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的作用。为从微观视角描述数字经济在需求侧的基本特征,2021年12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数字经济文理交叉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双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平与发展经济学研究所开展首轮“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旨在提炼家庭数字经济中的“重大事实、重要关系、核心参数、重大假说”。
2022年11月19日,《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报告(一期)》发布会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杨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教授分别作开场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屈小博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张勋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何晓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王天宇副教授,应用经济学院宋枫教授、李越欣助理教授、张钟文助理教授参加研讨。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谢伦裕教授主持,黄阳华教授发布报告主要成果。
杨东在开场致辞中肯定了“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独特的研究视角,认为此次调查为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统计和测算提供了基础性、公共性的关键指引,为学校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郑新业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课题组要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关键理论、重大事实、重要关系、核心假说,夯实学科基础,推动学术共同体发展,协同挖掘新时代的数字资产。
黄阳华发布《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报告(一期)》。
《中国家庭数字经济调查报告(一期)》遵循“C(起因)-B(行为)-P(后果)”的逻辑框架,从数字服务、数字设备、数字认知和数字技能四个维度对家庭数字化进程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对数字经济时代家庭收入、就业、消费等经典议题进行了再探讨。调研发现,我国家庭数字服务供给不平等程度缩小、数字设备均等化基本实现,但数字认知两极分化明显、数字技能“赋能”不足。报告进一步构建家庭数字化指数体系,揭示了家庭数字不平等小于收入不平等,家庭数字化水平提升可能扩大收入不平等,数字产出提升对家庭收入的提高程度最大,家庭数字化水平提升对农村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等四个基本事实。报告对于就业、消费等问题的专题分析表明,家庭数字化水平提升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个人稳定就业,并会引起居民线上消费的扩张。
黄阳华介绍了后续调查研究将聚焦数字经济新特征和新事实,对家庭数字联合生产函数、数能(数碳)结合等数字时代新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
汇报结束后,与会嘉宾对报告内容进行研讨。
屈小博肯定了本次报告的基本框架、阶段性工作及重要意义,就提升分析框架完整性、微观样本代表性、变量设置科学性提出建设性建议。他分享了全国家庭劳动力调查的进展,以及基于家庭调查数据与地理信息等加以匹配,支撑重要问题的因果识别研究。
张勋指出,家庭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本次调查构建了独特的数据库,报告中的微观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他建议,后续研究可以丰富研究视角,关注需求侧因素对于家庭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何晓波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对个人就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报告对于个人就业的分析可基于零工经济等新形态深入挖掘。他进一步建议,可以通过开展追踪调查和高频次调查,为全景描述家庭数字经济新特征提供数据基础。
王天宇认为,家庭是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的承接者,基于家庭的研究拓展了学术界对于数字经济的探索方向。他认为,利用调查数据,可以进一步对于灵活就业模式、职业数字化匹配等问题开展系列研究。
宋枫建议课题组通过优化家庭数字化水平的度量指标,完善家庭数字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数字时代下的家庭消费和生产函数,基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实践进行更多理论创新。
李越欣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未来可以立足精神文化视角探究数字不平等现象。
张钟文认为报告中数字经济对就业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建议在后续分析中丰富对于灵活就业的讨论,呈现中国多样化就业的典型事实。
最后,黄阳华进行简要总结,表示在未来研究中将立足数字经济学科建设,与学术共同体充分联动,为提升家庭数字化水平和数字“赋能”、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图文/供稿:能源经济系
设计 责编:王怡璟 马文林
审核:黄阳华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