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山南市出发,开启为期12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山南市6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加查县、曲松县、桑日县、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的调研任务。
7月20日晚,访谈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山南市加查县。加查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位于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东接林芝市朗县,南连隆子县、曲松县,西至桑日县,北达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全县县域面积4646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5个乡,有74个行政村365个自然村。2017年全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加查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是藏东南环线上的一颗明珠。加查曾是吐蔷时期活动频繁的一处要地。加查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把一块盐放在一个洞里、从此洞里就流出了盐水,故得名。
▲拍摄于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
挪出穷窝断穷根,共康村里共小康
7月21日上午,访谈团在加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洛追尼玛等人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深入了解共康村在易地搬迁、人畜分离和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共康村建于2016年,是为易地扶贫搬迁而建的新村,总投资2.1亿元,面积1679.62亩(其中耕地450.6亩,经果林地700.9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建设有369套民房,配套幼儿园、村级活动场所、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平均海拔3269米,距县城15公里。全村由加查县、曲松县、隆子县、措美县的369户1330人(建档立卡脱贫户252户861人)。
2017年共康村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挪出“穷窝”、斩断“穷根”后,一步步奔向小康。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17316元,六年增长206.6%,预计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左右。
▲访谈团实地调研冷达乡共康村
访谈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了共康村党总支书记次仁顿珠。据次仁顿珠介绍,共康村的脱贫户人数占加查县脱贫户总数的50%,是加查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脱贫户最多的行政村。村中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劳力占全村人口的57%,五保户11户,低保户42户96人,持证残疾人135人。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解决劳动力短缺、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等问题,共康村通过采挖虫草、政策帮扶、结对帮扶、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推进脱贫,目前正在加大对庭院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村容村貌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20年以来,村集体收入每年均超过100万元,经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村集体产业每年根据经营情况向脱贫群众分红,累计分红140.34万元。
此外,为了解决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热情不高的问题,共康村整合了文化银行、绿色银行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建设成果,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党群积分超市,制定细化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人才兴旺、产业发展”等5大类共34项加分清单和13项减分清单。通过积分管理,实现了“党群小积分”撬动乡村“大治理”。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冷达乡共康村党总支书记次仁顿珠
随后,访谈团老师陈婧思访谈了共康村脱贫户索朗措姆。
据索朗措姆介绍,自己家里共有五口人,由于两个孩子的教育压力和老人的医疗负担,再加上原村的交通闭塞、就业机会少等原因,自己家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好。但随着统一搬迁到了共康村后,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到舒适的新居。村里还积极为脱贫户安排工作,加强思想引导和技能培训,她的丈夫得以外出务工,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此外,老人还享受到了政策性补贴,孩子们的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家庭经济压力得以大幅减轻。此外,得益于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水平也更加稳定。总的来说,搬迁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陈婧思老师访谈冷达乡共康村脱贫户索朗措姆
接着,访谈团博士生钟若涵访谈了冷达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次旦扎西。
据次旦扎西介绍,冷达乡一直致力于基于自身乡情来制定脱贫方案,并按照这一方案强有力地抓执行。在产业规划上,冷达乡始终坚持以效益为本:一是经济效益,受资源禀赋和人力禀赋的影响,冷达乡的很多产业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且各类产品的运输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不能一味追求产业规模的扩张;二是社会效益,需要着重考虑各类产业在引进或升级时,是否能真正为周围的贫困户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生态效益,藏区的产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住各类红线,以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为核心。总体上来看,冷达乡不仅追求产业带来的经济繁荣,更注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坚守生态保护的红线,确保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共生。
次旦扎西还表示,为了全面提升贫困户的职业技能水平,冷达乡坚持“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基于建档立卡数据,全面普查贫困户,详细了解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就业培训计划。同时,紧跟县内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实际用工需求,开展挖掘机操作、汽车驾驶、烹饪等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促进稳定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钟若涵访谈冷达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次旦扎西
最后,访谈团围绕冷达乡共康村的经果林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共康村自建村伊始便明确了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方向。2018年,该村成立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五大互助组推进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村集体统一经营近500亩耕地,群众按生产要素分红,以实现收益最大化。近年来,冷达乡还创新性地尝试了高原水稻的种植。同时,群众牦牛“入股”参与集中养殖,生产加工酥油、奶渣等畜产品。此外,种植核桃、樱桃、桃树等700多亩经济林,拓宽增收渠道。
▲访谈团合影于冷达乡共康村脱贫户家中
新旧产业齐发力,合理擘画新篇章
7月21日下午,访谈团前往加查县惹米产业园区,实地调研加查县雅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了解核桃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加查县雅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凭借领先的核桃油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成为了全区行业翘楚,其核桃蛋白(肽)产品更是独树一帜。作为加查县“十四五”援藏项目之一,核桃蛋白(肽)产业化项目已经有了成熟的生产线,包括核桃冷榨、核桃蛋白提取、蛋白酶解等多项工艺。项目建成后可年产200吨核桃肽,2023年7月已投产。
据介绍,公司现有四个先进生产车间和近百台设备,年产核桃油达120吨,员工中超过半数为当地农牧民,年收入可达十万元以上。目前,该公司的核桃油相关产品不仅在加查县和拉萨市设有实体店,更远销至北京、上海等城市,且有计划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带动农牧民致富。
▲访谈团实地调研加查县雅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核桃油产品
接着,访谈团前往加查县达布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实地调研“加查木碗”这一非遗文化产品。
加查县达布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以桑珠为法人代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公司通过发展木碗产业,2019年吸纳31位贫困劳动力,增收3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公司荣获多项荣誉,包括“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称号。
公司在加查县和林芝市设有木碗加工厂,并在多地设有销售店。2019年,在政府支持下,公司投资550万元在惹米产业园区新建1150平方米的木碗加工厂,购置先进设备,预计带动40名贫困户增收。项目已建成投产,2019年和2020年两年间累计为贫困户分红7.54万元,展现了公司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
▲加查县达布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木碗产品
随后,访谈团实地调研安绕镇达堆村吉祥利民木碗加工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以来,主要经营木碗及陶瓷加工与销售,成功培养了13名技术人员,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现纯利润45.66万元和48.03万元。通过转型和技术创新,合作社在面临原材料稀缺的挑战下,积极发展陶瓷传统工艺,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合作社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工艺优势,融入现代元素,提升产品生产速率,并进行全面包装,以适应市场需求。计划传承木碗及陶瓷工艺品,创新求发展,保护与传承制作工艺。同时,合作社致力于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目标是帮助10到15名大学生就业,克服困难,推出新款式,打造新型品牌,将产品销售至国内外市场。
此外,合作社通过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力图唤起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重塑文化责任感,勇担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市场理念下,挖掘民族手工艺品的应用功能,开辟中高端市场;产业化发展思路下,挖掘经济功能,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资本;市场需求下,挖掘审美和收藏功能,开发工艺品或纪念品,进一步提升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
▲访谈团合影于安绕镇达堆村吉祥利民木碗加工专业合作社门口
核桃树下话脱贫,多措并举美乡村
接着,访谈团驱车前往位于加查县安绕镇拉岗村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千年核桃林”。全县核桃树种植面积为30.67平方千米,其中百年以上的核桃古树有3600多棵,千年古树有500多棵。
访谈团老师蔡宇涵访谈了加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次仁罗布。次仁罗布首先介绍到,脱贫攻坚期间,加查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5户1778人。2016年脱贫59户183人;2017年脱贫598户1572人,县摘帽;2018年脱贫7户17人,并于2018年7月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2019年最后1户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此外,加查县的产业发展和基层公共服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查县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合理安排扶贫资金,实施产业项目,带动11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其中,核桃产业尤为突出,种植规模达到4.5万亩,年产量1100吨,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在基层公共服务条件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利工程、电力供应、道路建设、通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其中,科技特派员的配备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精神动力。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为加查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蔡宇涵访谈加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次仁罗布
▲访谈团合影于加查县拉岗村千年核桃林
提质增效促振兴,群策群力强管理
7月22日上午,访谈团抵达加查县人民政府,访谈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了加查县原扶贫办主任边巴次仁。
边巴次仁首先介绍了加查县在脱贫攻坚期间产业发展的概况。加查县依托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精心规划产业发展,涵盖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及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通过实施科学策划的产业项目,构建了生产要素和群众聚集平台,推广“企业+合作社+群众”经营模式,大大增强了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效果。“十三五”期间,实施4类7个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1.157亿元,成功带动11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随后,边巴次仁表示,为抓好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加查县积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引领等工程,巩固脱贫成果。一方面,探索建立长效稳定增收机制,结合产业发展、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措施,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优化财政、土地、人才政策,促进区域经济、文化、治理全面提升,加快建设繁荣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裕的“新加查”。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加查县原扶贫办主任边巴次仁
行程预告
接下来,山南3700访谈团将前往曲松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曲松县的藏药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易地搬迁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曲松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加查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加查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冷达乡水稻试种田
▲惹米产业园区加查县雅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核桃油产品
▲访谈团合影于冷达乡共康村村委会门口
▲访谈团合影于加查县人民政府门口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接受《北京新闻》采访
2024/12/17
-
应经学子积极参演“先锋・人大组歌”音乐舞蹈史诗展演!
2024/12/16
-
“职”梦启程!应经学子在职业规划大赛获第一!
2024/12/10
-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赴翼鸥教育开展调研,探索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