶洞餐厅、规划观赏种植区,充分利用林下区域打造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等,并筹备万人音乐节。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为当地带来人流量,带动当地发展民宿及农家乐等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



▲贵州爱上大肥牛超级牧场区域划分

“一粒米”成就大梦想,小产业铺就致富路

8月12日下午,调研团前往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调研。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平坝的“平”尤为难得,同时邢江河、槎白河又横贯了平坝全境。良好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让平坝拥有种植水稻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成为贵州粮食主产区之一,被誉为“黔中粮仓”。平坝大米口感回甜软糯、营养价值高,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识。



▲吴禹米业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昊禹米业于2007年成立,是当地的企业龙头。昊禹米业起步时主营大米加工,在2016年逐渐扩建,主营大米种植加工与菜籽油加工,目前种植规模已高达1250多亩。在扩建期间,昊禹米业由于育苗、插秧、移栽的季节性要求,每年在当地季节性用工五六千人,持续时长40天左右。按照男工每人160元/天,女工130元/天的标准,极大增加了当地贫困居民的收入。菜籽油加工也为周边粮油加工带来了辐射效应,进一步拉动就业扶贫。



▲吴禹香米

2021年,昊禹米业将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打造农旅结合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民宿、民居,打造“昊禹·稻花乡里”景区,从而推广自身品牌。2023年国庆期间,该景区实现了19万的游客量,旅游收入超二百万,有效促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



▲“昊禹·稻花乡里”景区负责人介绍园区规划

蔬菜种植展新篇,共绘振兴好风光

8月13日上午,调研团抵达天龙镇高田村,调研平坝区“十里五万亩”高标准蔬菜示范区。平坝区高标准蔬菜示范区涵盖天龙镇、乐平镇两个乡镇,辖9个村,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1070户、3711人。通过示范区建设,把坝子、山坳、坡地有机连结,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效益,提升平坝蔬菜市场竞争力,强化生产经营体系,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平坝区“十里五万亩”高标准蔬菜示范区示意图

高标准蔬菜示范区以坝区打造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按照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采取“三权共股、三主共赢”模式(即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与股份制经济联合社和公司销售结合,以农户为主体,合作社主推,公司主导,从而实现三方共赢)。示范区以天龙镇高田村、合旺村为中心,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成8100亩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保供基地。坝区围绕“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理念,现核心区4100亩,蔬菜累计采收量约3.6万吨,实现产值约6000万元,平均亩产值超过18000元,引领辐射带动平坝区、西秀区农户3200余户、87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多元化构筑产业振兴平台,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创惠增收。



▲高田村工作人员介绍示范区情况

家政服务启新程,共筑脱贫振兴梦

8月13日上午,调研团来到平坝区小菊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福利院。鄢晓菊是平坝区妇女创业典型代表,于2009年注册成立了平坝区第一个家政服务公司——“小菊家政”服务公司。公司经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家政服务、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婴幼儿托育、物业管理等五大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家政服务企业。目前,公司全职合同制员工300余人,兼职员工500多人。



▲鄢晓菊向调研团介绍小菊家政培训学校

为带动就业创业,在平坝妇联和人社部门支持下,鄢晓菊于2011年成立了“小菊家政培训学校”,定期组织乡村妇女参加家政服务员、保育员、育婴员、养老护理员、茶艺师、烹调师等职业技能培训。贫困户妇女大多文化程度低、家庭责任重,无法通过外出务工实现脱贫,经过小菊家政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后,这些妇女便可通过当地妇联、人社局及东西部协作资源平台实现就业。2018-2023年间,小菊家政职业培训学校共培训就业人员1200余人,其中贫困户880人,90%为女性,在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未就业劳动力、城乡下岗和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大中专毕业生就近就业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脱贫攻坚战奉献了突出力量。

近年来,小菊家政深入开展省妇联“幸福护航”巾帼志愿服务行动,设立了小菊婴幼儿托育机构、平坝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等群众现实关切的问题提供便民服务,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鄢晓菊介绍育婴员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访谈掠影



▲调研团参访大肥牛公司



▲调研团与昊禹米业工作人员交流



▲博士生陈冠锟访谈平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秀勇



▲博士生陈冠锟访谈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邹永平



▲硕士生杨雨昕访谈平坝区天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昊灵



▲硕士生杨雨昕访谈平坝区天龙镇打磨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晓鹤



▲本科生赖于蓝访谈访谈平元村脱贫户伍东行

行程预告

接下来,勇敢黔进队将前往西秀区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西秀区的乡村振兴、食品加工业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当地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平坝区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平坝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