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中美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分析》调查报告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2019年12月1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组织的重大项目《中国失业率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会暨《中美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分析》调查报告与学术研讨会在明德主楼623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等近20名领导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丁守海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成果。
刘元春副校长表示,就业是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术界对就业状况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首先,近年来,发达国家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波动关系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菲利普斯曲线为代表的传统理论的预测似乎失效。低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对就业构成明显的冲击,经济运行中就业呈怎样的新的演变态势,值得关注。其次,一直以来,对中国就业状况的研判,还缺乏系统的指标和数据,这会影响我们对就业的判断。一旦政府对就业状况出现误判,就可能误导政策的出台,比如,力度过大的强力刺激措施会付出结构失衡的代价。这些呼唤学术界要扎根现实土壤,强化对中国就业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应该对统计数据、政策决策研究形成有益的补充。而《中国失业率调查》及本次专项调查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刘元春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本次报告的内容,并对下一步的方向做出了指示。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介绍了《中国失业率调查》的项目背景以及它与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调查》之间的项目关系。他强调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是项目立项的重要出发点,体现了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他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丁守海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本次调查背景、组织实施过程及主要研究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贸易摩擦对出口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在摩擦发生的开始阶段,通过预期效应反而刺激了出口,但到2019年上半年负向冲击开始显现。另外,贸易摩擦对不同行业的冲击有很大差异。数据显示,那些需求弹性大、利润空间小的行业受冲击程度更大。从目前来看,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要小于产出。实践中那些产出冲击较大的行业更倾向于通过深化的要素调整方式来对冲数量调节的力度,而就业的暂时缓冲是以牺牲就业质量为代价来实现的。丁守海教授指出,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一旦贸易摩擦向纵深演进,关税加征幅度超过某一阈值,就可能会触发企业的停产点,深化的要素调整方式将难以为继,泛化调整的按钮将旋即启动,大量劳动力可能会被集中抛向市场。贸易摩擦的失业风险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我们最要防止的就是在未来某一时点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失业风险的集中释放。为应对这一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应采取一些前瞻性的预防措施。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张莹司长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但究竟该如何研判当前的就业局势,中央非常关心,政府决策部门自己也在调研,同时也广泛汲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她特别提到,今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丁守海教授9月份提交的内参报告《当前中国就业的主要矛盾、风险点及建议》产生了较大的政策影响。对于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分析》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张司长表示认同,也佐证了此前类似调查的结论。对于像停产点测算、下一步趋势及对策等问题,她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曾湘泉教授指出,中美贸易的就业影响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对调查质量提出很高要求,比如如何尽量避免主观性的回答增加客观性的回答;在样本抽样中,如何解决拒访率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负责此次调查执行任务的调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相应的解答。与此同时,曾教授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卫东教授进行了沟通。
此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郭成处长,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唐有成处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谢富胜教授、于春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魏浩教授,中国社会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美艳研究员,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志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孙文凯教授等分别进行了精彩发言,点评报告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教授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中国失业率调查》项目自2019年5月29日正式启动以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社会影响力大、政策影响力大,大大超出了当初的预期。这离不开课题组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她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今后能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这个项目的运作,希望项目组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给学院、给学校、给政府、给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