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15日,“832工程”贵州线娄山赤水队从遵义市湄潭县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遵义市的四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湄潭县、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二站,是有“黔北门户”之称的“中国方竹笋之乡”桐梓县。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是革命老区、夜郎故地。县内物产丰富,拥有煤、石灰岩等29种矿产资源,是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全县方竹林总面积100万亩,有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20万亩原生方竹林,“桐梓方竹笋”已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当地还有花秋土鸡、桐梓蜂蜜、娄山黄焖鸡等名优特产;桐梓县森林覆盖率达60.8%,年平均气温15℃,被誉为“绿色空调、天然氧吧”。
2014年,桐梓县有贫困乡镇9个,贫困村12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57户、61745人,贫困发生率为10.6%。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桐梓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对照贵州省“1+10”扶贫政策体系,聚焦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25.22亿元,组建121个驻村工作组常驻贫困村。2018年9月21日,经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桐梓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桐梓县地理位置
干群联系:齐心共振乡村旅游
8月16日下午,团队到达桐梓县委办公室,开展脱贫攻坚亲历者访谈。
应用经济学院教师孙频访谈了桐梓县委副书记何祖华。从访谈中团队了解到,通过脱贫攻坚工作,桐梓县实现了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精神面貌极大提升。在此过程中,为实现精准扶贫要求,大量干部深入基层走访家户,激发贫困户脱贫想法、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发扬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干部深入一线的优良作风,密切了干群联系,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基础。谈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何书记表示,农村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桐梓县将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既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的目标,同时还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探索了路径。
▲孙频老师访谈桐梓县委副书记何祖华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张烁阳对桐梓县大河镇七二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袁勇进行了访谈。据袁勇介绍,七二社区距县城约20公里,得名于神奇险峻的“七十二道拐”,常住人口有350户、1650人。七二社区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萌芽于2007年,2013-14年时全村乡村旅馆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3家,拥有3000多个床位,并于2013年被评选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近年来,由于当地乡村旅游业起步早、发展久,部分商家创新和宣传意识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面临周边省市县竞争压力的加大,社区干部们清楚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开拓思路积极作为:第一,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创新短期游、一日游等业务;第二,出资邀请网红旅游博主实地拍摄宣传片;第三,指导旅游协会改组选举并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发520机车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和免费钓鱼等娱乐项目,保持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张烁阳访谈桐梓县大河镇七二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袁勇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强圣岚对桐梓县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孙大乾进行了访谈。孙大乾介绍了桐梓县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做法,识别原则是“不漏镇、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和“户户研判”,机制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方法是“五看法”,通过农户自行申报、干部走访和上级预警线索三级申报程序实现精准纳入。谈及脱贫攻坚中攻坚克难的经验,孙局长总结道,激发内生动力是基层工作中最考验干部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宣传教育引导:桐梓县通过长时间、不断召开群众会,提高了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认识,增强了群众对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的认知,改变了部分群众思想上的“惰性”问题。
▲应用经济学院本科生强圣岚访谈桐梓县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孙大乾
避暑经济:村晚点燃山村夏夜
8月16日晚上,调研团来到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调研当地“村晚”。山堡村位于九坝镇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夏季气温凉爽,且与重庆距离较近。通过政府积极搭台、群众广泛参与,起初村民和游客自发推动的“消夏晚会”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定期举办的“桐梓村晚”。本次晚会有对口帮扶的珠海团队参与,节目主打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全场座无虚席,场外也挤满了围观的人群,由当地各部门轮流组织的“气氛组”与场内观看的游客热情互动。2024年6月底到8月中旬,“桐梓村晚”拉动全县街区消费3000多万元,全镇乡村旅馆的总收入达3.5亿元,实现了当地旅游经济与游客精神生活的双赢。
▲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村晚”节目现场
▲桐梓县当地组织的“气氛组”与主持人和游客热情互动
扶贫搬迁:政企合力走出大山
8月17日上午,调研团来到桐梓县燎原镇蟠龙社区,调研了蟠龙社区感恩园和贵州彩阳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十三五”期间,桐梓县在全县25乡实施易地搬迁5038户19992人,其中蟠龙社区成立于2018年4月,是桐梓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户249户、4700人,95%以上的社区居民为脱贫户。
蟠龙社区感恩园展现了社区脱贫户在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生活质量的巨大变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脱贫户走出了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大山,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社区提供的培训和就业服务,激发了搬迁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同时,桐梓县通过搬迁群众的旧房拆除,实现了宅基地复垦复绿,推进了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
随后,调研团参观了贵州彩阳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公司为当地中小学生产款式新颖的三季校服,也为香港客户生产医务和保洁等岗位的制服。脱贫攻坚时期,公司在生产车间提供扶贫岗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目前,部分脱贫户通过技能培训成功前往外省务工,需要照顾家人的脱贫户则可以继续留在车间工作。车间工人的人均工资可达约3000元/月,熟练工人收入可达6000元/月,工人们工作热情高涨,很多人愿意通过加班来增加收入。
▲团队调研桐梓县燎原镇蟠龙社区
▲团队调研贵州彩阳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随后,调研团进入社区采访脱贫攻坚亲历者。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王甜甜访谈了桐梓县燎原镇蟠龙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王朝堂。通过王朝堂的介绍,团队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当地干部对群众的帮助深入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他深深感动于党的统一领导和干部们对群众的关心爱护。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刘洪驿对桐梓县燎原镇党委书记梁勇进行了访谈。梁勇总结了乡镇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主要发挥的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的“施工图”;第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群众产业需求,包括资金的匹配、使用、管理、监督,确保在整个脱贫攻坚中能够发挥作用;第三是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战场;第四是搭建起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桥梁,使得干群关系更进一步。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王甜甜访谈桐梓县燎原镇蟠龙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王朝堂
▲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刘洪驿访谈桐梓县燎原镇党委书记梁勇
随后,调研团来到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黔北地区重要的电源支撑点,也是桐梓县构建独具特色的“1+2+N”(煤矿+火电厂和煤化工+下游配套企业)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通过“煤电联营”消化了兴隆煤矿的主要产出。公司装机容量为2座60万千瓦的国产超临界凝汽式燃煤发电机组,2023年全年发电量达到63.47亿千瓦时,实现工业产值21.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保障能源安全、支撑经济收益的同时,桐梓发电有限公司还在持续推进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机组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和“三改联动”改造,加速打造“绿色火电厂”;另一方面,该火电厂周围建立了石膏厂和砖厂,“变废为宝”的产品销往四川、重庆、陕西。
▲团队在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前合影
▲团队参观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
文旅融合:红色资源融入基建
8月17日下午,团队调研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大娄山服务区位于G75重遵复线,是贵州省高速公路上首个红色主题特色服务区。整个服务区由综合楼、司机之家、观海餐厅等主建筑构成,除了为游客提供就餐、加油、休息等基本功能外,还提供了参观主题展览、了解红色文化、购买文创产品等特色功能。综合楼外形建筑形似“100”,象征建党100周年。综合楼一楼是红色文化展示区和商业区的融合,二楼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贵州交通新长征的展示区。服务区的红色步道全长250米,步道上有18个展示牌,里面讲述了18个长征故事,游客扫码可聆听长征故事讲解,在步道上可以俯瞰远处的群山和极富黔北特色的民居。
▲团队在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的合影
▲团队参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展示区
东西协同:对口帮扶扬帆幼教
随后,调研团参观了桐梓县夜郎镇珠海同心幼儿园。在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桐梓县与珠海市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对口结对帮扶,不断深化协作领域、拓展协作方式、巩固协作成果。由于原有的幼儿园不能满足镇上居民的需求,总投资约1240万元建设该幼儿园,其中珠海市投入资金896万元。目前该幼儿园办学规模为8个教学班,可容纳260名左右的学生。园方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除每月更新主题的常规课程外,还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既包括带领幼儿前往银行、养老院等不同场所感受不同职业的日常工作,也包括春游、秋游等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幼儿园建设期间帮助解决了周边脱贫户务工问题,提高了脱贫户收入水平,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项目建成投用后,惠及群众约11000人,对桐梓县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团队在桐梓县夜郎镇珠海同心幼儿园的合影
▲团队调研桐梓县夜郎镇珠海同心幼儿园
行程预告
接下来,娄山赤水队将前往习水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走进习酒镇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习水县二郎电厂、土城镇青杠坡村、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习水县脱贫攻坚的亲历者。
娄山赤水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桐梓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桐梓县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