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6月22日,以“十四五中国城市发展·重大问题与理论创新”为主题的十四五·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校副校长贺耀敏、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久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180多位学者、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创新问题。开幕式由郑新业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校副校长贺耀敏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十四五规划研究也已经启动,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群相继崛起,都市圈建设政策出台,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全国布局、快速交通网络延伸拓展、城市经济创新驱动等等,都在重新塑造着中国城市面貌。城市发展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要认真地关注经济、交通等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针对新时代提出新的课题,面对新的挑战,拿出新的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久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经济学发展的重阵,在城市经济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获得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奖励。城市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在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内的城市建设、发展实践,承担了许多国家部委、省市、地方多项研究课题。孙久文教授进一步指出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城市增长、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城市体系、都市圈问题的研究,城市内部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问题的研究,城市治理问题将是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经济学科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原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副主任(部长级)王巨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国务院参事、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文余源等专家学者先后进行大会主题发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可云教授主持。

王巨禄表示,以人为本,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各个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投资、轻生活改善的问题,应该努力确立以人为本,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城市化指导思想。抓紧补齐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重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和努力搞好托幼托老,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合理布局和建设,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等。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提升群众在精神文化当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激发城市内在活力。

杨开忠表示,全球城市是全球化的核心,是配置中心。中国全球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全球城市孕育发展阶段即孕育期;诞生期,随着中国加入WTO等,对外关系迅速发展,全球城市开始产生;高速增长期,到2018年,中国全球一线城市有6个,不包括香港。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全球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武汉等)正在从半边缘向核心的全球城市转型;同时实施创新、人才、品质多层驱动;并通过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

魏后凯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

中国城镇化质量低的原因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城镇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城乡二元分割与城镇规模结构失调;各地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和个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转型,需要第一,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第二,城镇高质量发展,既要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还要提高我们镇区发展质量;第三,城镇化低成本推进,全面提升城镇的可持续性,降低资源消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四,城镇化格局合理,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仇保兴表示,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面临众多前所未有不确定性,包括:极端气候变化影响;城市的高机动性;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快速发展及高度国际化的脆弱性;本地人口、外来人口等多重主体的复杂性。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技术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建设具有吸收未来的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仍能维持基本的功能、结构、系统和特征的“韧性城市”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石敏俊介绍了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集聚经济对环境规制效果的影响。其研究表明,集聚的正外部性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率,促进波特假说的实现;但随着规模的增加,集聚的环境负外部性增加,单纯的效率提升无法改善环境质量。具体来看,研究识别出环境规制降低排放强度和排放密度这两种作用在经济密度上的门槛效应,并发现前者的门槛值远低于后者。更进一步,在环境规制降低排放强度时,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起作用;在环境规制降低排放密度时,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起作用。

刘秉镰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快于城镇化;中国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向超大城市过度集聚,大城市过度集聚和中小城市功能区萎缩将导致未来城市空间问题;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出现和扩大;千城一面,城镇缺乏个性。面对这些问题,城市经济学学者可以从新型城镇化,城市包容性,不同尺度空间下的城镇化空间优化,城镇化的成本,城镇化政策的定量模拟等角度展开研究。

文余源表示,在传统贸易总额核算法对全球价值链GVC中的贸易核算已不再适用的情况下,研究衡量一个国家通过出口拉动GDP的能力的出口国内增加值(DVA)能够更加精确地衡量我国的出口获利情况。他认为传统贸易总额核算法会大大高估真实贸易利得,外资加工贸易及技术密集型企业是长三角城市群DVAR呈上升趋势主要的推动力量。另外,虽然FDI确实促进了长三角经济的增长,但是其高端技术不可轻易获得,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主创新。最后,加工贸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端,长三角加工贸易企业DVAR演进表明加工贸易在不断的深化,长三角参与全球价值链仍然在不断地增强,而且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加工贸易的参与。

张可云表示,各位专家学者针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研究前沿为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向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分论坛讨论环节,来自全国61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绿色发展与城市创新,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城市群发展与空间一体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住房市场与人口流动,就业与城市扩张和收缩,大湾区、都市圈、城镇化,集聚,城市发展与演进,北京市城市发展共十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分论坛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何书金,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赵儒煜,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覃成林,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虞义华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会议主旨演讲。

覃成林表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根据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做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第二,新发展理念结合大湾区的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和制定有关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第三,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交通和基础设施;第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还是要注意到不同的城市之间有层次差异和区域差异。同时,也要紧密的关注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变化,来创造性的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办法。

何书金表示,目前国内有一百多种影响力较高的地理资源期刊,分布在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其中很多期刊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期刊,但仍存在规模、市场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网络化、可视化的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平台对知识服务至关重要。在科研需求方面,需要全方位的提供科研需求服务,开拓生存空间;在社会服务方面,要做到发掘学术论文潜在价值,拓展期刊服务集群功能服务表现形式;在媒体推送方面,可通过新媒体向公众推送有意义的论文,通过这个方式把高深论文让大多数人认识它,对公众产生影响,同时也起到宣传作用。

赵儒煜表示,现阶段的市场原理存在很多问题,价格已经不能反应市场当中的变化,很多案例表现出价格上升、需求扩大。市场是由需求来决定的,需求是市场基本动力。资源配置由预期来决定,预期是看不见的手,而不是价格。市场发展方向是市场必然要失衡,市场最佳状态是供给对需求在时间、数量、品质等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接近而不是完全重合。所以市场失衡必然要求管理的存在,这个管理就是供给的管理,供给的管理在目前有大数据的支撑是达到了市场管理的高级阶段。最后他强调,供给不能实现均衡,供给只能最大限度去满足需求,接近均衡。

虞义华指出,当前青年城市经济学者研究存在五个问题,一是重大事实不清。很多研究走入“重模型、重方法、轻梳理、轻事实”的误区;二是重要关系不明。理论上的假说提出和实证上的因果识别分析不够充分;三是机制分析不足,对于存在几种机制以及如何识别具体的机制等问题研究不深刻;四是跨学科关注不够。对统计、计算机、数学、社会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关注不够;五是研究不够聚焦。研究形成“什么热追求什么”的“不健康”的研究取向,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虞义华提出上述五个问题并与在座的青年学者共同反思。同时,提出了一点倡议,与青年学者共勉,“针对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中国城市经济领域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做‘中国重大、现代方法’研究,资政助企,推进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推进应用经济学的发展,更好的服务学院、学校及社会!”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久文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发言并主持闭幕式。

十四五·中国城市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经济学动态》编辑部、《经济地理》编辑部和《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发起和主办,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本次论坛旨在推动学界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加强城市经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为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贡献学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