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六盘水队在盘州市

发文时间:2024-08-19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4日,“832工程”贵州线六盘水队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启为期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六盘水市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盘州市、水城区、六枝特区)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首站是盘州市盘州市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的西大门,位于六盘水西南部,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境内有2个省级开发区,1个市级产业园区,下辖14镇6街道7乡,506个村(居),聚居着汉、彝、苗、白、回等29个民族,人口120万。脱贫攻坚以来,盘州集全市之力,调集精兵强将,定标施策、定向发力,决战决胜同步小康,书写了乌蒙大地脱贫攻坚的“盘州答卷”。自2014年以来,盘州市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策略,2018年,盘州市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2019年累计实现278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56007户19981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3%。

▲拍摄于盘州市民主沁心茶场

盘州脱贫攻坚的产业统筹与扶贫扶志

8月5日上午,六盘水队访谈团在盘州市委党校进行集中访谈工作。首先,应用经济学院教师张国凤访谈了盘州市副市长罗文。由于盘州市的工业产业占到当地GDP的将近一半,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盘州目前正在努力延长煤炭产业线,将更多的煤炭下游产业,如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等留在盘州市。农业上,盘州市的蛋鸡养殖场、新希望龙头企业的引进,有效带动了畜牧养殖;种植业以刺梨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扶持资金、合作社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转换率逐年增加,建设食品加工产业(主要包括火腿加工/刺梨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访谈团与副市长罗文合影

随后张国凤和硕士生叶财博访谈了盘州市原扶贫办主任莫庆华。莫庆华为调研团分享了脱贫攻坚期间遇到的困难:当地群众“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本着扶贫先扶志的理念,盘州帮扶干部首先动员群众思想,由干部带着群众干,将10%扶贫资金用于技能培训稳岗就业,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思想动力。就业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人社局、农业局牵头开展集中教育或干部在田间地头现场培训。目前建档立卡户中有4.5万人在省外务工。

▲张国凤访谈盘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长、原扶贫办主任莫庆华

后续的集中访谈中,叶财博继续访谈了双凤镇党委书记孙行。孙行告诉我们,在统筹扶贫资金的使用时,需要产业推进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在盘州市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修建道路的费用比其他地区高很多,在村镇中更多修建的是盘山路,距离长、难度高。考虑到资金使用的效率,通常情况下,30户以上的村会考虑修建硬化路面,30户以下的一部分村落考虑采用整村易地搬迁的方式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

访谈团师生与盘州市双凤镇党委书记孙行合影

高效率安置点可视化网格管理

8月5日下午,访谈团在翰林街道思源居委会调研。思源安置点是盘州市2018年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其他地区的安置点不同,该安置点位于盘州市的主城区,区位条件好,就业就学就医都能在一公里内解决。居民来自17个乡镇、86个自然村寨,安置贫困户1175户,贫困人口占比64.5%。社区已实现可视化网格管理,据翰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风峰介绍,该安置点楼栋按网格划分,每个网格有网格长负责定期联络,每一户的性质、基本信息都记录得非常详尽。

▲社区负责人为访谈团介绍网格化管理,墙面满满当当的便利贴都是工作人员对网格居民的笔记

在社区治理方面,思源居委会以党的建设为统领,配合相关单位着力完善基层党建、公共服务保障、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等“五个体系”,不断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妥善解决好迁入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问题,做好社会保障的无缝对接,确保全体搬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一名来自大山镇打洞村搬迁到思源小区的老党员余荣帆表示搬入思源居委会后,生活环境变了、身边的党员变了,但是党组织给我的温暖从未改变,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很快融入了城市、适应了城市生活,还主动认领了文明监督岗位,对小区不文明行为进行引导和制止。目前整个社区有老人468人约占整个社区常住人口1/10,对于如何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王风峰副书记提出翰林街道的两个经验:1.通过动员县内工作的老人家属对老人进行赡养照料,街道定期进行慰问走访开展相关活动丰富老年人的养老生活;2.在自愿的前提下,老人可以选择在养老院生活,贵州省民政厅会有专门补助。总而言之易地扶贫搬迁对当地村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搬家,更是新生活的开始。

访谈团在翰林街道思源居委会合影

“凉都三宝”:刺梨产业在盘州市的发展

随后,访谈团前往盘关镇贾西村刺梨产业园,参观万亩刺梨园及刺梨加工厂。该园区成立于2013年8月,秉承“中国野生刺梨之乡”唯一性资源禀赋,紧随政府号召推进刺梨产业“种、产、、销”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刺梨达产面积7000亩,生产刺梨鲜果25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访谈团在雨中调研了盘关镇贾西村刺梨产业园

在“种”的方面,园区发挥粗放式农业的特点,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实现大面积种植。站在山头观景台往下看,一山接一山,一片接一片,都种满了刺梨,实现了“石漠荒山变金山银山”。在“产”的方面,盘州市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介绍,园区建设了主要包括“消洗-压榨-过滤-灭菌”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一条生产线,用于加工鲜果和储存原浆,将效益最大化。在“研”的方面,据贵州黑赐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福远介绍,围绕“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一终极目标,园区积极引入专家和科研人员,重点关注健康和营养层面,研发功效产品。在“销”的层面上,目前依托“刺力王”“刺梨工坊” 等品牌优势和“贵州刺梨”品牌冠名资格,销售渠道不断扩大但仍不普及。据舒福远介绍预计将于10月份开展“贵州刺梨·健康中国”等相关主题的宣传。


访谈团在贾西村刺梨产业园原浆加工厂

在发展模式上,贾西村推进“1+5”联村抱团发展,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党建+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形成保底分成(400元/亩/年)+收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入股率达91.7%。


访谈团在盘关镇贾西村刺梨产业园合影

荒山拓茶园,双手促振兴

8月6日早上,六盘水队伍从盘州市中心出发,在历经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后来到沁心茶场(盘州市民主沁心生态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盘州市沁心茶场组建于2010年8月。2011年2月16正式登记注册,注册资金500万元。在茶厂初创时期,董事长王剑以每亩150元进行农民土地流转承包了万亩荒山,与此同时贵州省委省政府和盘县(现盘州市)相关部门在2010年出台了加快发展盘县茶产业相关政策,对达到规模的种茶大户补助1000元/亩,于是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沁心茶场(合作社)已经吸纳土地入股农户321户958人,每年可享受36万元土地保底分红,春茶采摘期间临时用工约1.9万余人次,固定用工200余人,年均带动占股农户户均增40000元。

访谈团在民主沁心茶场调研

在交流过程中董事长王剑表示“基地坐落在盘州市盘南腹地,是典型而特殊的高海拔(2100米-2300米)、低纬度(北纬25°13′)、日照(山峦起伏,林茶相间)、云雾多(250天-290天有雾)、纯天然(原生态的管理模式)、无污染(基地周围数十公里无厂矿企业)、全纯作(基地内无其他农作物),兼具的世外茶园。”

然而在茶场调研时团队发现尽管沁心茶场种植的茶叶品质优越、生态优良,但由于交通相对闭塞,网络宣传力度较小等原因对茶场的营销方面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目前茶场70%的茶叶往往通过被江浙沪等茶商以较低价格收购后进行二次包装在市场流通,不利于作为上游产业链的沁心茶场长期发展。在交流过程中,王剑董事长表示“由于宣传渠道较少,盘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起步晚,和市面上茶叶相比遇到了品牌瓶颈期,然而他相信沁心茶场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目标,把一片叶子发展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只要能够坚定初心,在未来加大产品宣传,有足够好的产品品质就一定不用怕品牌打不响!”茶场自建设运行以来,积极引领产业扶贫,履行社会职责,是六盘水市扶贫局确定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六盘水市凉都工匠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示范社、全国一村一品产业、中国茶叶协会会员单位。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作为盘州市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茶场未来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乡村振兴新道路!

访谈团在民主沁心茶场合影

行程预告

接下来,六盘水队将前往水城区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对水城区野钟乡乌蒙群山中的刺梨产业、米萝镇村社结合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红桥街道鱼塘社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社区治理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水城区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六盘水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盘州市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盘州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朱玲蕊访谈了口村第一书记高文谦

▲陈晟焯访谈盘州市建档立卡户褚金燕

访谈团在翰林街道思源居委会调研

▲在雨后的刺梨产业园中看远处的果园、落霞与云烟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