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黔山贵水队在瓮安县

发文时间:2024-08-22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应用经济学院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与贵州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7月21日,“832工程”黔山贵水队从贵州省贵阳市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贵定县、龙里县、瓮安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最后一站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瓮安县地处乌江中游、黔中腹地、黔南北端,县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辖10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1%。瓮安县是黔中经济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名列全省县域第一方阵。

瓮安县是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新型磷化工示范基地。瓮安县是贵州三大磷矿基地之一,已探明的磷矿储量达36.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被称为亚洲磷仓。瓮安县是贵州省森林城市,2021年森林覆盖率62.44%。

2014年初,瓮安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30户60485人,贫困发生率为14.5%。2018年9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通告瓮安退出贫困县,脱贫攻坚实现精彩出列。

▲摄于瓮安县黄红缨茶叶基地

猴场会议:实现伟大转折的前夜

7月24日下午,访谈团前往猴场会议会址、猴场会议纪念馆,通过参观游览与现场聆听讲解,感受“伟大转折的前夜”。

1934年12月31日召开的“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会后,中央红军以势不可挡之势,抢渡乌江,攻占遵义,翻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访谈团在猴场会议纪念馆

在“猴场会议”纪念馆内,访谈团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看历史遗物和图片影像资料,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对“猴场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段感人的英雄事迹、一个个经典战略战术的运用、一次次扣人心弦的伟大转折,深深地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让大家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精神。


访谈团在猴场会议纪念馆雕塑前合影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7月25日上午,访谈团前往瓮安县建中镇黄红缨茶叶基地,实地调研茶产业发展及茶旅融合的相关情况。

2012年,作为湖南醴陵人的黄红缨来到瓮安县建中镇打造茶园,十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将40余座荒山开辟成了1.2万亩纵横交错的生态茶园,集中连片流转的土地覆盖了建中镇的果水、文、凤凰三个村,辐射了周边数十个村寨。

▲摄于瓮安县黄红缨茶叶基地

在黄红缨的带动下,果水村的群众通过土地资源及现金方式入股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的合作社,当地400余人与公司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每年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到茶场做工人数达1700人以上,实现人均年增收12000余元。同时,黄红缨还主动为三都水族自治县解决群众就业难题,每年采茶季节,都要招收上百名脱贫户在茶园务工。


访谈团在黄红缨茶叶基地合影

随后,访谈团前往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就茶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并访谈企业负责人黄红缨。

黄红缨说:“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带动,不然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选准了生态农业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符合贵州山地经济的实际,又是最适宜带动百姓脱贫增收的项目,老百姓靠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就能获得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近年来,她率领团队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茶企联盟/行业协会组织”联动运营,建立和维护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从传统“输血式”帮扶向产业“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当地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开发、全面共享发展成果。


访谈团与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红缨进行访谈

同时,黄红缨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帮助群众提升思想意识、务工技能、就业层次,每期培训班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七八百人,并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博士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科普培训。此外,依托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联动工作模式,将组织生活会开在群众中、茶山上、车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群众致富能力。

黄红缨告诉访谈团,他们创新探索头部企业带腰部企业,腰部企业带腿部企业的“红缨模式”已初见成效。今后,他们还将在茶旅融合、茶酒融合和收藏茶研发等板块发力,进一步丰富业态,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访谈团在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合影

乡村振兴产业旺,快递到村户户通

7月25日下午,访谈团前往瓮安县建中镇白沙村就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情况进行调研。

建中镇白沙村地处瓮安县西部。距瓮安县城约46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白沙村是全省典型一类贫困村,有脱贫户458户1792人;低保户122户184人;特困供养户27户27人;监测户2户9人(2024年3月消除风险1户2人)。

近年来,白沙村聚焦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采取“合作总社+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模式,引进银杏、菊花、中药材、刺梨、蔬菜、西瓜、草莓、养牛等特色种养殖基地5000余亩及百合示范基地100亩,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品牌化发展,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访谈团调研瓮安县建中镇白沙村

访谈团了解,2023年7月,白沙村村支两委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平时在快递物流这块需求较大,且白沙村无快递服务点,这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白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党建+快递”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门面,就近打造“快递驿站”,成为瓮安县第一个由村集体打造的快递服务场所,打通了快递进村“最后一米”。

“因为白沙村比较大,只有邮政可以取快递,后面经过村委会讨论,最终以我们合作社的名义对接了县级7家快递公司,成立白沙村快递服务站。一方面,方便了群众网购和寄运物品,另一方面,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中镇白沙村党总支部书记万明说。

如今,白沙村的快递服务站每天的收件数量能达到300余件,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万余元。

访谈团在瓮安县建中镇白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行程总结

至此,黔山贵水队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程全部结束了。在贵定县,我们看到了融合“茶、农、旅”三位一体的云雾镇鸟王村茶场;在龙里县,我们学习了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四建四进”模式;在瓮安县,我们领略了依托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明显成效。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瓮安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瓮安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博士生万沪宁访谈瓮安县政府副县长汪福桥

▲博士生王莹莹访谈瓮安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犹飞

▲本科生杨顶访谈瓮安县建中镇党委书记李昌茂

▲本科生姜萍萍访谈瓮安县建中镇白沙村党总支部书记万明

▲本科生姜萍萍访谈瓮安县建中镇白沙村比沙组脱贫户郑继伦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