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开展有组织科研,构建“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并定期组织高端研讨会,以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10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7期)暨星五企业家圆桌论坛举办。会议以太空经济为主题,旨在汇聚政府专家、行业精英、学者,探讨太空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等重点问题,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和太空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中国航天》编辑部主任白东梅,《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问严锴,航天创投专利投资部总经理李臻洋,华为无线产业发展部总监汤聪华,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耀中、资本市场和公共事务总监马媛萍,蓝箭航天产业发展部总监杨文博、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张静茹,微纳星空副总裁周鑫、副总董秘徐朋,银河航天政企合作总监张海伦、政府事务总监周继恒,微焓科技公共事务总监武文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教授,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阳华教授,和平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谢伦裕教授,“太空经济”“民营经济”“和平与防务经济”等团队成员参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占明教授主持。

郑新业指出,壮大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太空经济作为新领域新赛道的典型代表,将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深刻变化。他强调,太空经济发展既是科技创新问题,也是经济研究问题,要尽快将太空产业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推动科技创新红利更快兑现为社会福利,共同利用好人类共有的太空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愿意搭建产业界、学术界与政策界的互动平台,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凝聚太空经济商业模式和太空产业政策的共识,支持企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共同推动中国太空经济繁荣。

刘松瑞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太空经济”研究团队做了阶段性研究报告,从产业分析框架出发,深入探讨了卫星互联网产业的供需特征。此外,他强调政府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补贴、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手段,推动行业发展。同时,通过协调供需双方,加速卫星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与会嘉宾们围绕提高商业航天产业供给质量、商业航天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商业航天产业的重点应用场景、创新引领卫星互联网建设等主题就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发言

李臻洋分享了对商业航天和太空经济的看法,强调增量思维重要性,指出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链和时间链的整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呼吁开放商业卫星供应链,重视金融支持,极力避免内部过度竞争,通过人才培养和行业协调促进太空经济发展。

马媛萍梳理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指出技术创新和融资困难仍是行业发展障碍,强调要健全市场机制从而稳定资金支持,同时呼吁加强行业自律、支持创新企业并营造宽容的创新环境以推动商业航天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杨文博总结了商业航天领域的火箭发射数量和载荷能力,指出预计在2030年,中国运载能力将满足卫星互联网需求,并强调未来的关键是重点发展大运力、低成本、可靠性和灵活的卫星投放能力。

周鑫分享了新时代下商业航天发展的使命和愿景,指出行业目前面临文化认知、融资困难和市场竞争等挑战,需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市场需求、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深度融合。

应用经济学院“星五企业家圆桌论坛”,计划每月举办一次,邀请企业家、政府和学术界专家等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三三制”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即由3名左右教师围绕一个研究主题构建团队,每位教师指导3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3个左右团队支撑一个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

来源:对外合作办公室

设计 责编:刘莉 马文林

审核:陈占明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