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等系列项目。应用经济学院组织学院骨干师生参与暑期调研,在扎根中国大地的调研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三有人才”,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访谈团赴西藏自治区开展“832 +大国边疆”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西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西藏案例、西藏经验。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832+大国边疆”日喀则圣湖访谈团队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开启为期10天的访谈调研活动。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曾名季阳岗、江喀、江卡尔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拉亚公路和日亚公路交汇处,北靠仁布县,南临康马县,西接白朗县,东与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贯穿全县,形成年楚河河谷平原。县境东西长104.1公里,南北宽90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4050米,全县国土总面积3850平方公里(0.385万平方公里)。江孜县辖1镇(江孜镇)、18乡(江热乡、紫金乡、重乡、热索乡、达孜乡、藏改乡、年堆乡、车仁乡、卡麦乡、卡堆乡、纳如乡、日朗乡、龙马乡、热龙乡、康卓乡、金嘎乡、日星乡、加克西乡)、15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江孜县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工业比重很小,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孜县党委、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刚性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全县干部群众四年来的攻坚奋战,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94户1135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18.06%,2019年动态调整后为2599户11044人。同年底,全县累计退出155个村(居),脱贫2599户11044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消除绝对贫困。

江孜沙棘:以绿增景、依绿增收、靠绿振兴

8月15日上午10点,访谈团来到江孜县曲笼生态绿化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万亩沙棘育苗基地,开始了江孜首站调研。江孜沙棘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浆果植物,也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防风林用树种,具有抗旱、耐寒、耐高、病虫害少等诸多优势,在维持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涵蓄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

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江孜沙棘产业基地在打造西藏乡土生态品牌、切实调动群众就业积极性、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发展,以绿增景、依绿增收、靠绿振兴,为西藏的蓝天碧水作出突出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江孜县现有沙棘林面积已达到约4.98万余亩,其中,天然林4000亩,人工林4.58万余亩,结果面积5982亩,全县沙棘果年产量300吨,亩均产果50公斤以上。

江孜万亩沙棘产业基地年均吸收易地扶贫搬迁点35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3.6万元。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65人,其中大学生13人。同时,该基地采取“基地+支部+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行政村,利用闲置的599座温室培育沙棘苗,带动314户群众年均增收3600元,平均每年带动人数达53570人,兑现工资750万元。

食品:向青稞产业下游拓展,把价值增值留在产地

8月15日中午12点,访谈团来到日喀则藏食品有限公司调研青稞深加工产业。日喀则藏食品有限公司自2018年开始在江孜县从事青稞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累计实现产值超3000万元,收粮价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170余万元,就业增收100万元。公司产品包括青稞米、面、饼干、青稞奶等多个系列,客户包括都可奶茶、盒马、山超市、五谷磨房等一批知名企业,并于2020年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

青稞富含调节血糖、血脂的β-葡聚糖,低脂、高纤维、低GI,契合有健康饮食消费需求的人群,而江孜青稞更是青稞中的王品。但长久以来,青稞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往往以初级产品呈现给消费者,精深加工停留在面粉加工和原粮精细处理两个步骤。青稞深加工在江孜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困难较多,但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日喀则藏食品有限公司敏锐地意识到青稞产品的市场培育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将其定位于普通杂粮,对青稞高端产品的认可度仍然需要长过程,青稞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为此,藏食品与包括江南大学、康奈尔大学、西藏农科院、中科院成都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保持紧密合作,目前已成功研发出足以媲美国际顶尖燕麦奶的同类大麦类乳饮品。通过创新研发,藏食品既为农特产品“解锁”了新吃法,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新奇产品,把价值增值留在了产地。

江孜青稞酒,喜增收入

8月16日上午10点,访谈团来到江孜县桑旦岗青稞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调研江孜县青稞酒产业。公司于2020年5月14日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江孜县,是一家专业从事青稞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公司总投资2658.91万元,拥有青稞酒生产设备160余台(套),已建成2条最先进的年产10000吨的传统青稞酒生产线。

公司生产的产品“喜·江孜青稞酒”于2022年底已覆盖西藏所有地市,且在西藏各地设有一级经销商和销售团队,同时已辐射青海市场。2021年至2022年,公司共计销售青稞酒超86万件,营业额达4483万元,实现盈利556万元。每年向481户群众兑现青稞深加工项目分红金额达114.96万元,2021年至2022年运营期间,公司以高于市场价0.4元/斤的价格收购江孜当地青稞2310吨,带动当地群众额外增收184万元,同时公司积极解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大中专学生就业问题,在招聘过程中优先招录当地员工,企业现有员工43人,其中大学生11人,脱贫户23人,本地员工占比达95%,月平均工资约5500元/人。

小藏,大产业

8月16日上午11点,访谈团来到江孜藏毯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年的藏毯文化产业的发展,公司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藏毯工艺文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为了让藏毯产业实现更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不断结合手工藏毯独特的工艺特点和解决藏毯花色单一、品种少、精细度不过高,产品生产效率低等相关问题,先后研发了“藏毯纸样实用技术”与“五高传发”手工藏毯编织技艺,通过研发的技艺,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高效果、高道数、高效率的手工藏毯生产模式;能将建筑、绘画、书法等文化元素灵活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产出的藏毯还具有3D效果,突破了传统藏毯产品花色单一的瓶颈,成功实现了“私人订制”,让藏毯产业更加多元化,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藏毯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孜藏毯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证明了保留传统与创新创化二者缺一不可。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要以保留各个民族手工工艺文化核心、最重要、精髓的部分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进行适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保持民族手工艺文化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扶贫先扶智,育才先育人

近年来,江孜县全面实施第二、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优化布局,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一是加快推进深度贫困乡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加快农牧区双语幼儿园建设,特别是易地搬迁点双语幼儿园及“十项提升”工程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等。进一步规范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管理,全面普及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双语教育,积极开展上海援藏江孜小组“教育扶持”项目——学前双语“动漫教学”的应用,并逐步向小学推广。二是不断完善乡、村学前双语教育大班毕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创新采取以考察幼儿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为主的学前大班毕业综合评价工作。三是成立江孜县教育局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办公室,配齐人员和设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补充配置保教人员,积极开展学前教师专项培训,吸纳59名江孜籍未就业大专中院校毕业生任教。

8月15日中午12点40分,访谈团在江孜县县城第二幼儿园开展参观及调研活动。江孜县第二幼儿园作为县、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充分融入到幼儿各项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范围。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幼儿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适应度、融合度,提高幼儿独立自主、面对应付、交往交流交融能力。

访谈掠影

谢伦裕老师访谈江孜县委常委、江孜镇党委书记王胜利

黄波老师访谈江孜县政协副主席罗布。

访谈时罗主席说,脱贫攻坚期间他曾加班的时候累到胃出血、呕血休克,被送往医院抢救。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只是笑着说:“还好,还好,人还在!”

硕士生万沪宁访谈村第一书记达片

本科生孙柳嘉访谈西郊村支部书记普顿

硕士生潘熠访谈脱贫户拉巴次

花絮

藏文书法留言

藏毯中栩栩如生的江孜宗山古堡

夜晚美丽的江孜宗山古堡

江孜县全景

江孜县外景访谈的村落

延伸阅读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一周年之际,学校启动的全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努力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优秀分子。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启动的育人工程,是全国首个全方位覆盖9个陆地边疆省、45个陆地边境市、140个陆地边境县、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的重要载体。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深入我国140个陆地边境县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和口述史积累等工作,立足中国边疆发展和治理实践,总结党领导人民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提炼和发展新时代党的边疆理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文字:中国人民大学“832+大国边疆”日喀则圣湖访谈团队

团队成员:谢伦裕、黄波、万沪宁、潘熠、孙柳嘉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