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安徽线-田间地头队在舒城县

发文时间:2023-09-09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暨“832”工程)系列访谈项目,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宿州学院组建联合访谈团,赴安徽省开展“832 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安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安徽案例、安徽经验。同时期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与宿州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共同推动两校高质量发展。

2023年8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 “832工程”幸福归宿队赴安徽省宿州市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

本组调研的第三站是有 6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 3100 多年的建城史的四省通衢——萧县。萧县是徐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地处安徽省北大门、江苏省徐州近郊,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部位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等全局性战略和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皖北振兴”等区域性战略的节点。2020年4月,萧县正式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

农旅结合,小葡萄促进大发展

8月7日上午8点,调研团到达白土镇张村,调研张村村史馆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杨曾超同学对白土镇白土社区脱贫户王前进进行了访谈。张村在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81户,主要致贫原因是因残、因病、缺劳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张村主要采取发展光伏、开发公益岗、低保兜底等措施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发展葡萄产业和文旅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增加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让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区由政府+帮扶单位投资建设,交由村集体成立公司运营,聘请脱贫户和一般户管理生产,村民们享受分红。为实现一村一品战略,张村还与省农科院开展双向合作,引进20多种优质的葡萄类型,为院校提供种、育研发平台,省农科院及院校专家对园区开展线上线下的指导。在张村,产业完全由村集体(村干部)管理,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书记担任法人,两委担任董事,而不涉及外界的企业和公司。通过这种村集体创业的的方式,能有效避免外来资本后期抽离带来的经营风险,还有利于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联动。

▲调研团调研张村村史馆,了解张村历史

▲调研团调研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曾超同学对白土镇白土社区脱贫户王前进进行访谈

村企合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上“红色引擎”

8月7日10:00,调研团到达庄里镇,应用经济学院赵宇恒老师和硕士生叶财博同学对庄里镇书记杨文亚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杨文亚书记介绍了庄里镇的发展理论——“拐杖论”。在发展初期,庄里镇采取了“由村党组织办理村合作社,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约到合作社下,并且和第三方—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企业提供原始资金,形成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化,机械化。这个时候,第三方企业就像是一根拐杖,提高村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在发展中期,庄里镇的村党组织在和第三方企业合作的时候,不断地学习第三方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核心技术。当村党组织掌握了足够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时,村党组织便可运营独立的村集体企业,此时村党组织便可以摆脱对于第三方企业的依赖,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也能增加分配给村民们的红利。

▲赵宇恒老师访谈庄里镇书记杨文亚

科技赋能,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8月7日11:05,调研团到达庄里镇高庄村,调研庄里镇高庄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园区占地550亩,总投资5700多万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城阳村、陶墟村、栾庄村、高庄村联建果蔬基地建设项目,县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705万元,占地179亩,新建高标准蔬果大棚113座;二是招商江苏好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萧县立亭农副产品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大棚9座和配套设施建设。园区建成连栋温室种植区、果树区、花卉园区、观光区、采摘区、日光温室区。园区通过土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标准化等科学方式,致力于打造现代化智慧农业产业链,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园区与好七实业集团签订协议,实行订单经营模式,由其负责产品销售。按照我省关于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农民收入增加“两强一增”行动部署要求,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00余人,增加群众务工收入20余万元,园区经济效益按照约定,每年给城阳村、陶墟村、栾庄村、高庄村4个村合计200余万元分红收益,做到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调研团调研庄里镇高庄村智慧农业示范园中的黄瓜园区

深化沪皖合作,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县域合作

8月7日15:00,调研团调研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根据园区负责人的讲解,调研团了解到萧县立足“四省通衢、淮海中心、徐州近郊”的独特区位优势,明确“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萧县坚持东向发展,构建“4+N”交通路网,打造“3+N”平台布局,实施“4轴”联动。这样有利于萧县加快承接徐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积极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主动衔接徐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全面融入淮海经济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调研团调研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

农业制造业两手抓,助力萧县脱贫致富

8月7日17:00,张钦同学对白土镇张村第一书记童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童书记表示,在进行张村的脱贫工作的时候,脱贫工作的思路在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融入文化服务产业诸如研学,旅游,住宿等元素,形成本地的特色文旅融合产业。

▲张钦同学对白土镇张村第一书记童星进行访谈

随后,赵宇恒老师和李娟老师访谈了萧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倩。张局长说,萧县的主导产业采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由村集体统一的来管理运营或者交给第三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搞运营。通过村党组建立合作社,老百姓和群村里的利益链接关系更加紧密了,村里面村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紧密了。

▲赵宇恒老师对萧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倩进行访谈

最后,赵宇恒老师和杨文艺老师对李红玲县长进行了访谈,李县长表示,经过十年的脱贫攻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有知识、有理想、跨年龄段的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对贫困户一月一走访,将各家各户的现状牢记于心。李县长介绍,和其他县最不一样的是,萧县在脱贫攻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一边抓脱贫攻坚,一边抓经济发展。下一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萧县将在城乡融合、一二产交叉,文旅结合,由户到村的方向发展。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村集体经济增收了。

▲杨文艺老师,萧县人民政府李红玲副县长与赵宇恒老师合影

易地扶贫,村企合作,共同推动脱贫致富

8月8日8:50,调研团前往杨楼镇新廷社区,调研社区党组织领班合作社的相关经验。新廷社区2013年列为贫困村,2019年年底全部脱贫。新廷社区人多地少,人均只有八分田。为了实现脱贫致富,新廷社区首先采取了易地扶贫的措施。在易地扶贫中,新廷社区采用了“1+4+1”的资金模式,以土地增减挂为平台,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空心村治理及民生工程四个方面的资金,实现了搬迁群众不负债。为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新廷社区构建了“村集体+合作社+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合作社带动、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新廷社区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2020年,与睢县丰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发展辣椒种植产业基地,通过“村集体+公司+订单农业+农户”的发挥模式,极大的带动了村民和贫困户就业;2020年、2021年,与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通过合作社发展,村集体实现了增收,安置点新村住户的物业费、电梯费及基础设施的维修管理费等开支,均由村集体统一支付,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加。随后调研团还前往了新廷社区晨荣玩具有限公司和安徽皖椒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参观了新廷社区晨荣玩具有限公司的玩具制作车间和安徽皖椒农业有限公司的辣椒大棚。

▲调研团调研杨楼镇新廷社区、新廷社区党组织领班合作社

▲访谈团调研安徽皖椒农业有限公司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 “832工程”幸福归宿队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832工程”幸福归宿队

部分内容整理自当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资料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姚若水 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