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黔行盘江队在贞丰县

发文时间:2024-09-19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2024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9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贵州省委党校联合组建的“832工程”贵州线黔行盘江队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贵州省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贞丰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四站是黔西南州贞丰县。贞丰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西南部,地处珠江水系西江上源北盘江畔,东与镇宁、望谟,南与安龙、册亨,西与兴仁,北与关岭各县接壤。贞丰县总面积1511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9个镇、3个乡 ,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0.27万人。 贞丰县是贵州省第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试验区,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双乳峰、三岔河,国家3A级景区北盘江大峡谷、贞丰古城;培育打造纳孔、必克、岩鱼、相湖等12个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

2020年3月,贞丰县实现2.28万户1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6.4%降至0。

乡镇统筹促发展,因地制宜兴产业

9月6日下午,黔行盘江队抵达贞丰县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柴雨舟访谈贞丰县北盘江镇党委书记蒋若愚。蒋书记指出,乡镇政府全过程、全集体地参与了脱贫攻坚。乡镇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运转,工作内容涵盖了精准扶贫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多个方面,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到后期精准帮扶,从了解各村资源禀赋到后续过程管理,都需要乡镇政府组织实施。乡镇政府需要在脱贫攻坚中做好统筹工作。不同乡镇需要考虑资源禀赋和资源优势,前期进行调研摸清资源情况和市场行情,尤其是人民意愿,从而确定组织方式;乡村之间需要考虑共同发展,按照各村自然资源差异,因村施策,发挥资源好的村的优势,兜底资源较差的村。蒋书记还对贞丰县未来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可以将对产业的补贴从前端改为终端,对农户的补贴从前期投入改为最终市场收购价;可以将目前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展到经济作物。通过这些手段可能会更加有效地激励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柴雨舟访谈贞丰县北盘江镇党委书记蒋若愚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珊访谈贞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左永华。左永华就贞丰县产业发展作出相关分享。他指出,贞丰县旅游产业带动就业占比低,主要通过农业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面对石漠化的特殊地理环境,贞丰县成功探索出“顶坛模式”,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治理新路。依托当地海拔落差和喀斯特地貌,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已形成花椒、茶叶、芒果、火龙果、百香果、李子等多种产品规模化生产。在政府的投入支持引导下,通过大户带动整村种植,与外来企业达成大额收购,形成稳定价格和销售额。同时借助东西部协作关系,引进福建、浙江等地区客商,扩展销售渠道,助力农户增收脱贫。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珊访谈贞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左永华

茶山连翠映脱贫,伞花飞扬展新篇

9月7日上午,访谈团抵达小屯镇木桑村调研茶叶产业扶贫成效。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谱写着贞丰县脱贫攻坚的颂歌。

贞丰县有种植茶叶的历史传统,不少茶树都已有近百年岁月。但早期木桑村的茶产业并未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茶叶管护水平低、种植技术水平不足,亩产值并不理想,发展茶园对当地农户增收的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贞丰县在石漠化治理的基础上,优化了茶产业布局。借助东西部协作的机会,依托贵州大学茶学院的技术支持,引进了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夏秋茶。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生态产业的绿色覆盖,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茶产业效益逐年翻倍。2017年,盘江红公司在木桑村建设了400余亩绿色茶园,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茶叶种植,打造联营合作基地。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提供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保底收购茶叶,确保茶农无忧种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推动当地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同时,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不少就业机会:定期雇佣附近的农户管护茶林,修剪枝叶;采茶季支付采茶工资,年轻人每天可以采3-4斤,收入200元左右,老年人采摘速度慢一点,但收入也可以达到80至90元。



▲访谈团调研小屯镇木桑村

在茶山上的小亭里,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许嘉晖对木桑村支书唐登立进行了访谈。据村支书介绍,脱贫之初,木桑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70多户、4500多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了149户。贫困户108户,其中15户是监测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木桑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组组户户通硬化路,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在脱贫攻坚期间,木桑村大力发展茶产业,依托东西部协作,主要从浙江和福建购买茶苗,盘江红公司协助种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本地村民只需管护。通过东西部协作和龙头企业入驻,木桑村茶产业的产业链各环节都已经相对完善。以8亩茶叶为例,若请人来摘,每年也能获取五六万纯收入,增收效应显著。木桑村的茶叶一大特点是收茶期早于浙江一带,春茶的黄金芽在腊月底到正月的一个多月内采摘。在不采夏秋茶的情况下,清明节之后开始修枝。尽管茶叶价格浮动大,但每天都能有两三百左右的收入。此外,木桑村的茶叶采用人工除草方式,不用除草剂;同时种植矮杆作物,施农家肥,提升种植效益。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许嘉晖访谈木桑村支书唐登立

9月7日下午,访谈团调研参观心安社区扶贫车间,重点参观了位于龙兴街道心安处社区的新辉工业有限公司贞丰分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雨伞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就近的就业岗位。厂间采用弹性工资制,采取全透明公开的形式。制伞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自由选择工作时长,工资按照计件计时实际发放,实现了按照劳动量分配。同时,每个月的工资会粘贴在一楼显眼的公示板,能够起到公众监督、激励效率提升的双重效应。将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后保障居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访谈团调研参观心安社区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内工作场景

易地搬迁有保障,教育扶贫助学习

9月7日下午,访谈团前往贞丰县第八小学调研参观。贞丰八小位于珉谷街道水景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建设总投资6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设专用教室42个,建有综合办公楼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教学设施齐全,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同时,县教育局从全县教育系统中选拔80名优秀教师到八小任教,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选派3名优秀教师挂职任教,进一步充实学校教师队伍。

2019年以来,贞丰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成立教育工作专班,保证适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调整学校规划布局,在安置点新建八小、四中、龙场二中等学校,全面助推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工作。目前,贞丰八小共有学生一千余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超五百人。贞丰县通过调整学校规划布局,统筹教育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通新市民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实现已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让他们充分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新市民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习有进步”。



▲访谈团调研参观贞丰县第八小学

随后,访谈团前往珉谷街道西城佳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柴雨舟访谈珉谷街道脱贫户徐选忠。该脱贫户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老年人因病致贫,家中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针对易地搬迁扶贫户,贞丰县具体扶贫办法有以下四条,一是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安置点为中心,周围有卫生院、小学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居民生活。二是完善房屋内基础设施,实现拎包入住,同时减免三年物业费,减轻贫困户负担。由政府负责管道铺设等基础性工作,贫困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装修,具备拎包入住条件。三是保障措施多元化,低保和就业扶贫举措共同实施。在上学方面,政府提供每个学期500元的补贴;看病报销额度达到80%,报销比例高;政府建议引导家中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年人可选择环卫工作,每个月八百元收入。四是如果搬迁点有产业,可以获取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如果无产业,多采用无偿授权给亲戚种植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柴雨舟访谈珉谷街道脱贫户徐选忠

行程预告

至此,黔行盘江队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程全部结束了。在望谟县,我们看到了“蜂王”行动——有组织地推动劳务输出,借东西部协作机遇实现打工脱贫;在册亨县,我们见证了坛坪村兼顾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夏种主粮,冬种菜心,错峰发挥当地气候优势;在安龙县,我们体验了重焕新生的布依族古村落坝盘村,桨板运动、布依民宿吸引游客汇聚在此,乡村文旅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在贞丰县,我们了解到当地通过优化种植布局、改良茶叶品种等方式,打响了本地茶叶品牌盘江红。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贞丰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贞丰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贵州省委党校刘永生副教授访谈贞丰县副县长王波



▲访谈团在贞丰县第八小学



▲小屯镇木桑村茶叶种植景象



▲心安社区负责人介绍五色识别法助力基层治理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