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中文论文著作
-
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为何存在? ———一个空间经济学的解释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 2004—2014 年中国 277 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邓仲良 张可云
-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生态要素空间转移的影响 ———以 iPhone6 的水资源利用为例随着生产与贸易不断向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不限于单一地区内,而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 性问题。 产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所引致的生态要素转移逐渐成为关乎国家资源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事宜。 基于生态 要素核算的思想,本文首次以典型高科技产品 iPhone6 为研究对象,基于其零部件价值拆解数据与全球供应商分布数据,运用 混合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其生产端所引起的水资源使用与转移进行了系统核算。 主要结论包括:(1)总体上,生产每单位 iPhone6 需使用 7371m3水资源,其生产对全球水供应具有较强依赖性。 (2)地区上,iPhone6 中体现的虚拟水主要来自 29 个国 家或地区,围绕亚洲与欧美经济体形成两大集中分布;从国家看,苹果公司所在地美国仅占总量的 51.66%,其他国家中虚拟水 贡献最高的是中国,占比为 39.05%。 (3)生产中,主要引起了中国-美国、中国-日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从发展中国 家向发达国家的大规模虚拟水转移,体现出 iPhone6 分工对全球水资源 “纳贫济富”的再分配作用。 (4)产业布局上,iPhone6 生产所涉及的经济体与经济部门的虚拟水体现强度均低于世界全部门平均水平,新兴智能产品呈现出相对高效的水资源生产 力。 根据结果分析,我国应基于自身发展中国家特点,在如 iPhone6 等高科技智能产品的生产中聚焦更为核心、资源环境友好 的分工环节,或在相对非核心的分工中努力提高自身资源节约能力,落实产业结构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转型战略,以实现可持 续发展目标。
黄金雨琪 ,夏晓华,陈占明
-
人工智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改善:资本结构优化的视角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近年来虽然居民部门消费率有所上升,但是经济增速也在不断下降。本文构建了含有人工智能和异质性资本(包括实体经济资本、住房资本和基建资本)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探寻人工智能是否有助于优化中国的资本结构,从而在扩大居民消费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实现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吸引资金从房地产流向实体经济,从而减轻住房资本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并增强实体经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减弱地方政府依靠基建投资"稳增长"的动机,从而减轻基建资本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并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据此,本文建议政府部门着力促进人工智能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优化资本结构,最终实现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林晨 陈小亮 陈伟泽 陈彦斌
-
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政策和数据的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贫困线调整和扶贫政策演变,分析贫困类型的转变;然后对城乡二元结构 未打破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规模进行测算,提出基尼系数区域化的设想;最后对城乡统筹下的相 对贫困线设定进行现实考量,并给出设计方案.
孙久文 夏添
-
政府部门间政策协调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级科层模型,分析发展改革委和财 政两个综合性部门在经济增长目标和区域平衡目标之间的权衡,并利用市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地级市获得省发改委审批的企业投资越多,得到省财政厅分配的专项转移支 付也显著增加,且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本文还利用中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弱 化政府投资审批权的外生冲击,验证了上述结果的稳健性。
郑新业 王宇澄 张 力